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這一時期,中國民間外交組織還通過組織群眾集會、召開討論會、發表公開聲明等方式,對亞非拉各國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義鬥爭給予同情和支持,增進了中國人民和第三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中國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建立和發展國家關係打下了基礎。
正是由於民間外交的開展,在很多國家中結交了許多在社會聲望、學術地位上很有影響的朋友,新中國的外事活動範圍才不斷地擴展,新中國的影響不斷地擴大。應該說,6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陸續和中國建交,人民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礎。其中中日之間的“以民促官”,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在推動中日、中美關係正常化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隨著中美關係改善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建立了正式官方關係,中國外交的政府間形式普遍建立起來。此後,人民外交的稱謂逐漸被民間外交所取代。中國領導人及時提出了“官民並舉”的方針,指出開展官方外交可以為民間外交提供更為有利的方便條件,同樣,民間外交活動的力度不減,繼續發揮其在國家友誼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周恩來曾指出,民間外交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多種多樣,應涵蓋整個人民群眾體系。這實際上提出了中國開展“大外交”、“總體外交”的思想。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的民間外交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轉變,中國的首要任務和最大的政治是搞好經濟建設,各項工作(包括外交工作)都要服務於這個中心。之後,“民間外交”概念正式使用並廣泛流傳開來,一些主要人民團體也表示其所從事的對外交往活動為“民間外交”,人民外交完成了向民間外交的轉型。
“民間”一詞具有中國特色,是與“官方”或“政府”相對應的稱謂,與政治意義上的“人民”不同。隨著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以及國際社會相互依賴的日益加深,民間外交淡化了意識形態色彩,不同於從屬於世界革命的人民外交,開始突出其對具體政治、經濟和文化尤其是經濟利益的追求,從而成為較為獨立的外交形式。
人民外交向民間外交的轉型反映了中國外交的思想和形式變化,即從“革命外交”向“務實外交”的轉變。這種轉變表明,外交指導思想的非意識形態化,階級鬥爭意義的人民外交向增進國民交流意義的民間外交的轉變;外交對象的非政治標準化,即人民外交的外國對象,從政治意義上的“人民”轉變為一般意義的“民間”;外交目標的現實主義利益化,即從試圖實現直接政治目的的鬥爭運動型、“以民促官”型的人民外交,轉變為在國家間關係的社會基礎培育和全面實現國家利益兩個方向上,配合總體外交的戰略利益型、可持續發展型的民間外交。
改革開放後,民間外交繼續受到高度重視。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國家之間的外交活動僅以政府作為主體,忽視人民群眾在對外交往中的權利地位與作用,那麽,國家彼此之間的感情與友誼是難以深厚、牢固的。因此,要通過民間渠道對外開放,要借助並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類資源,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這一時期民間外交的主要任務是超越意識形態廣交朋友以及為經濟建設服務,具有開放性、經濟性、自發性等特點。
一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廣交天下朋友,為國家間關係發展奠定鞏固的群眾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實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鄧小平指出,中國“不參加任何集團”,“堅持同所有國家都來往”,“同誰都可交朋友”。在考慮國家關系時,要“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著眼於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在對外活動中,“左中右、上中下、大中小或三教九流都可來往”。在上述方針指導下,民間外交的渠道大大拓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我國同許多意識形態相異國家的民間交往也日趨頻繁,工作對象亦不局限於對口友好組織,發展到政治、經貿、學術和文化等各界。我國民間友好團體也蓬勃發展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點,積極開展民間外交工作。
二是推動對外民間經貿合作,為經濟建設牽線搭橋。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民間外交機構承擔“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牽線搭橋工作,接待了許多大企業、跨國公司等經濟界知名人士,通過會見國家領導人以及參觀座談等,為發展對華貿易與投資牽線搭橋;同時接待一些在野政界名流率領的經貿考察團,從政治上推動同中國的經貿合作。利用國際友好城市渠道,開展中外經貿合作,也是為經濟服務的重要方面。不少省市通過友城渠道在引進資金、科技和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三是開展民間對外文化交流,搭建心靈溝通橋梁。改革開放以來,民間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和發展更加引人注目,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都是民間項目多於官方往來。尤其是20世紀 90 年代後期以來,無論是我國派出還是外國來華的藝術表演和展覽項目,民間交流所占的比例均達到 90% 以上。
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如涓涓細流,以其特有的親和力、吸引力與影響力,搭建起心靈溝通的橋梁,為促進國與國之間關係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1 世紀以來的人文外交時期進入 21 世紀以來,特別是中國舉辦 2008 年奧運會以後,人文外交成為中國外交的重點。“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的《賁卦·彖傳》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外交兼重“人”“文”,從主體上看,側重於民間,從內涵上側重於文化,因而是民間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統一。
“人文外交”是指通過人員交流,以達到思想溝通和文化傳播,提升國家軟實力和話語權,實現文化推廣目的的外交活動。它既包含了普世性的價值理念,又有著傳統中華文化的獨特內涵。
具體來說,人文外交具有如下特征:
從外交主體上看,“人文外交”強調非官方的民間力量的參與。相對於傳統外交而言,它具有更強的民眾參與性、互動性和廣泛性。從這一點上說,人文外交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外交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國民間外交策略研究材料,不代表本網站裏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