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觀察(5)

婚姻乃人生大事,然而回漢青年男女在進入婚齡後是否及時婚配,受到當時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制約。舊時,中衛人口的婚配,一方面普遍早婚,男子納妾現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不少窮家子弟因貧困成不了家,甚至光棍一生。隨著國家“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得到遵守,早婚習俗也隨著提倡“晚婚”而得到根本轉變,因貧困而打光棍的現象不復存在,社會平等在婚姻領域得到充分體現。回族由於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上的特殊性,與周圍漢民哪怕是同村漢民一般不發生聯姻關系,特別是女子嫁給漢民更不為家庭和社會輿論所接受。至於漢族女子嫁給回族男子,歷來都有,但必須履行“入教”儀式,並且必須適從回族生活習慣,本村人稱之為“嘎角”媳婦。如今情況完全不同,由於民族交往機會的增多,致使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隔閡心理減弱,打破民族界限而自由戀愛這一新的婚姻觀念,正得到愈來愈多的人的贊同。

婚姻更是青年人對未來生活的一種選擇,因此擇偶標準既相對穩定又比較傳統,一般持非常慎重的務實態度。就男子而言,大都看重人品,要求女方賢惠孝順、勤快能干,會居家過日子,次之才是女子的身材相貌、文化程度和娘家的經濟狀況,政治條件更在其次。但女性有所不同,其擇偶標準往往受各個時期主流價值觀甚至政治氣候的影響。20世紀50-70年代重視“階級成分”,不僅出身於貧下中農家庭的女子不願找“高成分”家庭的男子,即便出身於地主、富農家庭的女子,也往往願找一個“出身”好的家庭,以期改變自己和子女的階級地位,可以說政治標準成為那個時代女性擇偶的最高標準。當然,男方家庭經濟狀況不論什麽時候都是女方擇偶時考慮的重要條件之一,至於男子是否“老實可靠”,往往也是決定婚姻是否成立的一個重要因素。


六 中衛帯詔央話


中衛人把剃頭師傅稱作“帶詔”。

帶詔傳說帶詔所供奉的神靈叫羅祖。相傳,羅祖為臣時,每次上朝看見大臣們須發滿面,儀表頹廢,有礙觀瞻,因之常想,若用刀剪修理多好。於是,便設計剃頭工具,先動員說服家人從自我做起,後得到了知己同僚的贊許,但大部分老臣反對,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豈可毀損,這是對祖宗不恭不敬的表現,而羅祖卻不這樣認為。他不灰心,不氣餒,鼓起勇氣,向皇帝奏請說明剃頭修面的好處。經過數次奏請與皇帝親檢後,認為可行,隨下詔書:“凡我朝文武大臣,每月必須剃頭修面一次。”羅祖的願望實現了,他又想把這一行業推廣到全國,便奏請皇帝,願辭官周遊列國,為州縣官員剃頭修面。皇帝批準,並賜給“詔書”。他便攜帶這一尚方寶劍,並制作了肩挑的小凳與水筒,用扁擔挑著,將詔書掛在水筒的旗桿上,先從州縣官員開始,推行剃頭修面。逢州吃州,逢縣吃縣,進行推廣,違旨者斬。這就是“帶詔”名稱的由來。每到一處,還培訓幾個剃頭徒弟,制作挑擔,也掛上詔書,深人民間。數年之後,剃頭行業在民間盛行,帶詔之名也隨之流傳後世,成為剃頭師傅的統稱。

帶詔行話為了師徒之間便於傳授技藝起見,對工具的稱謂另有名目:小板凳叫櫃間子,因凳腿間裝有兩個小抽屜,用來盛工具和零錢;銅制的水筒叫火扯子,因水筒下裝有生火的木炭或砟子,保持筒內的水溫,筒口上坐蓋銅盆,可盛水洗頭;刀子叫青子;木梳叫抄子;剪子叫苗子;圍裙叫曬單;擋刀布叫拉條子;理發叫球散頭;推平頭叫大老平、小老平;頭叫大馬後、小馬後;掏耳的有絞刀子、挖耳子、醒桿子等。

帶詔規矩帶詔的禮儀相當嚴格,開鋪、擺攤、出門拜師等都有一套規矩。開帶詔鋪,在選擇方位時,必須避開原帶詔鋪的上七間下八間才能定位設鋪,否則就要受到原帶詔鋪主的譴責與搗毀。

挑擔出外擺攤,火扯子在前,櫃頭子在後,因此俗語說:“帶詔的挑子一頭熱”。早出門時挑擔姿勢是“鳳凰展翅”,即右手朝前握住挑繩,左手朝後握住挑強。晚上回家是“懷中抱月”,即右手握繩,左手抱在胸腹間。扁擔兩頭掛繩處為前三後七,即前頭留三寸,後頭留七寸。曬單搭在旗桿頂,拉條子拴在旗桿上。攤位多設在飯館附近,如水筒沒水了,要進飯館去舀水,必須在盆沿上搭上手巾方可入內,否則飯館認為不懂規矩,意味光著屁股進人家,不是訓斥就是不給舀水。挑擔過河上船後,必須把火扯子靠在桅桿旁並搭上曬單,然後向舵手作揖問候,這樣做就不收船費,否則將被逐下船去。帶詔單人出外,不攜帶行李,只背一炷香的包袱,即包袱內裝5把刀子、磨石及其他工具,先用曬單包成條形狀,外面用包袱皮系好背在肩上。有了一炷香的包袱,走到哪里都不用住店,而是找帶詔鋪進門,站在左邊抱拳問候:“師兄,辛苦了!”鋪主便端茶招待,在遞茶時道:“白云驅散黑云開,一朵鮮花從空來。今日一見師兄面,一杯清茶來奉陪。”客人隨敬:“茶留三道客,款待五湖賓。都是羅家子,何必問原因。”這樣做就表示行內一家人了,食宿全包。留住後,鋪主檢查包袱里的工具,即能判定技術如何,若合格便留下做活,或推薦給同行鋪。拜師學徒,先由介紹人推薦,然後領來師傅過目,看中了便擇吉拜師,介紹人及其父或母都到場,在羅祖像前點燭焚香立“誓狀”,先拜羅祖,後拜師傅。三年徒,一年幫,共四年。學徒期內,除鋪床疊被、打掃衛生、挑水打雜外,主要是練基本功。早晚將臂端平練腕子,以後臂上再加沙袋,腕子有了功底,再習刮膝蓋子,因自己的膝蓋能感覺出輕重,且酷似頭面。這些基本功掌握後,才能給人剃頭刮臉。正如帶詔鋪的門聯:“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橫批是“先剃後刮”。

中衛帶詔中衛帶詔始興何年無考,但在民國初年,已有兩種形式:一是開設剃頭鋪,二是挑擔流動擺攤,主要是剃光頭、刮胡子。城區設鋪的有張宏、黃存德、趙得清、謝萬金、孫光珍、茹全福等家,還有幾個流動挑擔的。剃頭、刮胡者多屬城里人,農村人多是買把刀子,互相來剃刮。到民國10年(1921年)後,有四川人喬姓、丁姓、陳姓、賈姓等相繼來中衛開帶詔鋪,都是小規模經營,一間門面,兩把凳子。帶詔的旺季是每年臘月二十三過後,民間流傳“有錢沒錢,剃個光頭過年。”帶詔的技術分文功和武功,文功是剃剃刮刮,武功是捶捶打打。所謂捶捶打打,是根據人體的各部穴位,自頭至腳進行捶、打、拍、按,以期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俗稱“發悶”。因此,患感冒或身體不舒服者,到帶詔鋪剃頭後,再捶捶打打,馬上收到良好效果。文武雙全者首推四川帶詔。武功中特技是“放火”,就是以兩指點耳下頸部的兩處穴位,馬上使你假死2~5分鐘,主要是對呼吸道上火、頭昏眼花者才做出放火動作。新中國成立後,武功中的“放火”禁用,帶詔鋪為理發館取而代之,僅在農村集市上還可見到挑擔擺攤的“帶詔”。

Views: 8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