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順的圍兜·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

1966年,一位來自德國的年輕人德里達,突然向原有的“結構主義”提出了挑戰和批評,一舉成名。1968年的法國學生運動中出現了“後結構主義”,而海德格爾的理論精神也被奉為圭臬。20世紀80年代,錢鐘書將其翻譯為解構主義。

結構主義哲學運動的起源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創始人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出現在二戰後的法國。索緒爾把語言看作一個封閉的記號系統,且研究其內部結構。

結合當時的科學界熱衷於研究微觀世界,是不是能感受到科學界和哲學界的互通?

結構主義的支持者試圖孤立的解釋現象,將其它的現象排除在理論之外。他們認為對事物的研究應當是對內在結構的分析把握,與外部現象毫無關係。


結構主義的一大代表哲學家,皮亞傑對“結構”作出“自律性”規定,承認結構的各個部分護衛條件,自給自足,與外部因素無關。

反觀科學界,盧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

1913年,玻爾改良了盧瑟福原子模型,公開發表論文,提出了原子模型的理論。

不久後的20世紀20年代,結構主義誕生。


哲學理論的更新必然受到科學發展程度的影響,哲學家的視野實際上也受制於科學發展的程度。所以我們看到,在微觀世界被發掘以後,哲學理論不斷地推陳出新,統治多年的現象學遭受質疑。

曾經的哲學界認為,任何現象都需要人類全面的、聯系的看待。

但結構主義者們顛覆了這個觀點,因為他們發現,不管世界怎麽變化,組成物體的原子結構總是那樣。堪稱:“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無論外部世界怎麽變化,它們好像都是這樣。


結構主義的幾位代表學者:列維·斯特勞斯運用語言學研究人類學。

雅克·拉康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發展結構主義。

阿爾都塞將新的結構主義融入馬克思主義。

他們試圖創造出一個更加科學化的理論,試圖發現所謂偶然的、自發的、無意識現象下的密碼和規則。這些哲學家試圖從理性的角度來解釋世界,試圖總結出適合世界運行的邏輯和規則。

 

20世紀60年代,西方的經濟社會持續復蘇,自從1946年發明電腦,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現代西方由大機器生產的工業社會,轉化為以信息化為表征的信息革命時代。

德里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學家非常反對西哲中的理性主義,因為將“存在”放在思索的中心課題,常常將客觀實在、主觀思想和語言表達混為一談。德里達之前的各個偉大的哲學家都不能逃脫“語言囚籠”,因此就有了它固有的弱點和矛盾。


那麽問題來了,解構主義究竟要解構什麽。以羅素為代表的邏輯原子主義哲學認為,原子構成外部世界和原子命題構成邏輯系統本質上是一樣的。語言邏輯家維特根斯坦則認為, 哲學本身就是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語言的局限就是我認知世界的局限”。

明面上德里達“解構主義”的運用,就是不斷的破解符號,記號與記號之間再不斷的破解,時間的流失導致曾經發生的破解成為了過去。因而表達和觀察都成為了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由於德里達的理論過於複雜且相對年輕,沒有充足的解釋。也因為德里達的著作過度賣弄雙關隱喻和各式各樣的“掉書袋”,晦澀難懂。因此 “解構主義”在信息和與語言的角度被過度弱化,而常常被我們理解為建築結構、藝術創作的理論,藝術界的集大成者應當是畢加索的創作。

但“解構主義”的內涵不止於此,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挖掘和探索。


最後,引用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一段話……原文也是從書中引的——


解構主義並無更好的真理觀,它是種閱讀和寫作的實踐,與說明真理的努力中產生的困惑交相呼應。它並不提供一個新的哲學框架或解決辦法,而是帶著一點它希望能有策略意義的敏捷,在一個總體結構的各個無從綜合的契機間來回流轉。它在哲學的認真性中走進走出,在哲學闡說中走進走出。它雖然在一個鬆散蕪雜的構架的內部和周圍耕耘,而不在一塊新的地基上建構營築,卻依然試求粗聲顛倒和移位的效果。對於解構和解構主義現在可能無法評價,因為它離我們太近了。也許再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回頭看看,才能對解構主義在歷史上的影響做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
(珍藏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6277681 知乎)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