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7

對於雅各布森和巴特來說,文學在具有自我指涉性的同時,都具有這一功能。對雅各布森而言,文學語言將注意力吸引到文學自身,為的是讓人們注意到特殊的語言用法所表示的對現實的新看法。對於巴特和他贊賞的作家來說,文學程式吸引注意,為的是引導人們看到它的意識形態含義。這種向外指涉的傾向,其根源其實和「向內轉」是一樣的。身份危機的焦慮當初表現為「為藝術而藝術」這樣凌然不可侵犯的聲音,其結果不僅沒有實現爭取獨立身份的預期目的,「反而削弱了藝術的哲學和社會權威,使得藝術本來就處於邊緣的社會地位合理化了」。(13) (徐秋紅:5)

藝術的孤傲最終走向孤芳自賞和孤立無援,這必然導致身份危機的另一種表達:向外指涉。藝術的重要性,需要由它對現實發表看法獲得。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從俄國形式主義開始就有的,與自我指涉性伴隨的更新意識的功能。藝術回歸價值關懷,這也是托多洛夫在《批評的批評》(Critique de la Critique,1984)中表達的主要思想。作為羅蘭·巴特的學生和結構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托多洛夫由關注作品本身、關注形式方面轉而擁抱真理與價值,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身份危機的焦慮中,我們看到有「向內轉」和「向外指涉」兩種聲音,或者說兩種出路。自我指涉性正是這兩種聲音交織的集中體現。它一方面是19世紀「向內轉」的發展,一方面又可以看作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向外指涉」傾向的前奏。而在此之間,正如本文談到的,從俄國形式主義到法國結構主義,以雅各布森和巴特為代表的理論,是兩種聲音交織的集中體現。

強調自我指涉性,難免給人以形式主義的錯覺,似乎視野之內只有文學本身,沒有向外指涉的維度。但是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看到其實從俄國形式主義開始,自我指涉性所展現給我們的,並不否定文學指涉外部世界,只是否定了單一的模仿指涉模式,卻隱含著另外一種指涉模式。自我指涉性不是孤立存在的,或者說一直沒有脫離過「指涉性」這一維度。也只有在指涉性的框架下看待自我指涉性,才會看到它特定的針對性,才會免於偏執。前面我們提到,自我指涉性的問題一直到後現代小說研究中,都是很關鍵的一個概念。其中自我指涉和向外指涉的關係,仍然是很重要的問題。而本文所關注的,是自我指涉性在萌芽和發展階段的含義及相關問題,並試圖在更大的背景中觀照其來龍去脈。至於70年代的命名階段以及80年代以後的應用階段,則需另做探討。


(13) 見徐秋紅為《自我作對的文學》所作的譯序:《對先鋒思潮的透徹關照》。


(原題:〈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作者:步朝霞;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言系,北京100083;原文出處:中國《外國文學》2007 年 01 期)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