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近來,對虛擬經濟的警惕甚至詬病有增無減。這種趨勢,先是金融領域,然後是網絡經濟,現在有殃及文化產業的勢頭。簡單地認為文化產業是“虛擬經濟”,不僅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在產業發展和實踐中也是危險的。
文化產業“被虛擬化”是錯誤的
所謂實體經濟,一般認為就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經濟形態,文化產業就是精神產品生產和服務業態。文化產業看起來不像傳統制造業那樣“硬”、那樣“實”,但因此認為不屬於實體經濟領域是極大的誤解。文化產業中,一半以上的部分是非內容生產的,如技術、用品和設備生產服務,是實體經濟領域的。即便內容生產部分是精神和思想的生產和服務,也是實體經濟領域。學者高書生認為文化生產與再生產和物質產品生產與再生產並無二致,正說明了內容生產的實體性。
虛擬經濟和文化產業的關系,本沒有學術上討論的必要,因為即便關於什麽是虛擬經濟有各種定義,也幾乎扯不上文化產業。但在實踐中確實有以此概念混淆視聽的現象。有些官員說,我們要多關註實體經濟,文化產業謹慎點好,言外之意就是文化產業不是實體經濟。甚至有些人直接說文化產業是虛擬經濟,還是需要鋼鐵、輪船一類的產業來“實業救國”。這種言論一旦成為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的指導,可能直接導致文化產業被邊緣化,違背國家將文化產業推動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既定戰略,必然是錯誤的。
另外,有些專業文章中也常提到“文化產業和實體經濟融合”的問題,這是把實體經濟縮小到了物質生產那一部分,也是偽命題,不夠嚴謹。有經濟學專家認為,文化產業和虛擬經濟的確不能混為一談,這不是業態問題,而是價值計量問題。這說到了本質,因為在文化產業中按照價值計量標準是有虛擬經濟成分,其他產業也是如此,所以不能簡單說哪個產業是實體哪個產業是虛擬。
簡單說,虛擬經濟就是“不生產物質和精神產品和服務的那部分經濟形態”,那麽生產什麽呢?就是“錢生錢”,所以一般來說虛擬經濟是被指向金融領域價值生產閉環的那部分,也有人擴展了概念,認為是指資本市場獨立化運作系統,由此看來,虛擬經濟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實在是可以忽略不計。虛擬經濟的出現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金融與資本市場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當中衍生的,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虛擬經濟是和實體經濟對應的,不存在中間形態,所以即便是按照業態對應劃分,文化產業不屬於虛擬經濟,當然就屬於實體經濟領域。
要警惕文化產業的“流動性短缺”
有些人認為文化產業“虛”的理由,無非是精神和思想的生產和物質的生產相比不好把握,但這不能成為將文化產業劃歸虛擬經濟加以抵觸的理由。
虛體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需要警惕的不是虛擬經濟本身,而是在虛擬經濟領域的過度投資導致實體經濟領域投資不足。文化產業也需要警惕資本流向問題。常被人擔憂的藝術品金融,大部分情況下也是為藝術品生產服務的,只要機制設計合理,是有利於藝術品生產的。人為炒作的、虛擬的泡沫的部分不應成為藝術品金融市場的主流。但是值得警惕的,如果大部分所謂投入文化產業的資本都去炒書畫、炒郵票,而不是用來切切實實投入到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充斥“投機主義者”,這當然是危險的。
所以,文化產業屬於實體經濟,一樣被虛擬經濟投資過度所累,文化產業面臨著資本需求增長和資本供給短缺之間的矛盾,也有投機主義者閉環資本的因素。但文化產業被無端的名義上的虛擬化是不對的,一些人還常以供給側改革和中國制造之名非議文化產業,更是驢唇不對馬嘴。
借助金融和科技的力量去“虛擬化”
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金融,二是科技,或者說必須以最大精力關注文化金融和文化科技。唯有發展文化金融和文化科技,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文化產業,更好地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
文化金融是指從內容產業、文化產業(直至文化國力建設)的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體系,不僅指銀行信貸,也包含了證券、保險、信托、擔保、投資、交易所等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的資本市場,涉及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產權交易市場、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是直接關聯於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資本市場體系。我們所說的“文化金融”,正是服務於文化領域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而不是獨立於實體經濟之外的虛擬化的那一部分。只有更好地構建文化金融體系,植入市場邏輯,文化產業才能保持持續增長和良性發展。
文化科技是融合於文化產業、服務於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科技形態,包括共性技術、服務技術、裝備技術、傳播技術、體驗技術、征信技術、保護技術、修復技術、管理技術……等等。內容產業中的內容生成、傳播和消費也更加依賴技術進步,互聯網文化產業、數字文化產業的興起更加直接體現了文化科技的價值。以文化科技為主要標尺的評價話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一種主流,這個周期可能要持續5到10年左右。
文化產業有時候看起來“虛”,就是因為沒有可持續性,沒有可評價標準。對作為實體經濟範疇的文化產業,科技和金融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雙動力”,也是文化產業避免“被虛擬化”的最好手段。(2017年08月18日/來源: 經濟日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