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麟·德勒茲哲學中的思想與特異性(初稿)(5)

確切地說,對德勒茲而言,結構是一種透過(複數)系列與特異性集合所運作的多樣性概念,其永遠是一種動態、建構性與非人稱的虛擬功能。因此,定義結構主義的方式與其說是結構,不如說是「結構的『有』」( l’« il y a » de la structure),因為不同作者對系列與特異性的不同描述決定何種結構將被決定或何種虛擬功能可能被產生,換言之,何種虛擬性將能存在與如何存在。其中,存在無窮差異的可能。透過這個觀點,我們似乎得以重新解讀 1969 年出版的《意義的邏輯》。這並不暗示德勒茲自認為是「結構主義者」,也非此書是一本結構主義的書,而是德勒茲曾透過此書的出版,徹底操弄與建構了特屬於他自己的系列與特異性關係。這是一種透過語言操作(無意義、悖論、隱義字(mot ésotérique)、mot- valise⋯)及語言與事件關係所展示出來的思想虛擬性。無疑地,特異性與系列構成此虛擬性的基本元素,而德勒茲如何描述其多樣性關係便成為問題關鍵所在。因此,對德勒茲而言,存不存在結構似乎已是一個次要的問題,因為重點在於「在每個領域都必需發現諸元素、諸關係與諸點」。(Deleuze, 1972, 304)特異點成為思想虛擬性的材料,如何發現與聚集特異點成為德勒茲哲學的基本運作與過程。每個特異點都可以是某兩道異質系列的匯聚或歧異,而每道系列又可以存在無數其他特異點,如此直到無窮。就這個意義而言,德勒茲所建構的虛擬性很可以定義為由無數特異點所描述的(複數)系列布置(agencement );特異點、系列與布置分別展示這個虛擬性的三種不同變貌,重點在於,它們都同樣是虛擬的。在一個虛擬功能中,並沒有任何層級比其他層級更具虛擬性,點、線(系列)與平面(布置)都具備共同的虛擬性,而此虛擬性正由它們的多樣性動態關係所共同建構。由是,我們得出關於特異性的第一個原則:特異性必然具有虛擬性。對特異點的搜尋或發現,意味著思想從一開始便是一種虛擬性的操作與介入,而特異點正是其入口。然而正如稍早我們所指出的,這個虛擬性建立在一種與實在的非人稱、前個體化、不可再現、不可預測與潛意識關係上,其中,特異性正如 Rosset 所指出的,「它悖反一切再現可能性,而且因此達成(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呈現作為非可再現實在的成就。(」C. Rosset, 16)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