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早期的人類完全根據自然條件選擇生產和生活。比如,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土木結構或者磚木結構,所以無法長期存在,不用說秦漢的宮殿,就是唐宋的建築也基本消失了。但是在埃及,我們看到從古埃及到希臘、羅馬、腓尼基、拜占庭以及阿拉伯那些建築,現在大多數還能看到,有的還非常完整,因為這些建築全部是由大理石、花崗石至少是砂巖、火山巖建造的。我想這不是他們民族的特色,主要也是自然條件,阿斯旺一帶有非常好的花崗石,還可以利用地中海把西西裏島、希臘、羅馬出產的大理石運到埃及,卻很難找到廉價的木材。然而在黃河流域,要在黃土覆蓋下面采集優良的石材並不容易,相反早期還殘留不少天然的森林,當然會以土木結構的建築為主。
黃河流域由於它的外界相對封閉,也使中國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相對卻缺少開放性。中國古代的對外開放,一般都是人家送上門來的,比如說向達研究過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主要是西域人送上門來的,而中國對外主動尋找文明的事幾乎沒有。尼羅河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周圍古代文明像燦爛的群星,所以古埃及文明很自然會與周邊的其他文明進行交流,結果是埃及沒有一種延續的文化。今天的埃及人沒有像我們這樣把祖宗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心態和習慣,因為今天的埃及人並不是當年法老的後代,他們的早期崇拜早已被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所取代。這並不是說他們先天就有這樣的開放態度,而是地理環境使然,古埃及人如果尋找新的文明,可以從尼羅河進入地中海。而在中國古代,更多的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的人到中國來尋求先進的文明,中國人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到海外去,更不會越過太平洋到美洲去。
把河流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來研究,對文明的多元性、多樣性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也可以避免對未來只是人為地用某一種文明來取代其他文明的不現實的欲望,為人類的和平、穩定和文明持續的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
三、從征服自然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河流倫理框架的構建以及它的實現,至少避免了我們在對自然規律還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貿然行動,至少能為我們的未來,為我們的子孫留下發展的空間和余地。
人類和河流的關系應該通過歷史地理的視角作充分的認識,其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世界上主要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表達了古代人對洪水的敬畏。他們的生命離不開河流,但又害怕過多的水量,因為洪水導致生命和文明的毀滅。
在黃河流域,先民經歷過不同的階段。比如在戰國以前,黃河下遊是漫流的,所以黃河在非常大的沖擊扇中間不斷地擺動。這樣的好處就是在黃河下遊不存在泛濫決口,因為它可以在不同的時期選擇不同的河道,在相對寬廣的地域裏面自由流動。但是到了戰國時期,一方面由於人口增加,居住和生產區域的擴大,已經不允許黃河下遊繼續保留大片的泛濫區了;另一方面,有的統治者以鄰為壑,利用水來達到軍事上所不能達到的目的;所以各國紛紛在黃河兩岸建築堤防。建築堤防有它的合理性,同時也造成對水道的約束,增加了決溢泛濫的可能性。又比如黃河在東漢以後,曾經出現近八百年的安流——相對的安流,譚其驤先生認為這是因為中遊地區由農變牧,相當多的土地恢復為牧區,或者荒蕪了,所以水土流失變得相當輕微。我知道水利學界對這個觀點是有爭議的,但是這些年來,對黃河的認識至少使我們可以同意,中遊的水土保持對下遊的安流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又比如說現在大家充分肯定南北大運河對中國的貢獻,但是很少看到不利的一面,這條運河也影響了所有跟它相交的河流,客觀上造成黃河與海河、淮河之間災害的互相影響。比如海河水系的河流原來都是分流入海的,但是由於曹操開挖人工運河,使它們演變為合流入海,一些原來就較小的河流下遊都淤塞了,而我們今天治理海河實際上就是把合流改為分流。在清朝,為了保持漕運,經常推遲堵塞黃河的決口,因為黃河決口後運河的水量充足,便於航運。
實際上,對黃河的治理古人已經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但是他們往往只是側重某一個方面。近幾年利用小浪底水庫的蓄水對黃河進行了調水調沙試驗,就是明清以來"束水攻沙"理論的一次實踐。束水攻沙,就是用人工的辦法收窄黃河水道,提高河水的流速,以便沖刷河道中的淤沙,只可惜當時沒有充分的工程措施來實行。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總結。人類對自然應該保持適度的敬畏,對還沒有認識的自然現象應該留有余地,從征服自然的觀念變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是一次非常大的進步。
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我們還是過分重視人類的影響,正反兩方面都有。
迄今為止,有記載的黃河中遊最大洪水應該是道光年間,是32000m3/s的洪水。陪同參觀的專家告訴我們,現在花園口的設防流量是22000m3/s。為什麽道光年間會發生這麽大的洪水?你能說當時人口比現在多?當時水土流失比現在嚴重?或者當時環境汙染比現在嚴重?我想我們對自然的規律還沒有充分了解,造成道光年間的大洪水,更多的是自然本身的原因。既然如此,我們怎麽能夠根據我們現在對自然不完整的了解,考慮一切都用科學技術的手段來治理、來對付呢?古代人對黃河和其他河流的敬畏,盡管看來有些可笑,但是在當時是極其認真的。清朝的皇帝派專人去調查河源,不是為了科學考察,或者治理黃河,而是為了祭河神,因為當時人認為黃河之所以災害不斷,是河神沒有得到應有的供奉。河神應該住在河源,所以只有找到黃河正源,才能與河神溝通。我們能譏笑他們嗎?還是覺得這也反映了當時人對黃河敬畏的心態?如果他腦子裏有一位河神,至少不敢對黃河為所欲為。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當然不需要再有這樣一個虛幻的河神,但是我們要尊重自然的規律。河流倫理框架的構建以及它的實現,至少避免了我們在對自然規律還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貿然行動,至少能為我們的未來,為我們的子孫留下發展的空間和余地。
四、黃河文明的作用不可替代
黃河流域所擁有的人文資源、歷史遺跡、文化精華,是長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傳承中間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河流倫理和河流文明的研究不僅是為了黃河,而且是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做出貢獻。由於黃土高原的作用,即使流入黃河的泥沙得到進一步控制,黃河也不會是藍色的。現在有些人很擔心長江的變化,經常聽到德高望重的人在那裏呼籲,有人甚至說長江已經變成了第二條黃河。但是從科學的角度講,長江永遠不會變成黃河,長江流域的地形地貌與黃河流域根本不同。正因為如此,即使將來黃河能與人類和諧相處,它也不會喪失本身的地理特征,不會改變它的本性。我們現在更多是從物質文明觀察,覺得黃河已經衰老了。如果我們看到精神文明,看到人類文化遺產的話,對黃河就會充滿信心。黃河流域的GDP的確不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但是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類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黃河流域所擁有的人文資源、歷史遺跡、文化精華,是長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傳承中間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從人類的精神追求來講,如果真的把壺口瀑布變得和黃果樹瀑布一樣,那麽它的價值就喪失了。相反,壺口瀑布的特殊景觀和它所象征的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正因為如此,我想作為一個研究人員,既要講究科學,也要追求人文,要把兩者圓滿地結合起來。在考慮自然因素的時候,要充分顧及民眾的利益,把民生放在首位。現在有關建造大壩的爭論,有的片面宣傳有利的方面,有的又過於誇大有害的方面。在這個過程中間,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各種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聲音。只有經過充分的考慮,作出的決定才能真正造福當代和後代。我們大家應該本著一種誠實的態度對科學負責,也對人類負責,把科學知識與我們的信仰結合起來,才能把對黃河的認識和對其他河流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倫理的、哲學的高度。(文匯報,2005年2月7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