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很多花樓溝村人的記憶中,金山嶺長城最早叫「邊墻」。

「走,上邊墻玩去!」

這幾乎成為他們那一代人上山玩耍的口號。那時候他們十多歲,小的六七歲,正是對自然萬物充滿好奇的年齡。如今,他們逐漸老去,可是談起長城,每個人眼裏都閃出亮光。

花樓溝村606戶,共計1810人。這次我們只采訪了十多人。肯定還有很多還沒采訪到的長城保護者,比如「長城老李」、「長城老顧」、「長城老孫」、「長城小鄭」……

他們把青春和熱血,甚至一生的精力都耗在長城上,以各自的方式,以全部的努力和熱愛,用心用力用情守護著長城。

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幅畫作,亦或幾句宣傳標語。

一個熱情友好的眼神,一聲歡迎遊玩的問候,一次拾起墻角垃圾的彎腰,一次咚咚心跳和汗水浸濕後背的背石上山……

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留住歷史,對抗遺忘,讓長城成為不朽。

我又想起了金山嶺長城上那一處斷壁殘垣,那是經過簡單修葺的窯溝樓,與其他敵樓不同的是,它僅剩下幾面墻,每面墻體都不完整,部分墻磚掉落,露出一個又一個不規則的黑洞,透過洞眼,可以看到遠處的群山。

金山嶺的開發和管理並沒有固執的堅持修葺和創新,而是保留了一定的「守舊」,故意對窯溝樓這一處斷壁殘垣不做大力修葺,而是讓它盡可能保留被侵蝕的原貌,保留歷史顯露出的本來面目。

如此,似乎在用這種方式警示後人,一定要記得,不要遺忘。

我在窯溝樓前佇立良久,風也在此停下了腳步。

陽光打在磚墻上,照亮了那些殘破的磚塊。那一瞬間,我似乎明白了。那些漢字,它們曾經深深地刻在每一塊磚上,歷經數百年,並未被風吹散被雨淋濕,也並未被時光帶走。它們只是被召喚了回去,一點一點回到磚的內部,重新回到了歷史的懷抱。

而新的磚,新的墻,新的金山嶺長城,新的歷史,必將以一種新的面貌復活,活在人們的眼睛裏、心裏和記憶裏,也活在一顆草籽裏和花蕊裏,活在浩蕩的風中,活在群山的回響之中。

李一默,山西右玉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青年作家》《黃河》《湖南文學》《紅巖》《當代人》《天津文學》《福建文學》《安徽文學》等,另有評論文章見於《文藝爭鳴》《文藝報》等。

李一默,山西右玉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青年作家》《黃河》《湖南文學》《紅巖》《當代人》《天津文學》《福建文學》《安徽文學》等,另有評論文章見於《文藝爭鳴》《文藝報》等。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