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西遊記》考證(8)

我們看這些有曲無白的詞曲,實在不容易想像當日的原本是什麽樣子了。《唐三藏》一出,當是元人的作品、但我們在這一出里,只看見一個西夏國的回回皈依頂禮,不能推想全書的內容。只有末段臨行時的曲詞說:

俺只見黑洞洞征云起,更那堪昏慘慘霧了天日!願恁個大唐師父取經回,再沒有外道邪魔可也近得你!

從末句里可以推想全書中定有“外道邪魔”的神話分子了。吳昌齡的六本《西遊記》不知是《納書楹》里選的這部《唐三藏》,還是那部《西遊記》。我個人推想,《唐三藏》是元初的作品,而吳昌齡的《西遊記》卻是元末的作品,大概即是《納書楹》里選有十出的那部《西遊記》。我的理由有幾層:


(1)這本《西遊記》曲的內容很和《西遊記》小說相接近。焦循《劇說》卷四說:元人吳昌齡《西遊》詞與俗所傳《西遊記》小說小異。


小異就是無大異。今看《西遊記》曲中,《撇子》一折寫殷夫人把兒子拋入江中,《認子》一折寫玄奘到江州衙內認母,《餞行》一折寫玄奘出發,《定心》一折寫緊箍咒收伏心猿,《伏虎》、《女還》二折寫行者收妖救劉大姐,《女國》一折寫女國王要嫁玄奘,《借扇》一折寫火焰山借扇:都是和《西遊記》小說很接近的。《揭鉢》一折雖是演義所無,但周豫才先生說“火焰山紅孩兒當即由此化生”,是很不錯的。

十折之中,只有《胖姑》一折沒有根據。但我們很可以假定這十折都是焦循說的那部“與《西遊記》小說小異”的吳昌齡《西遊記》了。


(2)吳昌齡的《西遊記》曲,頗有文學的榮譽。《虎口余生》(《鐵冠圖》)的作者曹寅曾說:


吾作曲多效昌齡,比於臨川之學董解元也。(見焦循《劇說》四)

我們看《納書楹》所引十折,確然都很有文學的價值。最妙的是《胖姑》一折,全折曲詞雖是從元人睢景臣的《漢高祖還鄉》(看《讀書雜志》第四期末欄)脫化出來的,但命意措詞都可算是青勝於藍。此折大概是借一個鄉下胖姑娘的口氣描寫唐三藏在一個國里受參拜頂禮臨行時的熱鬧狀況。中說:

(《一緺兒麻》)不是俺胖姑兒心精細,則見那官人們簇擁著一個大擂槌。那擂槌上天生有眼共眉。我則道,匏子頭,葫蘆蒂:這個人兒也忒煞蹺蹊!恰便似不敢道的東西,枉被那旁人笑恥。

(《新水令》)則見那官人們腰屈共頭低,吃得個醉醺醺腦門著地;咿咿嗚,吹竹管:撲冬冬,打著牛皮。見幾個回回,笑他一會,鬧一會。

(《川撥棹》好教我便笑微微,一個漢,木雕成兩個腿;見幾個武職他舞著面旌旗,忽剌剌口里不知他說個甚的,粧著—個鬼:——人多,我也看不仔細。

這種好文字,怪不得曹楝亭那樣佩服了。這也是我認這部曲為吳昌齡原作的一個重要理由。

如果我的猜想不錯,如果《納書楹》里保存的《西遊記》殘本真是吳昌齡的作品,那麽,我們可以說,元代已有一個很豐富的《西遊記》故事了。但這個故事在戲曲里雖然已很發達,有六本之多,為元劇中最長的戲(《西廂記》只有五本)。然而這個故事還不曾有相當的散文的寫定,還不曾成為《西遊記》小說。當時若有散文《西遊記》,大概也不過是在《取經詩話》與今本《西遊記》之間的一種平凡的“話本”。

錢曾《也是園書目》記元、明無名氏的戲曲中,有《二郎神鎖齊天大聖》一本,這也是猴行者故事的一部分。大概此類的故事,當日還不曾有大規模的定本,故編戲的人可以運用想像力,敷演民間傳說,造為種種戲曲。那六本的《西遊記》已可算是一度大結集了。最後的大結集還須等待一百多年後的另一位姓吳的作者。

Views: 10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