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勝·範式與層面:國外敘事學研究綜述(中)

經典敘事學對時間的考察分三個子系統:時序(order)、時距(duration)和頻率(frequency)。如果敘事話語中的時序與故事中的時序不同,則說明話語中出現了“時間倒錯”(anachrony)現象,如倒敘、預敘、中間敘(in mediasres)。等。故事時距和話語時距的關系可能體現為:等距(如對話體的場景敘事)、故事時距>話語時距(如概述或全景式敘事、省略或停頓)、故事時距<話語時距(比較少見,主要用來描述主觀心理敘事)。頻率用來比較故事發生的次數和話語中發生的次數,分單一敘述(故事中發生n次,話語中也講述n次)、重覆敘述(故事中發生一次,話語中講述n次)、反覆敘述(故事中發生n次,話語中講述一次)。[15:15-126]

敘事空間指人物活動並感知的場所,在敘事中可以完成各種功能,它可能僅僅提供一個行動發生的地點, 也可能被主題化 (thematized);可能永遠處於靜態,也可能隨著人物的移動而不斷轉換。米克•巴爾認為,敘事空間和事件之間的同現關系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或作家的寫作習慣;敘事空間還可以用來延緩敘事時間,從而調整敘事的節奏 [16:132-142]


語態和語式分別解決敘事中誰說和誰看的問題。語態研究中的關鍵術語是敘述者(narrator),指敘事話語的發出者(或“聲音”)。敘述者可以出現在敘事行動中(如很多第一人稱敘事),可以不出現在敘事行動中(如很多第三人稱敘事)。與敘述者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是“敘述層次”,指敘述行為與被敘述事件之間的關系,熱奈特區分了故事外層(extradiegetic)、故事層(diegetic)、元故事層(meta-diegetic)指故事中的故事,後來有些敘事學家將該術語改為hypo-narrative和embedded narrative[17])。元故事敘述與上一層敘事之間可以是解釋關系、主題關系或類比關系,也可以只起一種延遲阻撓上層敘事的功能[15:177-184]

 “聲音”本來是用來指敘述者的聲音,但在巴赫金(Bakhtin)的影響下,敘事學者將這個概念擴大至敘事文本產生的所有聲音,包括文本內聲音(敘述聲音及人物聲音)和文本外聲音(指作者的聲音),並進一步探討各種聲音的辨認及產生的覆調(polyphonic)效果[18:45]。蘇姍·蘭瑟(Susan Lanser)將聲音作為“意識形態的表達形式”,探討敘述聲音和女性作家寫作的關系[19:17]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則將聲音看成是敘事“為達到特殊效果而采取的(修辭)手段”,探討聲音在敘事交流中所起的作用[20:22]

敘述者(作為作者虛構的主體之一)在敘事中體現出來的特征也受到了高度關注,尤其是敘述者的可靠性(reliability)和敘事意識(consciousness)。可靠的敘述者讓讀者相信並接受他對事件的報道、理解和評價,不可靠敘述者則由於知識的缺乏、對事件參與不足或有問題的價值判斷系統,讓讀者對其報道、理解和評價產生懷疑。敘事意識是指敘述者進行敘事時的心理狀態[21:100]。對敘述者可靠性和敘事意識的判斷極大地影響著讀者對敘事文本的解讀。


語式用來描述敘事信息調節,熱奈特區分了兩種調節方式,即距離控制(指敘事信息數量控制)和投影控制(指敘事角度控制)。這裏的關鍵術語是聚焦者(focalizer),指充當敘事視角的眼光。敘事可以采取敘述者聚焦(authofial focalizer,如全知型三人稱敘事),也可以采取人物聚焦(figural focalizer,如一人稱敘事或三人稱有限視角敘事)。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敘事都混合采用兩種聚焦方式[18:57]。熱奈特在分析敘事聚焦之後進一步指出,選擇了某類敘事聚焦,也就選擇了信息數量和敘事角度,因為特定的聚焦只能感知到某些信息,如果敘事超越了這些信息,則被視為“視角越界”(包括少敘和多敘),但他同時指出,很多情況下視角越界並不影響讀者的閱讀和判斷,讀者的認知策略可以幫助他們合理地排除這些越界可能帶來的閱讀困難[15:143-7]。

 

另一位頗有影響的敘事學家Stanzel,沒有區分語態和語式,而是提出了一個“敘事情景”(narrative situation)的概念。Stanzel將敘事情景分為三種:第一人稱的敘事情景敘述者的敘述情景人物的敘述情景,並描述了每一敘述情景中的典型特征,包括敘述者的參與程度、距離、知曉範圍、目的、可靠性、聲音和聚焦情況等[22]


熱奈特根據敘述者的干預程度,對人物話語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了區分:敘述體(敘述者行使最大干預)、間接體(敘述者實施部分干預)、直接體(敘述者實施最小干預),同時在間接體中,特別分析了自由間接體,在直接體中分析了自由直接體[15:125-8]。同樣,對人物意識的表達方式也有心理敘述方式(psycho-narration,敘述者直接概括人物本身也許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戲劇獨白 (soliloquy)、內心獨白 (interior monologue)、思維風格 (mindstyle,體現人物思維中常用的詞匯、修辭和句法傾向等)[18:92-95]

可以看出,把敘事作為話語進行研究的範式重心不在於對故事行動功能及序列進行描寫,而在於故事轉化為話語的種種方式,屬於俄國形式主義所謂“技巧”的範疇,從而使研究成果更貼近文本現實,在批評實踐中也更具操作性,缺陷是研究總停留在形式描寫層面上,缺乏對敘事運作機制更全面的探討。



3.新敘事學研究範式:整合、動態、開放


經典敘事學割裂了文本與社會、歷史、文化、讀者等外部因素的聯系,而80年代西方小說批評界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化意識形態分析,這種背景幾乎使敘事學陷入絕境。但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西方小說研究重新向文本回歸,敘事學又開始了“小規模復興”[23:144]。但這種復興不是對經典敘事學的簡單重復,而是結合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潮對原有研究範式進行了改造。

將經典敘事學中對敘事兩個層面的研究進行整合改造,是近年來敘事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壹,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米克·巴爾、查特曼、普林斯等。經過整合,敘事學家試圖重建完整的“敘事語法”,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

句法(由一套有限的規則生成所有故事的宏觀和微觀結構);語義(對這些結構進行闡釋,包括敘事內容的宏觀和微觀結構);話語(結合上述結構,由另一套有限的規則來解釋敘事話語,如敘述時序、敘述速度、敘述者干預等);語用(影響前三部分分析進程的認知和交際因素)[5:61]。和經典敘事學相比,整合改造後的範式有如下幾個重要變化:


1)從“規則”走向“語境”。經典敘事學從結構主義發展而來,宗旨是將敘事研究系統化和“科學”化,客觀上使其難以與語境融合。但近年來由於社會語言學的影響,敘事學界越來越傾向於,將敘事看成一個過程 (process),而不是一個產品 (product)。“……從文本中心模式或形式模式,轉到形式與功能並重的模式,即既重視故事的文本,也重視故事的語境”[24:8]

也就是說,敘事研究不應只注重形式,還應該注重敘事形式與敘事闡釋語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敘述者與事件的位置推斷、敘述者的可靠性推斷、哪些主題在故事中處於優先地位的推斷、哪些敘事結構可能引起不同性別的特殊反應,以及讀者如何回應敘事技巧再現出的價值觀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能依靠規則的描述,而是依靠對作者、敘述者、文本、讀者之間語境關系的分析和判斷。



2)從“靜態”走向“動態”。
無論是列維·斯特勞斯還是普羅普,早期的敘事研究都忽視了敘事的“句法”層面,熱衷於分析故事的最小單元及其功能(普羅普甚至強調敘事中各功能事件的序列是固定不變的),而沒有關注故事中各因素的動態配置規律,所以他們的研究,無法解釋推動敘事進程的動力所在。

整合後的模式則注重研究故事中的動態因素。如Pavel在情節的研究中,既突出了事件和轉化的重要性,又勾勒了情節中的動力 (engine)、張力 (tension)和阻抗因素(resistances) [25]。修辭敘事學的代表人物詹姆斯·費倫則將敘事進程定義為“敘事從頭至尾的運動和控制這種運動的原則” [20:219]

他認為敘事進程的研究,應關注“作者如何激發、維持、發展和解決讀者對敘事的興趣” [26:15],這意味著既需要研究敘事確立自身前進運動邏輯的方式,也需要研究這種運動在讀者中引發的不同反應。還有研究者從敘述者對敘事信息的控制出發,研究讀者在將話語還原成故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斷點”現象,再結合認知學相關理論,探討這些“斷點”對讀者確定事件功能的影響,這等於強調了“功能”的動態性 [27]


3)從“作者”走向“讀者”。經典敘事學在進行形式描述時,常常預設了敘事的意義,如普羅普給“功能”的定義(功能是人物的壹種行為,由它對行動進程所具有的意義來界定)中,就預設了作者賦予敘事的意義,其結果是,對形式進行描述前已經對形式進行了闡釋。整合研究模式也研究敘事的形式,但將其放在讀者的閱讀語境中,敘事形式的意義只有在讀者的闡釋框架中才能體現出意義,從而將敘事意義的確定權交給了讀者[24:12-13]


4)從封閉走向開放。敘事學不斷從其他研究領域汲取養分,同時豐富其他研究領域,從而形成了眾多的跨學科敘事學分支,成為近年來敘事學研究的一大景觀,使敘事學從單元變成多元。“敘事學+X”的研究模式被稱為“多元”敘事學,綜合已有資料,其延伸出的分支可以舉其要者(及代表人物)如下:

心理分析敘事學 (Brooks);歷史紀撰敘事學 (Cohn);自然世界敘事學(Ryan; Ronen; Gutenberg);法律敘事學(Brooks and Gewirtz);女性主義敘事學(Warhol; Lanser; Mezei);認知敘事學 (Perry; Sternberg; Jahn);後現代主義敘事學 (McHale; Cume),修辭敘事學 (Phelan; Kearns)及文化敘事學 (Nünning)等。多元敘事學強調該學科的開放性,尤其是與語言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和語用學等學科的對接。

Views: 2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