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2)

現代性論點的微薄利益與藝術的種種政體

而在第二章中,Aspe和Combes則就前衛藝術、現代性以及後現代性的範疇是否向美學與政峙間的扣連關係提供了某種概念化模式的這個問題向Rancière進行了提問。針對這個問題,Rancière首先點出了前衛藝術與現代性論點的某種問題性或不純性(impurity)。Rancière指出,前衛藝術和現代性的論點事實上融合了兩種不同的想望:一種是普遍意義下的藝術(arts en général)的某個政體的歷史性,另一種則是在此藝術政體的內部進行操作的期待以及斷裂的種種想望,某種政治主體性的形構。於此,為了更進一步地釐清問題,Rancière便著手進行了三種藝術的認同政體的定義和區分。


影像的倫理政體


首先是影像的倫理政體。Rancière指出,在這種反對擬像(simulacres)的柏拉圖式的政體中,「藝術」(l’art)根本不存在(藝術尚未個體化4)。有的只是種種製作的方式,種種使用的方式,種種「技術」(arts)或種種影像的存在方式(l’être de l’image)。這些製作的方式,這些影像首先以他們的來源、欲達成的效果以及究竟誰的身上握有真理的準則般被規訓著。如同「不得製造偶像」的神聖禁令一般,Rancière說,在這裡我們乃看到了建立在對於有著確定目的地的技術模式的仿造(l’imitation)之上的知識(savoir)和僅僅仿造著大略外觀的擬像(simulacre)之間的對立或者是配享。在這種政體中,重要的乃是知識/知道,知道這些技術,這些製作的方式究竟是在哪裡和個體或集體的習性(l’ethos)有關或究竟是在哪裡彰顯出了某種個體或集體的習性或生活方式。事實上,這乃是對影像的存在方式究竟是在哪裡和個體或集體的「習性」有關進行辨識的特定政體。也正是在這種政體中,哲學家乃透過了影像對市民觀眾進行了教育,並將他們給納入了共同體事務的分派(partage)體系之中。也就是說,這乃是使某種(共同的)生存之道或習性得以透過影像的實存而彰顯,這乃是某種作的方式或某種影像得以活生生地對市民(該有或不該有)的習性或生活方式進行彰顯以及教育的「元政治」(archi-politique)理念(就如同大家常在捷運站看到的「禁止任意塗鴉檢舉專線」或「輕短簡的手機禮儀」的廣告或政令宣導一般:「Graffiti is bad for the city’s image」…)。




註釋 4

Rancière在這裡也點出了試圖從影像的本體論模式(從神學脈絡的圖像/聖像)出發對(繪畫、攝影、電影等)「藝術」的專屬特徵進行演繹的手勢中的不合邏輯或「謬論」之處。Rancière寫到:「大家可以從這出發對包含在所有試著從影像的本體論地位中演繹出種種藝術特徵的企圖中的謬論(paralogisme)進行理解(舉例來說,試圖從圖像的神學中拉出繪畫、照片或電影的「專屬」理念的不斷嘗試)。這種嘗試連接了互相排斥的思想的兩種政體的諸屬性。同樣的問題乃被對光暈的班雅明式分析所提出。班雅明實際上在藝術作品的獨特性(unicité)價值中建立了影像的儀式性價值的某種模稜兩可的演繹。「當它一不再能保留它的儀式性功能的任何痕跡之時,藝術作品就僅能喪失其光暈;這乃是具有關鍵重要性的事實。換句話說,專屬於『真正的』(authentique)藝術作品的獨特性價值乃建立在起初作為效用性(utilité)的古代價值的支柱之上。」(《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實際上,這個「事實」(fait)僅是對轉型的兩種圖示所進行的問題意識調整:「神聖的世俗化」的歷史化圖示(le schéma historicisant de la « sécularisation du sacré » )以及使用價值轉型為交換價值的經濟圖示。但神聖的侍奉既然在此定義了塑像或作為種種影像一般的繪畫的目的地,藝術的特定性及其「作品」(oeuvres)的獨特性的某種屬性就無法顯現。在此,一個的消除對另一個的出現乃是必要的。藝術的特定性及其作品的獨特性並不就是某種神聖侍奉的轉變形式。「換句話說」(Le « en d’autres termes »)預設了相異的兩個命題間的相等關係,並允許了藝術的物質主義說明與凡俗神學轉型間的所有通道。這就如同展覽的文化通道的班雅明式理論化一般,在今天,主張著三種彼此競爭著的論述:主張藝術神祕主義的現代去神祕化的這種論述,將不可見的再現的神聖價值賦予作品和展示空間的這種論述以及以人的那「被曝露」的孤單時刻(le temps du délaissement de l’ « être-exposé» de l’homme)反對諸神在場的隱退時刻的這種論述。」請參閱 Jacques Rancière, Le partage du sensible: esthétique et politique (Paris: La Fabrique-éditions, 2000), p. 74.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