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德希達在這裡自然是沿用他的「延異」與「播撒」的概念來談建築的意義。他認為建築發生或被賦予意義的過程,就起始於「建築不是什麼」的分殊中,建築因而只能是永恆不在場的建築,一種伴隨著不斷企圖對建築賦予意義、卻又不可及的過程所造成的場所移動。這 裡的建築,意味的並不是一個固定空間的固定地標,而是不斷伴隨事件和表義而生的「場所」,正如他引用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 所說:「那裡有事件發生,那裡就是場所」(ce qui a lieu, c’est le lieu) 來將建築與場所的問題等同一樣,而建築也恰恰在這樣的關係中被書 寫而存在。
筆者在這裡想提出一個對於網路空間的界定模式。筆者不同意網 路空間是一個網頁文字和圖像所置放的空間,是具體、存有態的相 度,毋寧更像是一種讀者和作者共同在創作和鍊結中,所書寫出來的 場所移動,意義也唯有在鍊結的過程中才具體呈顯。網頁和每一個連 結若是沒有人閱讀,每一個虛擬社群若是不存在著對其認同的住民, 所有零碎出現在每一個網頁的訊息,就都形同於資訊死海中的墓碑, 沒有讀者作超連結所造成的意義缺席,使得這些死寂的碑文無人造 訪,成為散落四野的斷簡殘篇,漂流在凝滯不動的死水中,網路在這 樣的情境下,也只能是一座冰封零碎囈語的死城。
二、網路空間:(半)巴別塔的後現代實驗場
檢略過波赫斯兩篇小說和德希達對建築的敘述語言之後,我們可 以發現幾個極為相似的共同點:1.場所是不斷移動的(在波赫斯的文 本中則是讀者不斷的在無窮空間的書架間穿掠而沒有終點)2.巴別塔 成為共同的主軸典故(波赫斯的文本中,言語在移動方圓數里的過程 中,就已無法溝通;在德希達的架構中,巴別塔恰恰正是一種宿命, 建築也只能蔚為迷宮)3.空間是沒有盡頭的(巴別圖書館的讀者用盡 一生生命也走不完這個序列;在德希達和梅耶的對談中,建築也是一 個不知導向何方的銘刻跡軌)。
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語言描述中呈現出和網路的超文本(hypertext)和超連結(hyperlink)極其類同的過程。連結( link)作為一種選擇的過程,不僅僅像波赫斯和德希達所宣稱的,是一種沒有文本邊緣和疆界的無窮移動(姑不論讀者刻意跳出連結的案例,超連結至少在此提供了一個模糊文本疆界的可能),連結過程中,在節點的跳躍間所形成的路徑(path),也恰恰是閱讀和尋索的蹤跡( trace),連結權不但操在讀者手裡11,讀者也在既定超文本的寫作過程中,可以經由連結,幻化出形色不同的多向文本(鄭明萱,1997:69),一如波赫斯在〈歧路花園〉所書寫出來的小說迷宮一樣。
不只及此,波赫斯和德希達兩者透過巴別塔的寓言,揭露出同一 個事實,語言的變亂在巴別圖書館的書架與書架、回廊與回廊間,或 在德希達對語言的原始設定上來說,都是一種預然中的狀態,而網際 網路上恰也是同樣的模態。假設,當我們由臺灣的某一台電腦,旅遊 到為毛利人所特別設計的「原運」網頁,毛利人的母語對我們來說, 是一個暫時的不可翻譯,網路上的世界依然有部份的空間,會處於巴 別塔式的言語道斷,網路與光纖鋪設所不及之處,也必然成為網路空間中的未測之地(uncharted land),不管人們是因為自願或被迫而不得不成為「數位游民」。
我們從奈及利亞到北美,一路衝浪( surfing)到太平洋上的小島, 再逛回南臺灣一個炙熱的夏日午後、某一個介紹臺灣旅遊特色的網 頁,我們在網路上漫無邊際的旅遊,根本無從想像網路節點的邊際, 也無從圖繪網路國度的地圖。當我們作為多文化混血雜揉的含混主體(hybrid subject),攜帶筆記型電腦和各種先進的通訊設備,搭乘各色交通工具,在國與國間移動並且旅行(不管是否是商務旅行);當甲地的 A 點,鍊結上乙地的 B 網頁而丙地的 C 網頁,當網路衝浪者在眾多網頁和超連結間遊戲出無窮的點線組合,我們都一而再三的改 寫網際國土的疆域,它的去畛域性不單是理論上的,實質上,它也是 一塊難以畫界的虛擬國土。就算是將節點串連、試圖框限出數位國土 的邊界,網路空間適用的卻是另一種完全不同於「歐幾里德幾何學」或「愛因斯坦相對論」式的空間邏輯,不單僅只因為節點和機器的所 在地理位置並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係,也因為位元城市自身就是另一 種全新的空間邏輯語言,就如威廉.米契爾( William Mitchell)在《位元城市》(City of Bits)一書中所揭示的:「『位元城市』這個新的殖民地將顛覆所有古典範疇,重新構築建築師自古至今所搭起的結構語 言」,位元城市的空間「由電腦軟體虛構而成,看不見石頭與木頭; 位元城市透過邏輯鏈結相互連結,而非門、通道與街道」(米契爾, 1998:31-32)。
11 當然,超文本的閱讀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因程式設計而在固定時間內強制換頁的可能,但即使如此,超文本的閱讀依舊導向了多樣的結局與可能,而非僅 只是單一線性的閱讀經驗。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