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慶《中國名山》仙山青城天下幽

在四川成都市灌縣城西北約15公里處,有一座道教名山——青城山。它背靠雄偉的邛崍山脈,隱伏在幽深的岷江峽谷之中,山上林木蔥籠、四季長青,諸峰環抱,形如城廓,故得名青城山。又傳說黃帝曾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所以古稱丈人山。

青城山地處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平原的西北陲,離古城成都不遠,所以很早就引起文人逸士的慕戀。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在山上設壇傳教,青城山因此有道教“第五洞天”之稱。晉朝以後,山上道觀佛寺日益增多。唐時道佛兩派教徒屢屢發生爭奪青城山的事件,官司一直打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為此下了敕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從此,青城山成了道教一家之天下。

歷代文人墨客來到青城山尋幽訪勝者甚多。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以一個“幽”字點出了青城山的特色。自古以來,人們把“青城天下幽”和“峨眉天下秀”相提並論,名揚天下。

建福宮是遊覽青城山的起點,座落在“懸崖峭壁高萬丈”的丈人峰下,面臨清溪,周圍古木成蔭。建福宮始建於唐代,宮內有木假山、委心亭、王妃梳妝台等古跡以及壁畫、長聯等文物。

從建福宮西行,穿過題有“青城”的木制牌樓,即登上盤山小道。只聞蟬噪樹蔭、鳥鳴深壑,逐漸把遊人引入一個林靜山幽的境地。沿道的小亭,或立山頭,或旁幽谷,均以原木、樹根築成,亭頂用杉樹皮復蓋,形態多樣,質樸古雅,與周圍自然景色渾然一體。

上山2里左右,可見“天然圖畫”的牌樓屹立於山埡口上。在此遠觀近覽,只見蒼崖壁立,綠樹掩映,云霞縹緲,澗溪奔流,真是處處入畫。叢林之中,常有丹頂鶴成群翺翔,為這幅“天然圖畫”增添幾分“仙”意。

繼續登山,過山蔭亭、凝翠橋、五洞天等景點之後,即到達青城山中最主要的道觀——天師洞。據傳道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就在這里傳教。此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澗,觀宇建築雄偉,重樓疊閣,加上山門石級陡峻,更顯得十分莊嚴。主殿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三帝塑像,均為唐代遺物,十分珍貴。三清殿內供奉太清、上清、玉清的泥塑彩像,神情肅然。殿後的天師洞內,有張天師和第三十代天師的石像,洞周圍還有許多崖刻,其中有不少書法珍品。

天師洞附近遊覽景點甚多。北有巨石崢嶸,為三島石,上刻有“降魔”兩字,傳說張天師降魔時用利劍將此石一劈為三。遊人可沿石縫中的石梯而下至海棠溪,深溪峭壁,藤蘿垂掛,景色尤為幽靜。過天師洞到古龍橋,可見對面山壁上有一狹深的山谷,稱為“擲筆槽”,傳說是張天師以筆劃山而成。自天師洞經訪寧橋可上租師殿,附近有一聞勝亭。抗日戰爭時期,馮玉詳將軍曾寄居殿中,聽到日寇投降的消息,喜不自勝,建亭刻石以作紀念。

自天師洞而上可到朝陽洞,每當旭日東升,陽光能射入洞內。朝陽洞以上,山道陡峻,經過三彎、九倒拐,即到上清宮,宮前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石刻。宮左有一方一圓的鴛鴦井,宮右有半月形的麻姑池。上清宮附近還有不少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留下的遺跡,如跑馬坪、旗桿石,宮後的石坪上有不少圓形石坑,稱碓窩坪,傳說是農民軍研磨火藥的地方。

從上清宮直攀主峰大面峰,海拔約1300米,距青城山山麓的建福宮高差約700米。峰頂上有一座“登高一呼,眾山皆應”的呼應亭。在此,東可望沃野千里、岷江蜿蜒,西可觀邛崍雪峰橫空出世。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此作詩:“大面峰頭六月寒,神燈收罷曉云斑。浮空忽湧三銀闕,云是西天雪嶺山。”與青城山一江之隔的青城後山,在近幾年來也得到了開發。青城後山也有不少道觀廟宇,其自然景色更具古樸野趣的色彩。上下兩條登山小道沿狹窄山谷曲徑通幽,沿途可見不少流泉飛瀑,如白龍吐水、三潭霧泉、幽谷飛泉和雙泉水濂洞等等。滿山古樹、蒼藤、苔蔓叢生,濃蔭蔽日。後山的山麓還有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的紀念館和宋明古墓等遺跡。青城後山同樣是處處幽深、處處清靜,成為青城山風景區的一個新的旅遊勝地,歡迎著四方來客。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