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筱渝*湯皇珍行動藝術的創作形式: 以《我去旅行》系列為例(1)

摘 要

本文將研究臺灣行動藝術家湯皇珍(編註:見圖)的創作形式,探討其 1999-2014 年的 10 件《我去旅行》計畫作品,以及集結《我去旅行》10 件作品而成的另一項大型裝置暨行動表演〈尤里西斯機器—回視湯皇珍「我去旅行」十五年〉,闡述其作品的「重複」與「當下」的意義,進而分析《旅行》系列之「溝通的不可能」和「寓言」等多重涵義,並以「身體與空間」、「聲音與語言」和「時間與記憶」三項說明〈尤里西斯機器〉行動表演的劇場元素。

行動藝術做為藝術的類型之一,其主要目的在於使藝術與生活產生有效的連結,從而由意識的改造來進行生活層面的改變。行動藝術往往以直接進入生活場域發生和親身介入生活的事件形式,以高度異質化的事件、行動與舉止,將之反轉為創作的問題意識,並做為藝術家承載思辨的必要介質,以達到意識狀態的思辨改造,進而撼動因循的生活形態。湯皇珍主要以行動藝術做為創作方式,藉之叩問和思考人類存在處境的永恆命題,並以「溝通」和「旅行」為主題,來批判當代高科技社會下人類生活的疏離現象,演繹出人生做為一場旅行的各種樣態與意義。

壹、緒論

「蔑視能克服任何命運。」
(卡繆,張漢良譯,1998,頁141)

關於人類的存在及其意義,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即是個古老而深沈的命題,也是湯皇珍二十幾年藝術創作生涯始終念茲在茲的基調。即便「存在」是個龐大的主題,對湯皇珍而言,它並不是一種空靈飄渺的哲學思潮,而是人對自身最懇切、最基本的提問, 而行動藝術( Action Art / 德語: Aktion)1即是湯皇珍選擇用來質問並思索「存在」的主要創方式。





湯皇珍,1958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系。進入師大美術系前對劇場與電影已多有涉獵,赴法後於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系研習當代藝術理論,廣泛接觸藝術現況,自此亦矢志成為行動藝術家。1991年學成歸國,每年發表新作2至3件,創作22年以來迄今完成50餘件以「事件」計畫進行的行動藝術,其中包含行為、表演、文本等互動元素,其概念亦涵蓋社會學、語言符號學、哲學、劇場等領域。湯皇珍也將其藝術理念落實於臺灣藝術文化環境的締造,她於1997發動爭取保留「華山藝文特區」活動,2008發起
「種植藝術」運動,2009籌組「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並於2011催生「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等,在在展現她對臺灣藝術生態健全化的熱烈關注。

1 本文採用「行動藝術」(德語:Aktion)一詞而捨「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主要是遵照湯皇珍本人的用法。而目前台灣的藝術界較常使用「行為藝術」,基本上也是以身體、動作、姿勢、舞蹈以及事件為元素來傳達藝術理念,演出時多半使用聲音、音效、錄像、燈光等多種媒材輔助, 結合時間和空間元素的一種藝術類型。嚴格來講,行動藝術為德語國家使用,強調行動和過程,而行為藝術則出現在 1960 年代以後的美國,強調現場演出與觀眾的互動。根據上述區分,故將湯皇珍的創作類型定義為行動藝術而非行為藝術。

2 引言節錄自 2014 年 7 月 26 日筆者於湯皇珍寓所訪談的內容。

(原載:臺北市立大學學報 46 卷 2 期,2015 年 12 月)
*作者姓名:呂筱渝(國立巴黎第八大學婦女暨性別研究所博士)
通訊地址:112 臺北市北投區行義路 170 巷 13 號 1 樓
E-mail:elsalu@gmail.com

Views: 21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