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這次南極考察隊,是中國的第十七次組成考察隊,對南極進行探險。與前面幾次不同的是,我們這次探險隊是唯一一次有人文學者參加的,以前的隊員都是科學家以及後勤工作者,因此我覺得我們這次的南極行跟以往相比有著更加不同的意義。我們這支考察隊在南極一共呆了五十八天,從2000年的12月7號到2001年的2月20號,很有意義的是,我們在南極迎來了新的世紀。在去南極之前,總是有很多的媒體問我,作為人文學者為什麽要去南極。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我也是要去的。因為人文學者到南極,首先也是作為一個人去體驗。如果學者只是呆在書齋就沒有了什麽意義。人文學者首先也是一個人,一個普通的人。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一個喜歡動蕩的人,我渴望高山,海洋,大地。所以,作為我個人我也是要去體驗南極,感受南極。因此我們這次在南極的五十多天,生活大多在野外。在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對南極進行體驗後,才是作為一個人文學者用學者的眼光去觀察,去體驗南極的一切。
我們這次到南極,首先是飛往了巴黎,然後從巴黎飛躍大西洋,進入拉美,到了阿根廷的首都,最後再飛往了智力首都聖利亞哥,在這呆了一天以後,搭航班去了智利最南端的一個城市,我們就是從這兒飛往南極的。在飛往南極的途中我們一直都很順利,幾乎沒經過什麽阻礙就到達了南極的考察站。在智利的時候,當地正是夏天,然而到了南極以後,一下飛機一看到的完全就是冬天的景象,初一看還有點象中國的東北,厚厚的雪層,遠處還有凜冽的山峰。但仔細一看就和東北完全不一樣了,在東北盡管氣溫很低,可是還有植物,但是在南極根本就沒有樹木,更不用說花草,在仔細觀察,地上一點土壤都沒有,完全是沙石和火山石。周圍復蓋著厚厚的冰層,頓時我就產生了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覺。那種感覺是從來沒有過的神聖之感。
在南極的日子里,我們考察隊多半都是集體活動,因此我們總是有著許多對南極的共同的體驗,而今天我主要是講講我在南極一段最個人化的體驗,我想這才叫真正的體驗南極。
在12月31日的時候,我想為了度過一次有意義的元旦,我決定離開人群,獨自出外去體驗南極,於是我向站里作出了申請去一個人度過20世紀的最後一天。我想這將是我一個有意義的前年之交,我將去感受一下野外獨處的體驗,我將獨自去風雪中跋涉,去總結過去,去想象未來。為了更好的進行這次體驗,我做出了三個要求:一是不探訪,二是不報道,三是不聯絡。我想一切都為了我這一次具有紀念意義的南極體驗而做打算。
在我獨處的48個小時中,我感覺到了在南極最危險的事莫過於寒冷了,饑餓相比寒冷而言,根本就算不了什麽了。而且在南極根本就沒有任何動物的威脅,企鵝,海豹都是一群最可愛的動物,是人類在南極的朋友。當我在野外獨處的第一個夜晚時,寒冷把人逼得非常的痛苦,初了要想辦法如何在此生存下去以外,我根本就沒有任何能力來思考其它的問題。我當時完全面對的就是人最基本的問題,在那時侯我才感到了人在自然前的渺小。到了第二天以後,知道我弄來了小竈,才開始慢慢暖和起來,我才開始有了思考的能力。然而,盡管我經過了那麽的磨礪,但是我卻看到了,和經歷了很多人都不曾經歷過的東西。 我在安靜中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就會發現許多平時都發現不了的事情。我想我最難忘的一次體驗就是獨自去看冰蓋日出了,那是20世紀最後一次日出,是那麽美,那麽的神聖,更何況那時在南極的日出。當時我完全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直到現在我還忘不了那壯觀的一幕。
我想這次獨自的南極體驗給我的啟發將是一生的,我的收獲也主要是在野外,我是整個考察隊中第一個見到企鵝,第一個見到海豹的人,我想也沒有誰跟我一樣看到了冰蓋上美麗的日出。我想我是真正在那時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
在南極我對自然和人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在文明社會中到處都是文明的痕跡,認的痕跡,是人在支配著自然界,什麽都是以人為中心.但是在南極不一樣,這而荒涼了那麽多年,自然不依靠人而存在,在這里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於是我深切的感受到人必須善待自然,成為自然的朋友.另外,在南極人的時空觀念一下也就變了,看到周圍的一切事物,時間仿佛一下就被拉長了,一切的一切都給人了一種異樣的感覺.
當我們回到文明社會時,我們同時也產生了一種以前從來就沒有的感覺那就是對現實的珍惜和愛護.
我想把南極比作人類最後一個諾亞方舟絕對不誇張.因為,在南極不僅有很多豐富的資源,而且它更可貴的是他它將提供人們更多精神上的東西.它教會我們要保護自然,它更教會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人類和自然萬萬全全是融合的整體,我們更不能肆意破壞,那樣受到懲罰的將是我們自己.
主講人簡介:何懷宏, 哲學博士,1954年12月生於江西樟樹市,曾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倫理學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倫理學、人生哲學、社會史等領域的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生命的沈思》(1988)、《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1993)、《良心論》(1994)、《世襲社會及其解體》(1996)、《底線倫理》(1998)、《選舉社會及其終結》(1998)、《道德、上帝與人》(1999)。另有隨筆散文等作品集:《若有所思》(1988)、《珍重生命》(1996)、《心靈瞬間》(1996)、《何懷宏散文》(1997)等。譯著有:《倫理學概論》、《道德箴言錄》、《沈思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正義論》(合譯)、《倫理學體系》(合譯)、《超越的愛》(合譯)以及《帕斯卡爾文選》(合譯)等。 何懷宏所譯多為歐美倫理學、政治學經典、譯文信實流暢,不僅對國內倫理學界,也對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著作方面,《良心論》出版後在學術界及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被認為“對傳統哲學所做的工作是有突破性的”,有多家報刊發表書評或派記者訪談,並於1998年11月獲首屆正則思想學術獎。《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亦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珍重生命》獲1998年全國青少年讀物一等獎。《世襲社會及其解體》和《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對中國近三千年傳統社會的歷史提出了一種新的系統解釋,在學界產生了震動,被季羨林先生稱之為是“非常精彩的書”。
一生為一事
何懷宏在中西古今之間“優遊涵泳”,蘊聚天地日月之光華,練就了自己的心性,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他覺得,在今天這個時代,古希臘的智慧格言“認識你自己”,就意味著,認識我要做的事情,認識我應當做的事情,不這樣,就無法認清自己,甚至無法去認識自己。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去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唯一任務,屬於自己的那唯一的事情;你或許應當極其慎重地開始做一件事,然後再極其堅韌地把它做完;一個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你必須選定一個你最擅長的方面來用足你的力氣;當一件事做過之後,不是問“你是否取得了很大成功”,而是問“你是否盡了最大努力”。(愛思想網站 2001-03-19 )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