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oooi 1 hour ago

愛墾APP:維柯與語言、藝術創藝

At each developmental stage, the new language contains the previous stage: the Language of the Gods remains within the language of heroes; the Language of Heroes remains within Plebeian language. Therefore, contemporary utterance contains, like a Babushka doll, its own past. Yet these forms of language have entirely different sets of values and interests and exist as internal conflict in any utterance, something many later theorists have discovered with both dismay and disruptive effects.5

5 For instance, Jacque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is indeed the recognition that any utterance is spoken through its speaker in conflicting and contrary ways, often at odds with its speaker or writer and often without their awareness that this is happening. 

Loveday, T. (2020). To Stand Without Saying, A Proposal for a Theory of Art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Theory of Giambattista Vico Academia Letters, Article 90. https://doi.org/10.20935/AL90.)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7, 2025 at 12:22am

愛墾APP:陳明發〈高潮前的强度與速度節奏〉~~在「情動轉折」脈絡中,「速度」是一種和感受強度並行的過渡(transition)力量。它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快慢,而是身體如何經驗一種變化的快慢,同時「及時」回應或轉化這種變化。它也是在語言化前的那一瞬身體「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

在「情動轉折」的理論視角中,性愛高潮不僅適宜被研究為一種情動體驗,更可作為情動、感知與身體美學交會的一個臨界場域。它能提供對於:情動節奏;體與語言邊界;感官覺知與強度變化等問題的具體實例與理論延伸。

以下三位代表性理論家的核心論述,有助深化我們對此體驗的理解——

Brian Massumi:強度(intensity與「及時」身體節奏

核心論述:《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Massumi指出:「強度(intensity)是與意義被語言化前的身體反應相對應,它不依循語義邏輯,而是非意識層次的自律反應」(compositionforum.com, divinecuration.github.io)

他以「非語義秩序運作、不允許中介排除」去描述情動的運作:「悲傷與悅快可能在強度層面共存」,並且「強度先於語言,且是無法完全語言化的」。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中也寫道:“Affect is most often used loosely as a synonym for emotion… An emotion is qualified intensity… but affect—if affect is intensity—follows different logics and pertains to different orders.”“「Affect」一詞通常被寬鬆地當作「情緒」的同義詞來使用……情緒是一種被限定或具體化的強度(qualified intensity)……但如果說 affect是強度的話,那麼它遵循的是不同的邏輯,屬於不同的層次或範疇。”(goodreads.com)

與性愛高潮之關聯:高潮過程中,性愛中的身體節奏、張力與釋放正展現了「強度變化」的非線性運動;此中身體「及時回應」與「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正符合Massumi對「速度」的定義;因此,研究性愛高潮的體感經驗可作為「情動轉折」中強度生成與轉化的具體場域。

Eve Kosofsky Sedgwick:慾望與觸動的節奏性

核心論述:Sedgwick 強調「性愛與慾望的節奏常常在語言無法捕捉的縫隙之中」唱出異常韻律。她曾寫道:“There is no … sexuality… irreducibly conflictual… even when she is most passionately engaged in the work of advocacy.”沒有任何……性慾/性傾向[sexuality]……是無法簡化為衝突的[irreducibly conflictual]……即便她在最熱情投入倡議工作的時候也是如此。(altexploit.files.wordpress.com, evekosofskysedgwick.net) 她認為「caress is shaping,不只是簡單擦拭」愛撫[caress]是一種塑形[shaping](goodreads.com),指出觸感中潛藏著塑形、張力與力量轉換的節奏之美。

Comment by moooi on July 6, 2025 at 12:05pm

與性愛高潮之關聯:Sedgwick 的「觸動節奏」(caress as shaping,愛撫[caress]是一種塑形[shaping]。)概念,非常貼近性愛高潮裡微妙觸感與強度變化的過渡;性愛高潮這種「無法直述、卻能感受的經驗」,正符合她對「慾望敘事中的不確定性、間隙與共振」的關注。

Patricia Brennan(或Clough/Pedwell等學者):情動轉折與性愛美學

Patricia Brennan 的資料可參考集體著作如 The Affect Theory Reader(Seigworth & Gregg編)以及 Clough & HalleyThe Affective Turn這些文本探討「微感知、情動生成與動能微轉折」如何透過身體感知產生對社會與性政治的知識;它們提供了方法論工具:從性愛高潮中抓取「感受的節奏—由微感知到爆發—及身體如何形成美學經驗並回應社會構造」。

具體研究案例:分析高潮的瞬間節奏寫法

質性訪談或自敘錄:讓體驗者以詩性或敘事語言回憶「高潮之前/之中/之後那段不可言說的瞬間」,捕捉節奏變化與觸動轉折。

感官記錄與節奏對比:在研究場域中,分析如心跳、呼吸、自我語調與觸感節奏之間的交疊、共鳴或干擾。

文本—實踐對照:將這些經驗與Massumi的「強度與語言的非同步」、Sedgwick的「觸摸節奏、慾望間隙」進行對照與理論連結。

結語:研究架構示意

研究構面

問題設計

理論支撐

強度節奏

高潮發生的速率、節奏有何變化?

Massumi: affect ≠ emotion、intensity’s autonomy

語言化前—中—後

哪些經驗語言能捕捉?哪些不行?

Sedgwick: caress as shaping、慾望敘事的縫隙

身體—語言之間轉折

身體如何「及時」響應?

affective turn: microperception、nonconscious pulse

 

延伸研究:搜集更多引文,特別是Sedgwick關於性與節奏的書寫;具體設計研究訪談、感官描述與敘事分析方法;撰寫研究提綱或架構章節。跨領域的視角(社會層面、心理層面、生理層面、認知層面、行為以及情感層面等)的前沿研究,可說明這些假設能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理論取得共鳴。

Comment by moooi on June 27, 2025 at 11:42am

愛墾APP:引入性愛高潮作為「情動轉折」研究之具體案例~~

一.Brian
 Massumi:強度(intensity)與「及時」身體節奏

核心論述

在《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Massumi指出:「強度(intensity)是與意義被語言化前的身體反應相對應,它不依循語義邏輯,而是非意識層次的自律反應」(compositionforum.com, divinecuration.github.io)。

他以「非語義秩序運作、不允許中介排除」去描述情動的運作:「悲傷與悅快可能在強度層面共存」,並且「強度先於語言,且是無法完全語言化的」。

在《Parables for the Virtual》中也寫道:“Affect is most often used loosely as a synonym for emotion… An emotion is qualified intensity… but affect—if affect is intensity—follows different logics and pertains to different orders.”(goodreads.com)

與性愛高潮之關聯

高潮過程中,性愛中的身體節奏、張力與釋放正展現了「強度變化」的非線性運動;此中身體「及時回應」與「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正符合Massumi對「速度」的定義;因此,研究性愛高潮的體感經驗可作為「情動轉折」中強度生成與轉化的具體場域。

Comment by moooi on June 17, 2025 at 11:03am

二.Eve Kosofsky Sedgwick:慾望與觸動的節奏性

核心論述

  • Sedgwick 強調「性愛與慾望的節奏常常在語言無法捕捉的縫隙之中」唱出異常韻律。她曾寫道:

    “There is no … sexuality… irreducibly conflictual… even when she is most passionately engaged in the work of advocacy.”(altexploit.files.wordpress.com, evekosofskysedgwick.net)

  • 她認為「caress is shaping,不只是簡單擦拭」(goodreads.com),指出觸感中潛藏著塑形、張力與力量轉換的節奏之美。

與性愛高潮之關聯

  • Sedgwick 的「觸動節奏」(caress as shaping)概念,非常貼近性愛高潮裡微妙觸感與強度變化的過渡;

  • 性愛高潮這種「無法直述、卻能感受的經驗」,正符合她對「慾望敘事中的不確定性、間隙與共振」的關注。

三.Patricia Brennan(或Clough/Pedwell等學者):情動轉折與性愛美學

雖然 Patricia Brennan 資料有限,但你可參考集體著作如 The Affect Theory Reader(Seigworth & Gregg編)以及 Clough & Halley 的 The Affective Turn

  • 這些文本探討「微感知、情動生成與動能微轉折」如何透過身體感知產生對社會與性政治的知識;

  • 它們提供了方法論工具:從性愛高潮中抓取「感受的節奏—由微感知到爆發—及身體如何形成美學經驗並回應社會構造」。

四.具體研究案例:分析高潮的瞬間節奏寫法

可從以下方向切入:

  1. 質性訪談或自敘錄:讓體驗者以詩性或敘事語言回憶「高潮之前/之中/之後那段不可言說的瞬間」,捕捉節奏變化與觸動轉折。

  2. 感官記錄與節奏對比:在研究場域中,分析如心跳、呼吸、自我語調與觸感節奏之間的交疊、共鳴或干擾。

  3. 文本—實踐對照:將這些經驗與Massumi的「強度與語言的非同步」、Sedgwick的「觸摸節奏、慾望間隙」進行對照與理論連結。

    五.結語:研究架構示意

研究構面 問題設計 理論支撐
強度節奏 高潮發生的速率、節奏有何變化? Massumi: affect ≠ emotion、intensity's autonomy
語言化前—中—後 哪些經驗語言能捕捉?哪些不行? Sedgwick: caress as shaping、慾望敘事的縫隙
身體—語言之間轉折 身體如何「及時」響應? affective turn: microperception、nonconscious pulse

Comment by moooi on January 13, 2025 at 11:04am

普魯斯特·時代精神~~只見德·朗玻爾薩克公爵夫人不時莞爾一笑,向她認出的某個熟人致意,但緊接著笑臉便像流星一般倏然消逝。這以微笑並不明確表示某種確認,也不具體化成某種無聲但明白易懂的語言,而是幾乎瞬息即逝,陷入某種心醉神迷的理想佳境,似是而非,不置可否;與此同時,她的頭輕輕一點,像是怡然自得地為人祝福,令人想起哪位有些軟弱無力的主教大人向領聖體的人群微微點頭的動作。……在貢布雷和巴黎,我外祖母的女友無一例外都習慣於這種致意方式,即使在社交場合,也好似在教堂舉行揚聖體或葬禮儀式時一樣,與熟人相遇,也是一幅天使般的莊嚴神態,有氣無力地道一聲日安,尾聲化作祈禱聲……社會乃至個人的差異是相同時代、不同時期造成的。其實,服飾的入時和時代精神的表露在一個人的心目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等級地位,等級地位只在當事人的自尊心和他人的想像中舉足輕重罷了,人們無需看遍羅浮宮的畫廊便可明白,路易·菲利普時代的貴族與同時代的資產者之間的差別,比起路易·菲利普時代與路易十五時代貴族與貴族之間的差別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moooi on December 23, 2024 at 2:54pm

納博科夫:感知~~當新揭露出來的、我自己新鮮利落的四歲年紀的配方,面對父母的三十三及二十七歲年紀的配方時,我感到自己產生了一個變化。我受到了巨大的、令人鼓舞的震動。仿佛比五十個月以前那個號啕大哭的泡得半死的我(老習俗要求父母退到一扇門後,我的母親透過這扇半關的門,設法糾正了笨拙失誤的大長老康斯坦丁·維特韋尼斯基神父的錯誤)所經歷的希臘天主教的浸泡要更為神聖的方式接受第二次洗禮,我感到自己突然投入了明亮的流動的傳導體之中,這傳導體不是別的,正是純粹的時間元素。你和不是自己、但是被時間的共同流動和自己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分享它——正如激動的洗海水浴的人們分享閃閃發亮的海水一樣,這是和空間世界很不相同的環境,空間世界不僅是人,而且連猿猴和蝴蝶都是能夠感知到的。在那一瞬間,我深切地意識到,那個二十七歲、穿著柔和的白色和粉紅色衣服、拉著我的左手的人是我的母親,而那個三十三歲的、穿著刺眼的白色和金色衣服、拉著我的右手的人是我的父親。我在他們兩個人之間,在他們平穩地向前行進的時候,我大搖大擺地走一陣,小跑一陣,再大搖大擺地走一陣,沿著小路的中間走過片片光影,今天我很容易就認出,這條小路正是我們家在俄國原聖彼得堡省的叫維拉的鄉村別墅的庭園里兩旁長著觀賞小櫟樹的小徑。確實,從我目前偏遠的、與世隔絕的、幾乎是杳無人跡的時間之山脊上,我把一九〇三年那個八月天的微小的自己看做在慶祝有意識的生命的誕生。如果拉我左手的人和拉我右手的人在以前曾同時在我嬰兒模糊的世界里出現過的話,也是在溫柔的不知姓名身份的面具之下出現的;但是現在我父親的穿著——那套騎兵衛隊的華麗軍裝,半身鎧甲的光滑的金燦燦的突起部在他的前胸和後背閃閃放光,像太陽一樣呈現出來,而且在以後的好幾年里我對父母的年齡一直保持著強烈的好奇,不斷要人家告訴我他們的歲數,好像一個心情緊張的乘客為了對一隻新表而詢問時間一樣。(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moooi on November 18, 2024 at 8:49pm

陳明發札記·翻唱

盼望已如煙,仍繼續翻唱,其挑戰在于那“翻唱”,是否還是那素来的唱法?可能變奏嗎?最初的經驗可能是學習来的,後来的經驗若依然循環使用,就是“自我增强”,自我覺知不在場了。(11.11.2024 陳明發)

                                                              (source:https://www.pinterest.com)

Comment by moooi on October 28, 2024 at 3:31pm

愛墾APP:新批評和形式主義批評~~新批評(New Criticism)和形式主義(Formalism)批評都是20世紀早期興起的文學理論流派,強調對文本的內部結構和文學特征的分析,但它們在方法和關注點上存在一些區別。

共同點


文本中心論:兩者都認為文學分析應該集中於文本本身,而非作者的意圖、歷史背景或讀者的反應。文本的意義被視為內在的、獨立的,可以通過對其形式結構的分析來理解。


反對外在因素:新批評和形式主義都強調摒棄對文本的外在因素的分析,如作者生平、社會環境和讀者情感等。這種方法被稱為「客觀性」研究,即認為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內含於作品之中。


細讀法:兩者都主張通過對文本內部元素的細致分析(close reading)來揭示作品的美學結構。分析的要素包括象征、隱喻、韻律、對比、結構等。


差異點


理論背景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起源於20世紀初的俄國,代表學者包括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和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他們關注文學的「文學性」,即使文學作品區別於其他形式的語言(如日常語言)的獨特之處。形式主義者關注文本的語言結構和文學技巧,尤其強調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即通過不同尋常的表達方式來讓事物顯得新穎,使讀者注意到作品的形式特征。


新批評:新批評在20世紀30-40年代的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包括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約翰·克勞·蘭薩姆(John Crowe Ransom)和W.K.沃姆薩特(W.K. Wimsatt)。新批評強調內在衝突(internal tension)、悖論(paradox)和反諷(irony)等文本特征,以揭示文本中復雜的意義結構。新批評更注重詩歌中「有機統一」的概念,認為作品各部分彼此聯系,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理論術語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提出了「文學性」(literariness)和「陌生化」等概念,注重通過新穎的表達手段使作品的語言具有文學特質。他們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於語言結構的獨特性,重視作品的技巧和語言的獨立性。


新批評:新批評則強調文本的有機統一性,並提出了意圖謬誤(intentional fallacy)和情感謬誤(affective fallacy)等概念。意圖謬誤指出,試圖通過作者的意圖來理解文本是誤導的;情感謬誤則認為用讀者的情感反應來評價作品是錯誤的。他們認為作品中的意象、悖論等形成了文本的內在和諧。

重點關注的文學特征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更關注語言的創新性和構造手法。例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強調通過不尋常的敘述手段讓人重新審視事物的本質。形式主義者更多分析語言如何通過句法、修辭和結構層次生成「文學效果」。


新批評:新批評則更關注詩歌等文學作品的內部張力,如悖論、反諷等,以及作品的「有機性」特征,即作品各部分之間的和諧統一。新批評注重作品的情感張力和復雜性,認為通過內在結構的分析,能夠揭示文本的深層意涵。

影響與傳播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在蘇聯遭到政治打壓,但它的核心概念對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有深遠影響,最終流傳到西方文學理論中。


新批評:新批評影響了美國的文學研究方式,成為英美文學批評的主流,並在西方高校的文學教育中廣泛應用。它推動了「細讀法」作為一種標准化的文學分析方法,甚至在文學研究外的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批評和形式主義都在文學批評中,提出了文本為中心的分析方法,但新批評更重視文本內在的和諧性和情感結構,而形式主義更關注語言的特質和陌生化效果。新批評在西方文學教育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形式主義則對後來的結構主義、符號學等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Comment by moooi on October 25, 2024 at 5:23pm

高達美(Gadamer)的詮釋學~~″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像與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朱光潛<談美> ]

壹、詮釋學與Gadamer

一、詮釋學:源起及其演進

詮釋學(hermeneutics)一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天使Hermes,他是天神宙斯的使者,負責傳遞宙斯的訊息,並「主動地詮釋」宙斯的意思。

詮釋學的發展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詮釋<聖經>的原則,認為詮釋聖經應該以原文為主,找尋其「隱藏的」意義。第二階段是指F. E. D. 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心理主義與W.Dilthey(1833-1911)的歷史主義的詮釋學。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客觀主義,主張詮釋者應擺脫自己的偏見及其時代的限制,而進入被理解對象的那個時代及其設身處地的立場。第三個階段是指M. HeideggerGadamer的詮釋學。他們把詮釋學從方法論轉向本體論(ontology),從而使詮釋學成為一門真正的哲學理論。

二、Gadamer的生平

H. Gadamer(1900-2002)出生於德國馬堡,就學於弗來堡大學;1923年拜HusserlHeidegger為師,受兩人影響甚大。Gadamer的學術生涯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研究古希臘的政治和倫理思想,尤其著重於對柏拉圖思想系統性的闡釋。中期注重的是本體論,發展具有濃厚思辯色彩的哲學詮釋學體系。晚期則擺脫了學院式的純思辯色彩,將本體論用於現實社會的問題分析中,發展成一種實踐科學。

貳、<真理與方法>

Gadamer最重要的作品是六十歲時發表的<真理與方法>一書。其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不論是培根的經驗歸納法,或是笛卡兒的演繹法,都會造成控制意識。方法論時代是科學氾濫和科學控制加劇的時代。方法並不能保證人們獲得真理。<真理與方法>一書包括三個部分,分別開創出藝術、歷史和語言這三條通往真理的「非方法」大道,藝術與歷史是人們理解世界的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終將統一於語言之上。語言並不只是符號工具而已,它還具有表現世界,使世界得以繼續存在的作用。

總之,科學的真理並不是普遍適用的,Gadamer的目的是要探尋一種超出科學方法論控制之外的對於真理的經驗。

一、藝術中的歷史意識

藝術經驗是對立於科學經驗的,藝術經驗是一種人生在世的經驗,它的內容是人主觀認識的真理;科學經驗則是人通過方法,實行對客體乃至於對他人的控制。Gadamer批判康德強調「主觀審美標準」的審美觀,不能把藝術鑑賞活動看做是如康德所說的,只注意到事物表面質量的經驗活動,而無須對藝術進行「歷史的考察」,便可以賞析作品之美。故Gadamer強調藝術的「歷史意識性」。

Gadamer繼承了Heidegger的藝術觀,主張藝術是存在真理的一種顯現,也因此藝術的產生有一定的社會及思想背景,藝術自身也表現和描述此一背景。如果抽掉藝術中的道德因素,主體僅僅沈浸於其審美的愉悅之中時,則藝術就已經喪失其原始的生命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