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現代詩接受的審美“離散”(7)

趙憲章教授不無憂慮地指出:

由此推演, 語言的圖像化就有可能存在一個非常恐怖的未來,這個未來就是圖像以其不可抵禦的誘惑對世界的全面占有,隨之而來的是語言符號被迫退居其次,語言成了圖像的“副號”。只要人類一直將“技術”作為至高和萬能的上帝,並為此而傾其所有智慧用以圖像表征,那麼,這一天總會到來,這恐怕是真正的“世界末日”。【20】

筆者或許樂觀一些:

詩歌的未來版圖無法完全排擠詩與非詩的跨體、跨界,許多材質混搭將引起更具規模的異質化修辭。它符合讀圖時代的審美情趣,縫合生活與藝術的涇渭界線。那些所謂的形式主義、符號主義、被公眾心存疑慮的雜語詩、異形詩、圖像詩、物品詩、電子詩以及行動詩,將會越來越大張旗鼓,不分等級、罔顧老幼,紮營詩歌殿堂。它們將高舉形式美學,與遊戲性、娛樂性一起,組成詩歌另一方面軍,並迫使詩歌審寫作尺度做出修訂、也迫使詩歌接受定式做出調整。雖然這一非主流的“潛力股”,無法左右整個詩歌大走勢,但可能以另類的面目聚攏另外的人氣,醞釀新的接受時尚。【21】

 

現代詩這一跨界的新的增長點,很值得人們進一步探究。現代詩在圖像、影像、數字化大潮面前,將面臨一次怎樣前所未有的分野與接受?詩人的心靈,在技術化的“誘惑”下是順水推舟抑或進一步牢築“防火墻”?新詩、現代詩這一個精靈鬼,在新一輪的消費群面前,將出現一種怎樣的“涅槃”或“異化”?想一想不久將來,每個人掌上方寸,將迅速成為處理億萬比特的千里眼、順風耳,近乎與大腦相媲美,有關現代新詩的接受,還會如同其“前世”那樣神秘、超驗,葆有至高無上的敬畏感嗎?抑或變成與日常生活細節相仿,如同一次咳嗽、一次流汗、一次剪指甲、一次打噴嚏那樣隨意?無論是率性自如的隨機遊戲,還是精致有加的工藝編程,我們的接受響應會變得更接近格式化嗎?那些遠離心靈、塗滿機械操作的符號化,是陷入更多審美疲憊、麻木,還是刺激更多的沖動與興奮點呢?

 

四.接受的底線與上限

 

潘多拉的盒子再也關不回去了。審醜、審惡、審毒的“群魔亂舞”,祛魅的“異形人”和跨界的“入侵者”,多方串通一氣,叫原本震蕩不息的接受領域繼續余震不已。特別是後現代文本,或深度、或淺表的模式,動搖著新詩、現代詩的接受習性,讓人們在認知層面上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意外,也在美學的把握上,處於某種積壓的、尚未清理的“懸案”。

臺灣詩人洛夫深深意識到這一變化,他在一首並未引起注意的《唐詩》,率先披露了切膚之痛:

 

你們問什麼是詩

我把桃花說成夕陽

如果你們再問

到底詩是何物?

我突然感到一陣寒顫

居然有人

把我嘔出的血

說成了桃花

 

從桃花到夕陽再到嘔血,說明詩歌原有的傳統指稱功能,發生“質”的墑變,由此引發人們對後現代接受境遇的困惑。雖然處於後現代的碎片化語境,依然存有深度模式,比如戲擬、互文、反諷、懸置、短路、寓言、魔幻、黑色幽默等,但也有不少屬於平面、破碎、無序、隨機、實錄,復制、類像、灌水,實在無法叫人恭維。不過也正是這些或淺或深、花樣百出的模式,集成解構詩學的巨大威力,大大叫現代詩的接受學發生審美“漂移”而形成巨大“震蕩”。

九十年代孟樊曾定義過臺灣後現代詩的特征:分別是文類界線的泯滅;後設語言的嵌入;博議的拼貼與整合;意符的遊戲;事件的即興演出;圖象詩與字體的形式實驗;諧擬的大量引用。【22】。臺灣另類女詩人夏宇,比上述條款更加離譜,幾乎沒有什麼枷鎖可以拷住她,她用“慧黠的佻達”作為賭注,出入“老虎機”作坊,一副頑童的壞笑與搗蛋。



【20】趙憲章:《語圖傳播的可名與可悅——文學與圖像關係新論》,《文藝研究》2012年第11期。

【21】陳仲義:《變體跨界:現代詩大擴容》,《名作欣賞》2013年第2期。

【22】(臺)孟樊:《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83
頁。

(2016年04月27日 來源:文藝爭鳴)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