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視覺文化(1)

視覺文化研究的興起

 

文化研究近來頗有些聲勢,在西方自世紀初韋伯和齊美爾的社會學,後經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研究,到了80年代已蔚為大觀。文化研究已經超越了學科界限,成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各個大學相繼開設了文化研究的課程,相關的研究機構雨後春筍般地湧現,成果更是令人矚目。中國自9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也煞是熱鬧,承繼80年代的文化熱的餘音,以及西方文化研究的感召,文化研究集中在審美文化、大眾文化和媒介文化等層面上,起步雖晚,聲勢頗為浩大。

在我看來,文化研究歷來有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路徑,一如哲學上的大陸理性主義和英美經驗主義之分,前者更加關心理論範式和範疇的確立,後者更傾向於具體文化現象的實證性考察。


美學上兩種路徑,往往被稱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費希特)。反映在文化研究上,前者(如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社會理論,通過哲學、社會理論層面的探索,深入到現代文化種種問題情境之中;後者(如哥拉斯格小組)熱衷於媒介和傳播的具體事件的實證分析,並不關注宏大理論系統的建立。


兩種路徑各有千秋,但局限顯著。於是,“第三條道路”便成為文化研究的一個合理選擇。說實話,文化研究經過多年的經營幾乎無所不及,大到政治制度和權力,小到“隨身聽”的專題研究。那麽,如何選擇更具包容性又不失具體個案性的文化研究,便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在這一方面,90年代興起的視覺文化研究尤為值得關注,因為它不僅昭示了文化研究新的細分,同時也反映出文化研究新的綜合。更值得注意的是,視覺文化研究異軍突起,不但體現了文化研究領域的擴展,而且也是對已有的種種文化研究思路,和方法論的一種新的檢視和考驗。

 

在西方學術界,“語言學轉向”(羅蒂)口號一出,諸多“轉向”接踵而至,諸如“後現代的轉向”、“美學的轉向”、“批判理論的轉向”、“解釋的轉向”等,不一而足。“語言學的轉向”已在表明哲學思考,正在從意識、精神等主觀現象的研討,轉向構成這些現象不可或缺的客觀要素之一——語言——的分析。

60年代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盛極一時,文本、語言、句法等概念的泛化,大有將人類一切文化活動,皆歸之於語言範式的勁頭。毫無疑問,語言學的轉向的確為文化研究助了一臂之力(巴爾特是一例),但語言學轉向中暗藏的“語言中心論”的霸權主義卻被忽視了。隨著後現代理論和後結構主義的崛起,語言中心論在遭到批駁的同時,自尼采以來的西方思想的另一種傳統被激活了。


所以,自80年代以來,“語言學轉向”正在被一種新的“轉向”所取代,即“圖像的轉向”(the pictorial turn)(注:Mitchell, W.J.T., Picture The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pp.11-35.),“視覺的轉向”(the visual turn)(注:Shohat, E. & R. Stam, " Narrativiz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 ed.,Visual Cultural Reader, London: Routledge,1998,p.45. ),或者說,從語言為中心的文化,轉向以視覺為中心的文化。這個轉向實際上不過是“後現代轉向”或“後結構主義轉向”的另一種表現形態而已。(待續)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