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故事照亮未來》《偉大》(上)

1926年, 德國詩人里爾克在五十一歲英年時去世, 他的死因, 從醫學的角度看, 是白血病惡化, 白血球大量增殖, 以至於吞噬了自己的器官與組織。

不過如果從現實的、生活的角度看, 里爾克之死, 死於一朵玫瑰花。他在院子里為了想摘一朵玫瑰花, 稍稍不小心, 就被攻瑰的尖刺刺傷, 沒多久, 里爾克就臥病不起, 永離人世了。

 

當然是後面這種角度呈現的, 比較接近、比較符合里爾克作為一位偉大詩人的形象, 也比較接近、比較符合里爾克詩中透顯出來的精神。

里爾克最重要的作品, 包括了極度神秘極度哀傷的十首《哀歌》, 也有一首《給朋友的安魂曲》。《安魂曲》里有這樣幾句讓人難忘的詩:

 

“我有我的逝者

我必須讓他們放手離去

多麽訝異地見到, 逝者如此安分地

迅速適應了作為逝者的身份, 如此愉悅

完全不像別人描述的逝者。只有你

回來了;從我身邊掃過, 摸索著, 試圖要撞上

什麽東西, 以便發出聲響來顯示

你的存在。喔, 別取走我

好不容易慢慢學到的……

這樣不對的, 如果有任何不對:

 

不去拓展愛的自由

用一個人擁有的一切內在自由去拓展, 是不對的

在愛之中, 我們只需練習這個:

讓彼此放手離去。

因為要緊緊抓著

很容易;我們不需要學習。

在某處, 藏著古老的敵對關係

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偉大作品之間

請幫助我, 真正了解我剛剛說的那句話。

別回來, 如果你忍得住,

當個逝者留在逝者之間。

逝者, 有自己的工作要做……”

 

這幾段詩句, 如此多情卻又如此無情。要用一個人內在所有的自由, 去拓展愛的自由, 然而讓愛自由的方法, 卻是要號召逝者的魂靈不要歸來, 不要遊蕩在人的生活里, 該維持在逝者之間。

怎麽解釋這多情與無情間看似的矛盾?關鍵應該在於"日常生活"與"偉大作品"這兩句詩里吧。里爾克, 以及他那一代的詩人、藝術家們深深相信, "日常生活"與"偉大作品"彼此敵對。人必須超越了"日常生活", 或用尼采的話說, "超越人性", 才能感受偉大, 才能追求偉大。

 

逝者離開這個世界, 也就是離開了日常生活, 離開了所有那些瑣碎無聊的人的耽溺與限制。因此, 對著逝者, 對著不再存在的對象, 我們的愛得到了自由, 不必再被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所限制, 於是那愛才有機會觸及"偉大"。

里爾克試圖用他那優美卻吊詭的詩句告訴我們:人的本能是想要將親人、朋友緊緊抓住, 即使他們死了, 都不讓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日常生活, 要他們繼續留在我們自己的瑣碎無聊之中;然而真正的愛, 朝向偉大自由的愛, 卻是要放手離開, 至少學著放手離開, 只有讓逝者放手離開, 與我們的日常瑣碎了無關係, 我們的愛, 才會偉大。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