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生《坐在黃河岸邊的小鎮上品飲》魏氏熏雞 (上)

聊城史上號稱江北水城,黃河自聊城東部咆哮奔流百里,在水季;運河從聊城中部蜿蜒穿過市區;衛河從西部連貫冀魯豫三省;馬頰河、徒駭河的波光水色也秀麗著聊城。還有湖,東昌湖、魚丘湖輝映城中,在城區里的湖、河水面積有13平方公里,眾多的河流湖泊讓聊城“湖水相連,城湖相依,城在水上,水在城中”。江北之城,惟聊城多水,多水的聊城,可見水光城色。聊城是山東的西大門,舊時卻叫東昌,為甚叫做東昌的來由沒有問清楚,它應該是有來由的,想想也懶得再去打聽或細致地查詢了,有些事情是有來由,有些事情不一定有來由,黃河是黃,長江是長,但珠江怎麽珠了呢?而且東昌都聊城了,聊的本義是耳鳴,後定義為閑談,或許將來還要改成開會,聊麽。惜之蒲松齡沒有生活在此,他設聊齋於臨川,靠講鬼為生。

東昌的歷史卻有些顯赫,在明清時都是一個大府,其他府的知府官階都是四品,而東昌府是三品,這大一品的說,地位就是極重的了,像進了政治局。也許理由就是東昌府挾黃河、運河兩河交匯要津,又是汴京(開封)的大門戶,鬧“水滸”那陣子,有些事件是發生在這里的,比如武松打虎,便在陽谷的景陽岡,不過,現在看上去卻是一個大平原。東昌,最值一提的是,它是一個商業大埠,經濟十分繁華,似乎還是一個物流中心,至今還有山陜會館,山陜會館是一個建築群落,內有戲臺,其浮刻是為精致,是把傳說故事都刻在屋檐上。而餘木樓——今為光岳樓,則是原版的中國名樓,木質結構,用造紫禁城余下木頭所造,故得名。那些立柱都是菲律賓原木,當年最後一批原木從運河運往北京,抵達東昌府時北京紫禁城即告建造成功,東昌府知府未曾將木頭退回去,且將其造了一樓,取名餘木樓,這是一個版本。另一個版本是: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洪武二年(1369年)東昌衛守禦、指揮僉事陳鏞為“加強防禦,窺敵望遠”,將土城改建為磚城,用修城剩餘木料在城中心修建一座更鼓樓,初名“餘木樓”。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時又因地而名“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年),河南西平李贊與太守金無錫命名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岳之意,此後歷代重修一直沿用“光岳樓”。光岳曉晴,是舊時聊城八景之一。


光岳樓為四重檐十字脊樓閣,由樓基和四層主樓構成,高33米,占地面積1236平方米。樓基以磚石砌成正四棱臺,高9.38米,底邊邊長34.43米,上緣邊長31.93米。四層主樓全為木結構,方形帶廊,高24米,樓脊為歇山十字脊,脊頂正中裝一座高3米、直徑1.5米的透花鐵葫蘆,似蓮,據稱是鎮火之物,木結構樓而630年無火災,得益於它。光岳樓建於明初,形式上承襲宋元樓閣遺制,結構上繼承唐宋傳統工藝,開“官式”建築先河,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渡的代表作。光岳樓上原有石碑9塊,橫條壁碑16方。清乾隆帝9次過東昌,5次登光岳樓,先後做詩13首,題寫“光岳樓”匾額,懸於四樓南檐下,康熙帝題的“神光鐘瑛”匾,則懸於二樓南檐下。不過,後一版本好像很無趣,如中國的歷史,大多有兩個以上版本,《三國演義》和《東周列國志》,大家就不愛看後頭這個。

聊城旅遊局崔局長領我登光岳樓,他介紹光線好時可以從樓上望見東岳泰山,當然是在昔時,現在的天空沒有那時純凈。運木頭這事,確有講究,我到山西的西北寧武縣,他們說,當年從管涔山伐木運北京建都,那木頭確實是從汾河運到黃河,順黃河而下到潼關東去直達聊城,再轉運河運往北京,這差不多轉了小半個中國。那些木頭,都成了有見識的木頭,住在這些木頭造的房子里,都是帝王。

站在光岳樓上看東昌湖,那是一片靜水。東昌湖新近改造了一下,是修京九鐵路的時候,聊城人士就去跟鐵道部門講,在我們這里建一個大火車站吧,站基由我們來免費給你們築,鐵道部門正是巴不得呀,可謂正中下懷,一拍而合。聊城人就吭吃吭吃挖東昌湖的淤泥去築火車站的基,一個淤了宋元明清的湖便挖得水波蕩漾了,觀景的觀景,垂釣的垂釣,火車站也成為一個好下南上北出發的地方,從這里是可見東昌大府人的眼界非同一般,畢竟是歷史的漕運中心麽。我來聊城的時候,他們正請世界旅遊設計名家來設計開發聊城的旅遊業。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