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宗教交流(5)

伊斯蘭教即使通過和平的方式在海上絲綢之路迅速擴張,但也有其本身的特點:

第一,敲門磚。商人通過商業貿易往來這塊敲門磚,使當地統治者被巨額商業利益吸引,進而在本國經商。這使得穆斯林可以廣泛分佈在各個地域,並留下居住,得以繁衍生息,為日後傳教建立平臺。穆斯林在長期居住地形成穆斯林聚居區,在此與當地人通婚,娶妻生子,甚至擔任官職。例如,穆斯林蒲壽庚在宋朝末年擔任泉州舶使,這些穆斯林後裔逐漸演變成了現今的回族。在穆斯林聚居區形成和發展的同時,伊斯蘭教傳教士和學者也緊隨著商人來到當地興土木,建寺院,例如廣州的懷聖寺,杭州的鳳凰寺,揚州的仙鶴寺等。

第二,易風俗。
在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一段島嶼眾多,而且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文化程度迥異,文明程度較低,因此伊斯蘭教在此可以較為容易地傳播。

而像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穩定政權的中國這樣的國家,伊斯蘭教將會面臨各種文化和宗教的包圍,傳教難度相對增大。

然而伊斯蘭教遜尼派四大教法派之一的沙斐儀派,也是伊斯蘭教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主要流派,主張「當某種習慣在長時期內為所有的人所認可和承認時,這種習慣也就成了『遜奈』(聖訓)。」〔(法)昂里·馬賽,王懷德等譯:《伊斯蘭教簡史》,第91 頁,商務印書館,1978年。〕

伊斯蘭教為了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及信仰文化,減輕當地人對外來文化的抵制,在尊重伊斯蘭教基本教義的前提下,在伊斯蘭教允許的範圍內,對教法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使教法具有更強的包容性便於當地居民接受。

第三,得民心。以海上絲綢之路的「南海區」為例,南海區內以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為主體,其中佛教和印度教要興建寺院,供奉神祗眾多,禮拜儀式相對複雜,而且需要供奉大量的祭祀品,人民不易於接受,負擔較大。而伊斯蘭教禮拜儀式簡單,反對偶像崇拜,提倡人人平等,得到了受壓迫剝削的民眾的歡迎。所以,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相比,更易於被當地民眾接受。

第四,借東風。雖然海上絲綢之路航路沿線各個地區宗教眾多,但正由於宗教眾多,各宗教起伏不定。起初印度教在沿線各地區相對占有主導地位,後來佛教的傳播削弱了印度教的影響力,而佛教又因為有大乘小乘之分,很大程度地分散了影響力。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這標誌著伊斯蘭成為社會上的正統宗教。而在中國兩宋時期統治階級為增加國家稅收,政府鼓勵伊斯蘭商人來華貿易,海上絲綢之路大為繁榮,伊斯蘭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隨後,在元朝時期,統治者對於各個宗教一視同仁,佛教的優勢蕩然無存,這也為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中國發展觀察 2016-04-23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