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一帶一路重塑中國人的世界觀(下)

從這個角度看,即便不是“一帶一路”,也會有“N帶N路”或一個管“總”的概念來形容新時期中國的對外合作設想,推進中國“世界觀”的全球共享。

過去一些年,筆者與所在機構同事在近50個國家宣講,無論是外國官員,還是企業家、學者、社會精英等,都越來越渴求了解“一帶一路”的政策背景、思想源起、行為邏輯與未來走向。在這個進程中,中國民眾的視野也漸漸從“僅盯著西方”的局限中拓展至真正的“全球”。


中國進入“全球公民”時代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一提起“國外”或“世界”,人們腦海中第一反映都是美歐日等國;提起“與國際接軌”,更多指的是與西方接軌。民眾出境旅遊,多數都往美國、西歐、日韓等國“擠”;國際問題研究也多聚焦西方。這種對發達國家的“世界觀”偏好雖體現了中國人“見賢思齊”的民族性格,卻如前文所言,造成了長期“世界觀”的巨大盲區。現在,“一帶一路”建設開始填補了這種心理盲區。

從中國社會知識與思想變化看,“一帶一路”正成為新關註點,人們更多地關註西方以外的區域,如中東、中亞、北非、中東歐、拉美等。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內容涉及“一帶一路”的圖書超過1000種,涵蓋歷史、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文學、藝術等多個學科類別。有關“一帶一路”與相關國家的報道超過1000萬篇。全球各大智庫超過3000份研究報告與書籍聚焦“一帶一路”,有的則翻譯成中文,像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弗蘭科潘《絲綢之路》、美國學者康納《超級版圖》等都成為了全球暢銷書。

從中國人出境旅遊與對外交往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越來越成為出境遊的目的地。2016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已超過1.3億人次。在中國人出境的十大旅行目的地,泰國已躍升第一,2016年達到近900萬,馬來西亞、斯裏蘭卡、馬爾代夫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都名列前茅。赴伊朗、土耳其、埃及旅遊的增長率遠遠超過歐美等國。這些與中國近年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辦“旅遊年”,舉辦世界旅遊發展大會、絲綢之路旅遊部長會議有密切聯系,也與中國人正在拓展的世界觀密切相關。

從中國官方對外教育援助與文化合作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也正在成為新增長點。中國每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同舉辦“國家文化年”等人文交流活動20次,簽署了43項文化交流執行計劃等政府間合作協議。截至2016年底,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30個中國文化中心。不只是如“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活動大受歡迎,中外文化合作,如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也獲得成功。中國對外實施如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等援外文化修復項目,向尼泊爾、緬甸提供文化遺產震後修復援助等。

由此可見,“一帶一路”進展不只是產能合作、金融投資增長、自貿區建立、產業園推廣、跨國執法監管等經濟、政策層面上的互聯互通,同樣也在“民心相通”上推進了一大步。

隨著“民心相通”伴隨著中國人真正世界視野的形成,中國社會也正式步入“全球公民”時代。這不只是意味著中國人逐漸完整化了自己內心的全球觀,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中國人與整體世界(而不只是西方)正在全面融合,正在全球層面上(而不只是部分區域)被正視、被接納與被認可。


未來中國要當好學生,也要當好老師


改革開放近40年的成功,源於中國善於學習,特別是善於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化的技術、管理與發展經驗。“一帶一路”拓展與延續了中國人的學習勢頭,與此同時,也塑造了中國人的“世界老師”形象。

某著名國際基金會總裁帶領40多位美國議員高級助手團來筆者所在機構訪問時所說,“帶訪團來華的目的,主要就是向中國學習。”類似這樣的話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但現在,在歐美國家,的確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精英呼籲西方要向中國學習。不只是西方,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以及來自非洲、拉美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希望從中國發展經驗中汲取營養的心願同樣強烈。

“一帶一路”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一帶一路”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
此時,中國人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過分謙虛,而需要善於自我總結、凝煉、濃縮,真正把中國發展的新理論、新道理、新方法傳授給世界,為國際社會貢獻思想上的公共產品。

筆者曾給數十個國家的官員、學者與企業家們上過課,每當談到“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保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平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時,對方都會覺得很受益,並紛紛回應這些思想都是本國教科書中所沒有的。由此看,善於對外講述中國,當好“老師”的角色,在“一帶一路”受到全球承認的新時代尤其顯得重要。


在全球知識與思想競爭激烈的今天,“一帶一路”提升了中國思想競爭力。在這個大好機遇下,中國學術界、智庫界應更有信心與底氣,完善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敢於在全球思想與知識競爭中脫穎而出。

同樣,中國要當好老師,也要做新的好學生。過去,我們眼光總是瞄準如何西方學習,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生態保護、貧富懸殊等問題上走了彎路,現在也不妨從非西方世界中汲取“一帶一路”文化的營養與優點。比如,中國人可以學習伊朗人的精細,埃及人的歷史感,印度人的忍耐性,土耳其人的雄心,中亞人的果敢,等等。保持持續、全面學習的心態,是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互學互鑒”絲路精神的重要內涵。

總之,在“一帶一路”推進壯大了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同時也反向重新鍛造了新時期的中國與中國社會。從這個角度看,如何保持在全球視野下的國家發展,以及如何做好“全球大國”的國民,對於每一位中國人來講,都是一件新的個人任務。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王文 原載參考消息 2017年06月20日

Views: 1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