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誠:詩人的“手藝”概念(8)

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念頭的浮現,也就是“職業性”的削弱有了產生的社會條件。大多數詩人已經不可能靠寫詩來維持像樣的生活,反過來,寫詩的人也大多不靠寫詩而活得體面;何況寫詩的“隊伍”從未有如此龐大。80年代後期,詩人公劉在刊於《文學評論》的文章中,抱怨詩人比公園里排隊上廁所的人還要多;這放在現在,這個比喻已經完全失效。在80年代,公劉為詩人職業性地位動搖而憂慮,到了90年代,王小妮的木匠卻自願打碎擁有的這一身份。如果不是對現實狀況的描述(畢竟這樣的木匠還為數不多),這是否預告著質疑詩人職業性的必要,和可能程度下降的趨勢?

其實,“自棄”地選擇“業餘性”,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和精神取向。如果不嫌生拉硬扯的話,這里可套用賽義德有關職業性和業餘性關係的論述,將詩人身份上的這種調整解釋為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業餘精神”:

所謂的業餘性就是,不為利益和獎勵所動,只是為了喜愛和不可抹殺的興趣,而這些喜愛和興趣在於更遠大的景象、越過界線與障礙、拒絕被某個專長所束縛、不顧一個行業的限制而喜好眾多的觀念和價值。

在當前,這當然是個人的選擇,但是這種生活和精神取向,也可以理解為針對“戕害興奮感和發現感”的專業化潮流導致的詩歌衰敗和平庸化的抵抗。依這樣的理解,那麽,下坡的路確實也算是上坡的路。(2017年9月)

 

注釋:


①雷武鈴:《與新詩合法性有關:論新詩的技藝發明》,《江漢學術》2013年第5期。

②王家新:“如今,我已安於命運,/在寂靜無聲的黃昏,手持剪刀/重溫古老的無用的手藝,/直到夜色降臨”(王家新《來臨》)。

③參見洪子誠:“《〈瑪琳娜·茨維塔耶娃詩集〉序》:當代詩中的茨維塔耶娃”,收入《讀作品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④《要是語言的製作來自廚房》,1984年。

⑤焦桐既是詩人,也是臺灣《飲食》雜誌創辦人,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著有《臺灣味道》、《暴食江湖》,編有《臺灣飲食文選》、《星級名廚的料理秘訣》。胡續冬著有談美食品味和製作的書《胡吃亂想》(法律出版社2011年),說“廚房就是生活的神殿”,還說“廚藝是一種以不拘的形式在食材里離析出知遇之情的人與自然的交流,好的美食文更能離析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時間的多重知遇。”梁秉鈞寫有許多關於食物的詩,如《湯豆腐》、《潮州蘸醬》、《青菜沙律》、《白粥》等。謝冕先生是將詩歌、人生與旅行、美食、廚藝溝通的行家;在他那里,美食就是詩,製作美食就是培育、創造詩意。

⑥卞之琳:《雕蟲記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⑦《海子詩全編》,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916-917頁。

⑧蔡恒平,1967年生於福建福州。1983年至1991年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供職於福建電視臺,現居北京,為職業經理人。著有詩文集《誰會感到不安》、署名王憐花的《古今兵器譜》《江湖外史》等。

⑨譯文據王家新:《新年問候茨維塔耶娃詩選》,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

⑩見《致一百年以後的你茨維塔耶娃詩選》,蘇杭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頁。

(11)王小妮:《工作》,1995年。

(12)王小妮:《我的紙里包著我的火》,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頁。

(13)西川:《詩學中的九個問題之我見》,陳超編《最新先鋒詩論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頁。

(14)陳東東:《隻言片語來自寫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5)陳東東:《技藝真誠》,《隻言片語來自寫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46頁。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