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8)

2.—種新的媒介環境導向一種新的文學形態。在印刷媒介時代,文學主要樣式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有戲劇。但自從有了廣播以後,就有了廣播劇;有了電影以後,就有了電影文學;有了電視以後,就有了電視文學;有了網絡以後,就有了網絡文學。麥克盧漢在論述報紙時候,就注意到了報紙與撰稿人文風的變化。他認為,最早的文風變化發生在18世紀初,艾迪生(英國著名散文家)和斯蒂爾(與艾迪生齊名的英國散文家)在合辦《閑話報》和《旁觀者》時發現了一種新的散文手法,以適應印刷詞語的形態。這是一種語氣平和的手法,通篇文章都保持一種調子和態度對讀者說話。艾迪生和斯蒂爾所促進的這一散文新文風,其實就是“隨筆”,這就說明了報紙對隨筆體文學的創造。在論述印刷物的時候,麥克盧漢認為:“印刷物更為引人注目的影響,是造成詩與歌、散文與講演術、大眾言語和有教養的言語的分離,以詩為例,這種分離產生如下的結果:與歌曲分離之後,詩可以吟哦而不必讓人聽見。同樣,樂器可用來彈奏而不必伴以詩歌。”麥克盧漢在論述廣播電臺的時候,就認為電臺給報紙、廣告、戲劇和詩歌帶來巨大的變化,廣播也給惡作劇的笑話大師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同時,他還認為廣播產生廣播節目主持人,並且使滑稽故事作家升格為一種重要的國民角色。電影文學是為拍攝電影創作的文學腳本。電影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時候,並沒有事先寫好劇本,正如《新文學大系、戲劇導言》中所言:“那時的電影界也和文明戲一樣,只用幕表而不用詳細的腳本的。”它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萌芽的。現代傳播之電影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影響從這里可窺一斑。據有人統計:從20世紀初至40年代,“僅由上述現代文學作家編寫的腳本拍攝成片的電影就有兩百多部(還不包括他們為數不少的沒有拍成電影的劇本,以及發表在報刊文學雜志上的作品)”。可見電影對現代電影文學的催生之力。新的媒介文化的出現,創造了新的文學形態,有了新的文學形式的追求。

 

3.不同的媒介都參與到了文學經典的構造之中。在報刊時代,報刊對文學經典的指認是不可忽視的。五四現代作家魯迅、老舍等人就是從《小說月報》成名的。老舍的最早四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和《小坡的生日》全是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小說月報》是當時最重要的大型文學期刊,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鄭振鐸主編。《老張的哲學》連載於《小說月報》第十七卷第七期至第十一期上,時間是1926年,這是老舍先生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他當時正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另外,五四時期每一個現代文學社團都是依賴一個文學報刊的。如文學研究會就是以《小說月報》為代用會刊的,該社團還陸續編印了《文學旬刊》及《詩》《戲劇》等月刊。創造社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刊》《創作月刊>〉和《洪水》等十餘種刊物。新月社則是以《晨報》副刊上開設的《詩鐫》作為他們的當代性刊物的。這些文學社團的成員在各自的報刊上發表自己的作品,而且這些刊物也逐漸地把他們推到讀者之中,推到五四新文學的潮流之中,於是,他們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和新月社等就成了五四新文學的代表性社團,而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王統照、郭沫若、郁達夫、徐志摩和聞一多等也就成了五四新文學的代表性作家。當代文學作家王蒙、劉心武、盧新華等的成名成家都與《人民文學》《文匯報》和《文藝報》等報刊分不開,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是因為《明報》的連載在香港變得家喻戶曉。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