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從柏格森論「不可共量」的觀念談人論》(2)

舍勒與柯林斯分別在廿世紀初與廿一世紀初,從哲學家、社會學家與自然科學研究者的觀點,提出對演化論的肯定之處。但是,他們同時也指出,自然演化的機械人觀 仍留下許多 無法回答的問題,並不能單單依此論點來定義人。舍勒所建立的哲學人觀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基礎, 亦即他借用稍早於他的法國哲學家柏格森( Henri Bergson, 1859-1941)所提出的意識,以及生命的驅力在演化論中扮演主導角色之觀點。 2014 19-43

哲學家舍勒 、 柏格森 以及科學家柯
林斯他們, 一方面肯定演化論是宇宙進程的規則 ,另一方面也從人所具有的獨特性質提出,演化論不足以解釋所有現象,尤其是 在 人 身上所表現 的。 創造論與演化論共融 ,有神論的演化理論 是三位學者共同的觀點。 由於有限的篇幅,下文將不再論述舍勒與柯林斯的觀點,而集中在對柏格森相關於意識、心智的研究與人論的關係之論述進行梳理。

生於法國巴黎的柏格森,是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其父親是猶太裔的波蘭人,母親是信從基督教的安格魯-愛爾蘭人。因其具英語背景,青年柏格森深受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的演化論、史賓賽 Hebert Spencer, 1820-1903)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及密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的功利主義影響,但是之後他所發展的哲學,卻是與前面幾位學者依據理性主義而形成的系統理論相對抗。(Petri Likkonen, 2015 Horst Frenz, 1969)

柏格森的哲學相關於他的信仰觀點,致力於將靈與物質── 或者更古典的說法是靈魂與身體 ── 的概念整合於哲學理論之中,從自然科學的演化論觀點詮釋神學的創造論。在二次大戰納粹迫害佔領區的猶太人之情勢中,柏格森於去世前(1940年底)帶著重病的身體向政府登記他的猶太人身分,不接受當時納粹的魁儡政府維琪法國所提供給他的反猶太人規條之豁免權。

柏格森在他
的遺囑中如此寫道:「我的反思引導我緊密且更為緊密地朝向羅馬公教,在其中我看到猶太教的完全實現。若多年來我沒有預見反猶太主義的巨大浪潮將衝入世界,則我會歸依【羅馬公教】。 【但現在】我要留在那些明天將要被迫害的人當中。」 (Petri Likkonen, 2015)

柏格森的抉擇深感人心,尤其是處於現今的
我們反觀 1940年之後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柏格森在當時的表態需要何等的勇氣與毅力,由此也看到他的心靈之偉大。這正是說明,如此的抉擇不可能是由一個腦神經系統的機械反應,或隨附反應而出的表現。從柏格森的遺囑可以明白他的信仰立場,這個角度是研究他的哲學時需要同時思想的觀點。


本文作者:李麗娟(樹德科技大學助理研究員)
(原載《輔仁宗教研究》第三十四期(2017 年 春)89-110 頁)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