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這幅畫,我看,自己似乎認為是這些畫中的王后呢。
上面畫的是一個女人,畫得我認為比真人還大。把這位女士放到大磅上稱一稱,我估計約莫有一百九十六到二百四十磅。她肯定吃得很不錯,不會少吃肉—更不用提面包啦、疏菜啦和飲料啦—一定吃得很多才能長這麽高大、這麽豐滿。她斜倚在睡椅上—哎呀,那姿勢真難形容;大白天,周圍明晃晃的。看樣子她很健壯,干起活來能頂倆廚娘;她不可能會腰酸背痛;她真該站起來,或者至少坐得直些。她有什麽理由要躺在沙發上打發午后的時光?再說了,她該穿得體面些—穿件睡袍什麽的,把身子遮起來,可是沒穿。看那衣飾—我看有二十七碼,這麽多衣料—她才做了這麽一件遮不住全身的服裝。再看周圍亂糟糟一片,真不應該。大鍋小鍋—也可能是花瓶酒杯吧—滾得滿地都是,中間還夾雜著一些雕零破碎的花。睡椅上胡亂堆放著一大堆窗簾飾物,一直拖到地板上,讓人覺得荒唐得很。一查目錄,我發現這幅有名的畫上標著:“絕代佳人克婁巴特拉①。”
夏洛蒂·勃朗特《維列特》(一八五三)
“陌生化”是ostranenie的英文譯詞,(字面意為“使陌生化”),這是俄國形式主義者創造的另一個價值連城的評論術語。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一九一七年首次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認為藝術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用陌生的方式表現熟悉的事物,從而克服由習慣帶來的麻木感覺:
習慣吞沒物體、服飾、器具、人物的妻子和對戰爭的恐懼……藝術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人們重新獲得生活的感覺;藝術存在的意義就是使人對事物有感覺、把冷冰冰的東西變成冷冰冰的。藝術旨在把對事物的感覺依照感受而不是依照眾所周知的事實傳授給人們。
這一理論證明現代主義作品中出現敘述的歪曲和混亂是有其根據的,但這一理論也同樣適用於分析理解現實主義小說中的重要例子。什克洛夫斯基列舉的例子來自托爾斯泰書中的一個片斷,在這一段中,托爾斯泰從一個從未看過或聽過歌劇的人的視角來描述歌劇演出,從而給予歌劇以極有力的諷刺和嘲笑(“后來更多的人跑出來拽那少女,那少女本來穿一條白裙子,這會兒穿的卻是天藍色的。那夥人沒有立即拽走少女,而是和她一起唱了很長時間,然后才把她拽走了。”)夏洛蒂·勃朗特在上引《維列特》的一段描寫中以同樣的方式對美術展品予以諷刺和嘲笑。
①公元前五十一年~公元前三十年埃及女王。
維列特是個虛構的地名,實指布魯塞爾。女豐人公即敘述者露西·斯諾迫於生計在這里的一所女子寄宿學校教書。她暗自愛上—個名叫約翰·布萊頓的英國醫生,雖然深知這場戀愛不會有結果的。一次醫生帶她去看美術展,但到那里后撇下她不管了,這一做法倒也很合女主人公那獨立不羈的脾氣。
此處所談的這幅畫顯然是一幅裸體女人畫像,其規模龐大,繪制精細,而且采用的是神話與歷史交織的題材,凡此種種,說明這幅畫屬於高雅藝術。但現實與藝術之間的矛盾在夏洛蒂·勃朗特時代遠比現代突出,因為當時的風俗要求婦女無論何時都不能裸露身體任何部位。夏洛蒂借助女主人公的所見所聞,暴露了現實與藝術的矛盾。她撇開藝術的發展歷史和“習慣性”的鑒賞視角,把這幅畫置於婦女真實生活之中予以實實在在的描寫,從而在根本上揭露了這一藝術的虛偽性。
畫上的女性身軀碩大,衣飾繁多,這在傳統的藝術鑒賞中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在這里則用經驗主義和準科學的計算算出了重量和數量:“一百九十六到二百四十磅……看那衣飾,我看有二十七碼。”古典裸體畫慣用衣飾,這些衣飾成褶狀繞在人物身上,實際上除了遮住陰部外哪里也沒復蓋。我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看不出其虛偽之處。畫中的什物安排也一樣:這類畫中前景總畫有各種各樣的物件—畫中的人有的是時間料理家務,或者有仆人料理,為什麽總是讓幾只高腳杯七倒八歪地堆在地板上?露西看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是人們欣賞畫過程中習慣上所忽視的。畫中女性帶有性欲誘惑的斜倚倦姿受到嘲笑,因為女主人公認為大白天這樣不合時宜;而且,畫上的人從哪方面講都不可能會如此虛弱。露西把畫的題名“克婁巴特拉”隱匿在最后才說出來,這一方面也暗示出作品的取名是任意的,即使有些取材歷史或神話的作品,其題名也帶有欺騙
性。就這幅畫來說,我們不妨為之題名為“傣多①”、“狄萊拉②”,或者(更恰當一些)“
奧德麗斯克③“。
①傳說中的迦太基女王和建國者。
②《聖經》中參孫的情婦。
③伊斯蘭教國家后宮里的女奴、婢妾。
這段描寫本身並未使敘事有何進展,故事在此“停頓”了一下,以便往前過渡。但這段描寫有其敘述“功能”:首先,有助於對露西·斯諾這一人物性格特點的刻畫,使人認識到她雖然一無美貌、二無地位和財產,平時不便高談闊論,但她秉性剛強,見解不落俗套,頗有獨立意識。其次,展示了M·保羅·伊曼紐爾在場的一個饒有趣味的情景。伊曼紐爾也是露西所在學校的教師,脾氣暴躁,不討人喜歡,但作為—名教師工作頗為出色;露西后來發現他比貌似合適的約翰醫生強多了,作為伴侶更讓人有實在感。保羅·伊曼紐爾發現她站在“克婁巴特拉”前時驚呆了—這一反應說明他對藝術鑒賞這—行一無所知。他對這幅畫所謂的高雅藝術性無動於衷,相反,他仍固守著男女有別的陳規舊俗,認為這樣的畫不適合年輕女子觀看。於是他趕緊把露西拖到一邊,讓她看另一幅畫,這一幅畫的是一個貞德女性生活中三個令人感傷的場面;露西發現這幅畫跟“克婁巴特拉”一樣荒謬可笑,牽強附會。
夏洛蒂·勃朗特英年早逝,《維列特》是她創作的最后一部小說,也是她最成熟的一部。由於諸如上段引文中所表明的種種原因,這部小說成為當代男女平等主義者批評的主題。但夏洛蒂通過對歷史題材畫中女性的陌生化描述,從而不僅對性愛策略,而且對藝術,特別是對她自己的創作藝術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早期的創作不乏情節劇和傳奇小說的虛偽和夢想成真成分,以后逐步忍痛割愛從這種模式中解脫了出來。露西·斯諾在本段引文之前曾說過:“一幅風格獨特的佳作跟一部風格獨特的好書一樣難得。”《維列特》就是這樣一部佳作。
當我們說某—本書“風格獨特”—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贊譽之詞—指的是什麽呢?此處並不是指通常說的作者創作出了前所未有的作品,而是指女作家通過背離傳統的、習慣上的反映現實的方式,使我們對從觀念意義上說早已“熟知”的東西予以“再認識”。“陌生化”,簡而言之,是“獨特性”的另—說法。在談論小說藝術過程中,我還要不時地訴諸這一術語。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