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中西說書方式對小說敘事的不同影響(5)

而在中國,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生活方式是適宜於定居而非流動的,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安土重遷的思想觀念,而統治者為了便於控制管理,對於流動人口采取了極為嚴格的管理措施,如設立亭舍檢查行人、進出關卡需要符牒等等,更是加劇了流動的困難性,因此,在中國,很難誕生以流動表演為職業的藝人。

無論在宮廷、堂會還是集市、寺廟,都屬於在固定場合的表演,與西方職業表演者那種流動性極大的表演方式有顯著不同。流動性表演所面對的觀眾群自始至終是陌生的,今後也不會有熟悉的機會,表演者對於他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外鄉人與流浪者,他們的表演是一次性的;而在固定場合表演的藝人,他們面對的觀眾則是熟悉的或是今後有可能熟悉的,觀眾中時時可能存在了解表演者底細的人;他們的表演則是需要多次重復的;這導致中土的表演者不適合用第一人稱來講述虛構故事。

設想一下,當表演者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其海外歷險、或其他英勇傳奇時,觀眾中認識他的人會當場揭穿,“我從你出生時就認識你,你從未去過你所說的那些地方”。

這會使得表演無法繼續下去;但在面對陌生的觀眾時就無須有這些顧慮,你盡可以發揮你想像虛構的天賦。

所以,在流動性極強的表演方式下,西方早期以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往往是海外見聞與歷險,因此形成了早期希臘的烏托邦小說和傳奇小說兩大系列,後期的流浪漢小說與早期海外歷險故事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實際上,某些海外歷險或流浪故事的形成,是基於通過講述故事換取報酬這種表演方式。表演者以講故事的方式向路人解釋他何以流落此地的原因,早期經歷與現實狀況的反差愈大,經歷越是具有傳奇色彩,就越容易博得聽眾的同情,從而越容易獲得報酬,更準確地說是獲得施舍;而固定場所的重復性表演則顯然不能據此來獲得報酬。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