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振明:實在論的最後崩潰——從虛擬實在談起(4)

三、“交互超越主義”與本體論對等性 

於是,我們可以回到洛克關於第一性的質與第二性的質的區分問題上來了。洛克認為,有些性質為物體本身所固有的性質,完全沒有與物體相分離的可能,如廣袤、形狀、大小、不可入性、運動狀態等,屬第一性的質;這些第一性的質作用於我們的感官,使我們產生各種感覺,這就產生了第二性的質,如顏色、聲音、滋味等。貝克萊後來反駁了洛克的這種二分法,認為所謂第一性的質並不比所謂第二性的質有更多的實在性,因為洛克用來拒斥第二性的質之實在性的理由,也完全可以用來拒斥第一性的質之實在性。雖然貝克萊由此得出的客觀唯心主義結論沒有邏輯的必然性,他的反駁對洛克卻是致命的。康德對空間本質的闡釋、對認識主體先驗範疇的解剖,終於使我們領悟到物質世界對象性對感知活動的依賴性。這樣,感知框架的變換,就是整個對象世界的變換。而被認知之前的終極因果決定性,是不在空間框架中的,因而也就不具對象性。我們上面的解構過程表明,所謂第一性的質與第二性的質的區別完全是人為的。對遙距臨境的逆向對等性的認定,讓我們不得不承認:自然物理空間與人造賽伯空間一樣依賴於感官功能的運作。因而,作為虛擬實在背景的賽伯空間,與自然物理空間有對等的本體論地位。這樣,我們在虛擬世界裏盡管可以像在自然世界裏一樣使用“椅子”、“錘子”這些日常的實體名詞,也可以使用“原子”、“誇克”這些科學的實體名詞,我們毫不含糊地知道,他們是沒有可感現象之外的指稱對象的。

對這個本體論對等的命題,還可能會有人提出這樣兩個理由進行反駁:(1) 虛擬世界中的每個單個被感知的所謂物體在各感官的感覺被綜合以前,各個感官的刺激是源於各自分離的實體起因;而物理世界中只有一個真實物體為各個感官提供刺激,這個真實物體是所有感官的共同刺激源。比如說,在虛擬世界中,視覺的刺激源可能是在遙遠的他方通過無線信號抵達浸蘊者,而觸覺卻來源於近在咫尺的與緊身服相連的設備。(2) 在虛擬世界中,由於各個感官要被分別刺激,我們就要用計算機來進行人工的協調而得到一個合成的對象感覺,而物理世界裏真實物體給我們的感官刺激時卻毋需進行協調就自然使我們形成單一對象的感覺。也就是說,在虛擬實在中的所有感官刺激都是人工產生並人工有意識地進行幹涉後才起作用的,而自然實在給人類感官的刺激卻是自動發生的,沒有經過刻意的加工。這兩條理由指向的是現象背後的單一承載的有無問題,而這樣的單一承載體就是我們最關心的本體。 反對者問:不涉及這樣的真正本體,怎麽能夠妄談本體論的對等性?

這兩條貌似貼切的理由,其實是基於在上面的一連串討論中已被推翻的自然空間本體論優先性的習慣性假設。所謂“單一”、“分離”都是空間性的概念,在一個空間框架中是分離的東西,在另一個空間框架裏完全可以是相互緊挨而構成完整的單一,而在一個空間框架裏各部分相互緊挨的單一對象在另一個空間框架裏完全可以分解成相互分離的離散體。我們之所以會以為在特定狀態下我們在自然物理空間中得到的五官刺激來源於同一個實體,完全是感覺綜合的結果。至於在我們的感官經驗之前感官刺激是起始於一個還是多個源頭,我們是無從判斷的。因此,到底在現象的背後有無一個協調的機制存在,我們也是無從判斷的。

休謨在討論我們現在所稱為歸納問題的邏輯問題時,還涉及到因果關系是否依賴空間連續律(亦即接觸律)的問題。與此相關的現代量子物理學中出現的非局域性因果作用的難題,也使人們迷惑不解。EPR效應及貝爾不等式的實驗驗證,更使實在與屬性、邏輯與因果、過程與關系、觀察與參與、能指與所指、符號與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變得撲朔迷離了。通過這裏的討論,我們發現了一條新的思路:因為空間上的連續與否是在感覺框架形成後才獲得意義,所以要破解因果律與局域性的關系之謎,對人的感覺和認知的先驗結構的透徹理解也許是一個先決條件。如果這樣,對這種先驗結構的理解,也就不能在因果局域性的限制中進行。

對因果問題的考慮,似乎引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虛擬實在和自然實在之間在因果關系上是否存在不對稱呢?我們可以在自然世界中找到虛擬世界賴以運行的所有裝備,從而可以有效地一舉毀滅虛擬世界。但反過來,我們能否從虛擬世界內部找到自然世界賴以運行的所有“裝備”,並一舉毀滅自然世界?只要我們沒有忘記,虛擬實在分為基礎部分和擴展部分,基礎部分是專為遙距操作設置的,我們就不難找到答案了。虛擬世界與自然世界服從的終極決定力量是同一個,不同的只是這種終極決定力量與感官相互作用的界面效應,而此界面效應的總和就是整個經驗世界。所以,所謂從自然世界摧毀虛擬世界,不過是摧毀了一個人造的界面。這樣,從虛擬世界當然也可以在同樣的意義上摧毀自然世界:通過遙距操作,把生活在自然世界裏的人們的自然感官摧毀就行了。在哪裏進行這種毀滅性的操作?當然是到現場去:相互之間的“遙距臨境”。

對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本體論對等性的另一個貌似的挑戰是:模擬的感覺永遠不會逼真到完全亂真的程度。也許這是對的,但這並不構成挑戰。試想,如果我們把虛擬世界中的物體設計成像在一半的地心引力強度中那樣行為,這種行為不會比物體在正常地心引力條件下的行為更少實在性或更多虛幻性,我們在航天飛機上度過日日夜夜的宇航員本來就沒有因為自己失去體重而認為自己變得虛幻了。總的來說,如果兩個世界是本體論對等的,虛擬實在就不用依靠與自然實在的相似來取得其本來就有的地位。

當然,本體論對等性所要求的空間構架的幾何學性質的可通約性是必然地得到維持的,在這一點上,正像康德已證明的那樣,我們不會有選擇的余地。因而,浸蘊在三維的賽伯空間裏,我們的幾何學並不需要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也就是說,我們的幾何學教科書也許可以增加一些內容,但從自然實在世界中帶過來的內容並不需要刪改,歐氏幾何與非歐幾何照樣作為自恰的公理系統並行不悖。

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真正差別,是我們在某個層次上設計了前者,從而知道這個層次的機制,而後者是自然強加給我們的,我們只能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其規律,卻不能改寫這些規律。此時,科學實在論者會說什麽呢?回到他們平時所堅持的命題之前,他們首先會有這樣的反對意見:在自然世界中,既然我們必須進行自然科學的研究來發現自然規律,一種在現象後面隱藏著某種未知的決定性的不可抗拒的感覺正是我們相信世界的實在性的主要原因。但是,這樣的反對意見是不能成立的。設想這樣一種情形:如果讓我們的後代一開始就進入虛擬世界,用遙距操作的方式從事生產活動,但不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是我們設計出來的,他們面對的就是一個給定的自然物理世界。他們要或多或少地認識這個世界的規律(包括我們為虛擬實在編寫的軟件的邏輯結構),就要發展他們的自然科學,與我們現在的狀況無甚區別。但是,在這個世界裏的科學實在論者,也就會從語義或指稱上為我們明知根本不存在的理論實體的實在性辯護!當然,在虛擬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方便地采納常識實在論的態度,雖然他們中間的貝克萊之流的另類分子還會偶爾出來給他們懶惰的思維習慣吹吹冷風醒醒酒。羅素在《人類的知識》一書中,試圖給“物理的”事件下一個比較精確的定義。他認為,物理事件是經過推理才知道其發生、並知道它不是屬於精神的事件,而精神事件卻是不經推理就直接知道的事件[2](P229)。現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羅素所說的推理,不過是一種沒有根基的猜測。

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就是要我們懸擱包括實在論預設在內的自然主義態度,在現象的明見性中獲得對本質的直接把握。棄掉基於文化約定的概念、棄掉基於理論思辯的推論、棄掉基於傳統流俗的偏見、棄掉基於浪漫情懷的想象、棄掉基於七情六欲的沖動、棄掉基於感覺經驗的習慣,讓事情在沒有主客對立的原初狀態中展顯自身,我們也就回到了事情的本身,在紛雜的偶然中分離出棲居於純粹意向性結構中的必然。這裏值得提醒的是,我們如果不能在生活世界(life-world)和常識世界(commonsense-world)之間、在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和社會性(sociality)之間、在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和經驗觀察(empirical observation)之間、在先驗條件(a priori condition)和主觀偏見(subjective prejudice)之間作出清楚明確的區別,我們就會把現象學混同於通俗心理學(folk psychology)或粗陋社會學。一旦作出了這一系列的區別,我們就知道如何保持現象學分析的純粹性。這樣,我們就可以設想,在這個所謂的自然世界中和在虛擬世界中我們作出的現象學描述,如果是正確的,就不會有什麽兩樣。而這兩個世界之間的現象學對稱性,恰好也就證明實在論缺乏自明的根據。至此,我們可以用以下三條反射對等律來總結討論的結果了:

1、任何我們用來試圖證明自然實在的物質性的理由,用來證明虛擬實在的物質性,具有同樣的有效性或無效性。

2、任何我們用來試圖證明虛擬實在中感知到的物體為虛幻的理由,用到自然實在中的物體上,照樣成立或不成立。

3、任何在自然物理世界中我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完成的任務,在虛擬實在世界中我們照樣能夠完成。

有了這三條,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對等性昭然若揭,“交互超越主義”本體論的含義也就不言自明了。原來,“虛擬實在”和“自然實在”都不是真正的實在,它們的“背後”更是沒有什麽東西能獲得實在資格。只要我們以心靈同一的中性區域超越地審視兩邊,我們就會明白,任何一種實在論者的搜尋都落空了。無論常識實在論、還是科學哲學中的真值實在論和指稱實在論,都沒有辯護的余地,上面介紹過的所謂“沒有奇跡論證”,也完全失去了說服力。奎因關於科學理論的“本體論承諾”的觀點、克裏普克形上實在論、等等,也都在這個對等性的揭示過程中不攻自破。況且,因為他們從語言分析出發根據選擇理論模型的需要外推得出的形上學,本來就是派生的,與本體論作為第一哲學的地位從一開始就不相稱。而我們這裏對虛擬實在的討論,不是以語言問題為中心,而是“回到事情本身”,通過思想實驗等手段讓本體論的內涵自己顯現出來的。

Views: 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