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國際意識”與“國際責任” (上)

金燦榮等:今天,我們需要確立什麽樣的國際觀——學者談“世界公民”、“國際意識”與“國際責任”

話題緣起:最近,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在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所作的《中國公眾的國際意識務求與時俱進》的發言中指出:“中國人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公民’”“中國公眾需要有一種更新、更高遠的國際意識,以與今日的中國相匹配”。這表明:樹立與今日中國之身份相匹配的國際觀已成為國人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課題。本刊約請有關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深入解讀。


正在崛起的中國,不僅需要政府提出並實行與之相適應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也需要中國公眾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國際觀

理論周刊:何謂“國際觀”?為什麽說中國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公民”?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所謂“國際觀”,是指在某個階段某個國家的主流人群對外部世界的共同認識,包括特定的集體心態、對外部世界的知識水平、與外部世界互動的熱情,等等。說中國人已經成為“世界公民”,其主要依據有:一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同世界各國的聯系日漸密切,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國家組織的活動。在外交、經濟、社會等領域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名重要成員。二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一個世界貿易大國。貿易額代表著一個國家與世界的經濟聯系。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當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在不斷加強,國際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因此,說中國人成為“世界公民”,這絕非口號。

陳峰君(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我認為,中國人的國際意識受到關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需要有與之相應的國際觀。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累計貢獻率已超過20%,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發動機。二是越來越多的普通中國人參與對外活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國際觀。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與外部聯系主要是政府層面的外交事務,普通人很少有機會走出國門,每年出國人數平均僅1萬人次,當時情況下中國人的國際觀不可能引起外人關注。改革開放3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有機會走出國門,到2011年已經超過2000萬人次,中國人已經遍布世界各地,他們聯系著世界、表達著中國,影響著世界對中國的認識。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去經商投資、旅遊觀光,他們直接影響著很多國家的經濟收益。三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國際事務,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國際觀。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有興趣並且也有途徑關注國際事務,他們對這些國際事務持何種看法,很大程度上通過影響中國政府的外交決策而影響世界。概言之,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正在崛起的中國不僅需要政府提出並實行與之相適應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也需要公眾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國際觀。

中國公眾對世界的認識和評價比改革開放前要客觀全面得多,而且隨著知識的豐富,心態也趨於正常


理論周刊: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中國公眾的國際觀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金燦榮:首先,中國對時代主題的總體判斷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的“戰爭與革命”到改革開放後的“和平、發展、合作”,這個轉變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戰略,影響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走向。其次,中國人的世界知識越來越豐富,對世界的認知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狀況很差,心態比較扭曲,不少人很天真地以為“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眾對世界的認識和評價要客觀全面得多,而且隨著知識的豐富,心態也趨於正常。再次,中國同世界的利益關聯在大大加強,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定位是很清醒和明確的,具體有四個方面:一是從經濟上把中國定位為“發展中國家”。今天,中國雖然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比如高速計算機、載人航天工程等)屆世界領先水平,但整體綜合國力仍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從政治上把中國定位為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國。三是在區域上把中國定位為有一定世界影響力的東亞地區大國。四是在領土上把中國定位為沒有完全實現國家統一的國家。

王慶東(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基金會研究員):3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公眾的國際觀帶來了許多重大變化,主要體現在:一是從相對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現代中國人已經普遍意識到,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化治理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必須更加深入的融入全球經濟,這一過程雖然會遭遇各種詰難和挑戰,但開放是歷史必然趨勢,必須以更大的力度走出去,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二是從單一開放走向全面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漸進式,最先由經濟領域著手,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逐步擴展到其他領域。今天,中國人已經普遍意識到:國際交流不僅僅是經濟交流,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國際交流不僅僅是單向的引進來,而且也要主動走出去;國際交流不僅僅是接受他人的影響,也要擴大本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三是從政府主導到民間參與。由於歷史條件限制,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對外交往完全由政府主導。改革開放以來,民間外交從無到有、不斷發展。今天,中國人已經普遍意識到:外交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外國離自己其實並不遙遠,國際事務並不是與自己毫無關系,國際社會的風雲變幻,很有可能就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因而關注國際事務、了解外交政策、表達意見建議,這已成為當今很多中國人的一種主動選擇。

中國公眾只有正確認識本國的國情和目前的現代化水平,才能形成正確的國際觀


理論周刊:應怎樣正確認識我國目前的國情和現代化水平?


馬龍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觀是在特定歷史階段、歷史時期,站在對本國國情認識的基點上,對周邊世界、周邊國家進行觀察、認識的一套總體觀點和由此所持的一種態度。中國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國情和目前的現代化水平,才能有正確的國際觀,這是樹立正確國際觀的出發點和基礎。要正確認識我國目前的國情和現代化水平,應著重把握以下幾點:第一,認識國情是一個需要從多方面冷靜思考和深入考察的問題,不是通過一個什麽簡單排名和幾個數字就可以遽下結論的。在這個問題上,應吸取蘇聯的教訓(蘇聯歷史上對自己的國情發生過誤判,從而導致了嚴重後果。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第二,現代化是個覆雜的過程;全面的現代化,需要多視角、全方位地進行審視,應兼顧城市和鄉村、邊疆和中心、工人和農民、上層和下層等各方面的情況,還應考慮制度層面和精神文化的深層現代化。第三,要認識到我國的現代化屬於一種趕超型的現代化,這種類型的現代化包含著各種尖銳的矛盾和不平衡性,需要有深刻的認識。

Views: 1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