謝攸青·藝術的創造思維與超越:德勒茲的「差異」理論之啟示(7)

  1. 談單義性與差異,跳脫傳統批判模式的僵局

 

知識往往有某種背景的領域性,以傅柯 (Michel Foucault) 的理論來談論時,可舉鮮明的男女性別因素所形成的知識權力4 為例,傅柯的論點,提醒著人們省思「性差異的社會建構,以及文化再現在該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高榮禧 2007:2)。雖然,這種批判觀點,確實警惕人們知識的背景因素往往有某種權力與知識之影響因素(Foucault 1972, 1977),但是,面對此種困境,藝術的創造性思維該如何面對,才能突破困境,掌握能真正表達藝術真義的途徑?則並不能只執著在傅柯的批判觀點上,相反地,必須從德勒茲的觀點中探尋,德勒茲以「單義性」為訴求,強調單義性與關注「差異」,必須是關聯在一起的,強調要在一種單義性的普同存在觀點中,關注尊重各種其

中豐富的差異性,實為面對此種知識權力的紛爭,提供了相當具有建設性的觀點。

 

並不是我們都是存在一個單義性裡面,⋯⋯而是我們以及我們的個別性,都是為了一種單義性的存在,保持著多義性在這其中。(DR 39)

 

德勒茲所提醒人們的,不但不是只停留在消極的負面批判,反而要去關注到,例如若是在男女性別的議題上,雖然會有權力知識影響因素,但也並非去只將男女性概念化類別區分,再以一種兩者應該有同一相同的判斷標準的方式去做批判,則此種批判模式,容易流於忽略了其中的細節差異,而將所有判斷放置在一種單一的意義中用我思的方式批判認識對象,就如同德勒茲所分析的,儘管過程中也許會有不確定性的強調,但那些繁多而不確定的並存,反而只是讓事情就像一大群的蝗蟲般,像螞蟻般的支解碎裂而無組織性。而是應尊重並關注各種生命體個別差異的異質性的細節元素,不是單就男女作領域劃定概念區分,而是以單義性的心胸,去以生命存在普同的意義為基礎作為認識態度。

 

差異不是因為比較而存在,差異有其本質上值得關注的所有細節要去探索,在一種同樣是生命存在的單義性價值中,要看到並尊重所有的細微差異 (DR 33-35),所以德勒茲說道:

 

在單義性的本質裡,並不是說存在它是在單一個裡,或都是同一個感覺,而是說, 在單一個裡、同樣的感覺中,包含著所有它個別的差異性或內在本質的細節變化

(modalities),存在是為了所有的這些細節變化,所以是相同,但這些變化性並不    是都一個樣的。(DR 36)

 

對德勒茲而言,他強調生命價值的永恆回歸,而單義性的認識態度即是途徑,楊凱麟 (2014:117-9、25) 曾提及德勒茲強調「差異」以及其行動因素,而非「同一的再現」,同一性的消解,「對德勒茲而言,其唯一可能便是連結到假設永恆回歸的高級形式,那是一種跟極限與界限有關的行動。」換言之,單義性不能誤解成「同一的再現」。但是,差異並非靜態的,它還關乎行動,與時間、空間、物質、心靈等生命實踐的問題相關,因此,當能真正關注到極細微的差異時,即一種實踐單義性的力量。德勒茲曾以微分 (differential calculus) 論及應精確的關注到極小的差異感觸,但其實目的卻是為了最大而無窮的生命單義性內在性意義的實踐 (DR 41-3, 171-6)。




(註 4)德勒茲提到單義性如果錯用,仍會有等級劃分 (hierarchy) 的問題 (DR 36),例如當知識權力的批判論點,若以為單義性就是要在單一相同模式裡,那麼批判它會變成只是把「實證的批判 (empiricism in the Critique)」就當成概念化的理想,把一切無組織的不確定化與否定性,當成另一種絕對的權威 (DR 170, 173, 36-37)。德勒茲形容這種模式道,「(當它這樣) 說是『任何事都是相同的』可能因此愉快的盛讚著,【好像】就算是不相同的情況,卻說它們是相同的」(DR37)。所以, 德勒茲的單義性並非一般概念中的單義性。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