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渼·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教學(5)

四、敘事學理論

(一)經典敘事學 (結構主義敘事學)

敘事學 (narratology) 是 20 世 紀 60 年代中期,在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及俄國形式主義的先驅的支持下主要在法國發展起來的敘事理論,1969 年法國茨維坦.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 在〈十日談語法〉中提出「敘事學」一詞 10

1966 年他提出故事 (被敘述的內容) 和言
說 (敘述) 二個概念,說明敘事作品的素材與表達形式。11

另一位法國敘
事學家熱奈特 (Gerard Genette) 在 1969 年《敘事話語》中根據托多洛夫的說法,將「言說/敘述」細分為敘述話語 (discourse)、敘述行為 (narration) 12。關於經典敘事學的理論內涵,概述如下:

  1. 立場:觀察者在故事的建構上扮演的是「優先作者」的角色。是一個故事,或是一種「自我敘說」 (self - narrative)
  1. 語態:用假設語態,創造一個意義隱晦的世界,重視複雜性與經驗的主觀性,鼓勵一種以上的詮釋或解讀。敘事中解釋或者說「意義」是最基本的單位。
  1. 時式,處理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的關係。故事是講述具有時間序列的一系列事件,是對事件的安排和展示的時間性。表明故事與講述者的關係,可依時序 (order,順時或錯時 anachronies)、頻率 (frequency,一個特定的事件在故事中發生的次數,與事件被敘述的次數) 和時長(duration,跨度/時間距離/敘事速度,以故事的時間長度為比照測定敘述時間的長度) 來加以分析。13它的作用在於提示或表達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動作或事件。

  2. 故事:故事由處於序列關係 (sequence) 的事件 (event) 構成。所謂序列,必須包含兩個以上符合邏輯的事件:一個事件建立著敘事的情境或前提,另一個事件則顯示前述前提或情境事件的改變。這些事件不僅具備因相鄰而靠近的水平組合關係 (將事件置於一個序列中,組成增加與結合的指意關係),也具備可資選擇和替換的垂直聚合關係 (用一個事件替代另一個事件,組成選擇與替換的指意關係)。

 

10 人們對敘事的討論很早就開始了,柏拉圖對敘事進行的模仿(mimesis)/敘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說可以被看成是這些討論的發端。

11 茨維坦.托多洛夫《詩學》,收入波利亞科夫編、佟景韓譯《結構-符號學文藝學——方法論體系和論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年 7 月。

12 參史蒂文.科恩 (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 (Linda M. Shires):《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 (Telling Stori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張方譯,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 年。傑哈.簡奈特 (Gerard Genette)《敘事的論述——關於方法的討論》(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收於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 (三)》FigrresIII,台北:時報文化,2003 年。

13 關於敘事話語和敘述的研究,托多洛夫分為時式/語域、語式、語態,熱奈特稍加在發生、將要發生的動作或事件。

Views: 1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