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結合(下)

這種持續進行的集合過程,若從地理空間的意義說,可以有幾個層次;從地方性的集合,到區域內的集合。例如梁任公先生所說中國的中國,推而廣之,別處有希臘半島與愛琴海的希臘印度次大陸的印度等等。更上一個層次,則是大區域的集合,例如東亞的中國地中海的歐洲”……更上一層次,即當是洲級的集合,例如大西洋的歐美世界……最高一層是全球性的集合,亦即全世界的人類社會。我們現在正在洲級集合的過程中,也正在趨向全球性的集合。至於文化圈與文化圈之間互動的關系,也可有至少三類影響。一是由刺激趨向彼此的吸引,一是由幹預引發的反彈,一是由優勢文化籠罩引發的接受與學習。這三種互動形態,在上述集合過程中,往往同時疊集。當然,若是文化圈之間優勢差距很大,則第三種形態的進行速度十分迅速,竟致排斥了前兩種形態。

由於地區性的自然生態,集合後的群體,有以定居為主的農業群體,這種群體的文化,趨於求取穩定,其逐步擴張的集合過程,則是地緣性的,亦即呈現為疆域的擴大。另一種則以人群移動為取得資源的方式,這種群體,包括獵、漁、牧、貿易,甚至掠奪。這一類群體的文化,趨於動態,其擴張雖也在一定的地理空間進行,但是擴張的特征是疆域的擴大(例如遊牧帝國),或積聚資源的增加(例如從事商業的地中海城市)。在人類歷史上,定居的群體毋寧為數最多;但是,在廣闊的歐亞草原與大陸間的海洋,則動態的集合更為可能。於是,由中亞草原向東向西延伸的內陸,又由中亞南下,西人地中海,南人印度洋與南太平洋,形成一個大三角形,遂成為舊大陸動態集合群體的主要地區,楔人其東、西與南三方的定居集合群體。舊大陸人類歷史,幾乎都是這兩種集合過程在各地進行。這一命題,卻並不能適當說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洲大陸原居民的發展歷史。前面所述三項討論中國史與世界連結的項目中,移動與交往兩項,在討論集合過程時,都必然會有關系。

比較研究的方法,必須在可以比較的先決條件下,始有應用的意義。為此,我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分列為幾個階段,作為比較研究的應用範圍。這些段落,列舉如下;但是,這些段落在各處發展的絕對時間並不一致,也因此不能用絕對時間的分期,強加於各個地區,或各個文化圈的發展。這一序列毋寧是觀念性的;在時序上言之,這些觀念又是相對的,分別相對於其前後的形態,而不是刻板地演進。

第一個階段是傳統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當是公元前第五個千年紀到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紀。世界各地,凡由采集食物的生活進展為生產食物,無論是農業抑是畜養,都屬這一階段。親緣的家族、類血緣的族群、地緣的村落以及特殊的功能群(例如祭祀群),都在不斷地集合與擴大。人類心智性的活動,以藝術與信仰為主要的表達方式。人類各地的文化,已有明白可見的特色。

第二個階段是文化核心區逐漸出現,並對其鄰近地區及社區占有相當明顯的相對優勢。這是集合過程中常會出現的情形,亦即某一集合群體占有微小優勢後,優勢效應會繼續擴大,以致成為不容疑問的龍頭。過去的理論,殆以地理條件是優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其實,組織方面的優勢,也是不可忽視的。這一階段,已有部落、城邦以及領土國家等覆雜程度不等的集合群體。心智活動有宗教,也可能有了文字。經濟活動,不僅有一般的交易,也可能有長程的貿易。在中國歷史,這是三代,從新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例如傳說中的夏代與商代;絕對時代應在公元前兩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即第二個千年紀。相當於這一階段的其他文化,當包括兩河的城邦及蘇末的阿卡德、埃及的舊王國、印度河流域的先吠陀文化、愛琴海的邁西尼文化及亞歐草原上正開始遊牧化的部族。在這一階段,大規模的族群活動已顯著出現,長程的族群移動已初現可能性,社會已經逐漸分化為顯著的貴賤與貧富。

第三個階段是區域性的整合階段。大型國家及帝國都已掌握廣大地區的人口及資源。集合群體的文化認同已經確立。哲學、倫理以及有關的價值觀念,都已達相當程度,雅斯培所謂樞軸性文化的突破已發生了。在中國,這是周代,建立了封建制,發展了天命觀念,孔子已為中國文化開啟了中國文化的特色。其絕對時代是公元前第一千年紀的大半段(公元前一二零零一前一五零年)。其他地區可以相應的時代是兩河的亞述帝國、埃及的中王國與新王國、印度的吠陀文化、希臘的古典時代與地中海泛希臘化時代,以及時間相當晚的美洲諸文化瑪雅、阿茲迪克與印加文化。在這一階段,族群的大規模長程移動,已經沖擊不同文化,因此區域的交流與沖突也十分強烈,經濟活動已有專業的工業生產、商業城市與長程的貿易。心智活動已有戲劇與詩歌等文學創作、哲學、科學以及相當規模的宗教組織與相應的神學。

第四個階段是區域性的整合完成。在中國的歷史,這是秦漢大帝國及隋唐帝國,亦即中國的中國,絕對時代是公元前二五零到公元一零零年。別處相應的時代,包括地中海的羅馬世界、印度次大陸的梵文世界及中亞的幾個大帝國依次出現的時代。這一階段的特色是普世性大帝國與普世性文化或宗教體系相伴出現。例如佛教、儒家、伊斯蘭教,都在此時成熟,也都已教化了所在的區域。大規模族群移動以蠻族入侵的方式,由前節所述中亞三角形地帶,沖擊幾個普世性的秩序。同時,長程貿易跨洲轉輸,商路上居間族群獲利至豐。於是,這些已經整合的區域性集合群體,在整合完成時,也已開始了區域間的接觸、沖突與交流。

第五個階段是大區域間密集交往的階段。在中國歷史,這是宋代至明代,公元一零零零年到公元一五零零年。中國已不是亞洲東部的中心,中國與四鄰形成多國的國際體系。蒙古興起,是亞洲草原上最驚心動魄的大規模族群移動,也象征遊牧族群的最後一次大舉。在其他地區,這一階段包括歐洲中古以後的多國體系,印度洋與太平洋沿岸各地的國家興起,以及伊斯蘭教國家在亞非腹地的發展。心智活動方面,幾個主要宗教或思想體系,在互相影響之下,都有所重組更新與修正,例如中國的宋明理學與心學、印度教的覆興、佛教的華化、伊斯蘭教的分裂、基督教的宗教改革。經濟活動方面,城市化與長程貿易都正在為另一時代的來臨開啟先聲。

第六個階段是走向全球性群體集合的近代。這個時代,在中國是公元一五零年到一八五零年。中國已進人世界性的經濟體系。全世界都承受發現新大陸開拓新航路的長遠影響,各地也都承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與資本主義結合,形成近代的民族主權國家。殖民活動引發了新形態的族群沖突。各地動物與植物的傳布,使全球的食物資源,都有了新的成分。

第七個階段是現代。在中國,這是一八五零年到今天。全世界已逐漸納入一個世界性的多國體制,但是全球性的整合尚待完成。兩次世界大戰,戰前戰後的許多劇烈沖突,都是整合過程的一部分。心智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現代科學、大眾傳媒、現代交通與資訊、民主與人權觀念的擴散,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相生相克。經濟活動方面,最重要的是工業大量生產,信用流通與國際貿易。群體的性質也有改變;平民上升,階級淡化,以及城市化造成的社群裂解與個人主義……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還正在發展的過程中間。

上述七個階段的劃分,主要是為了便於比較研究。每一個階段比上一個階段都更為覆雜,其中單位群體的交往接觸也更為頻繁。七個階段的變化,既是演進的,也是因應群體外面的刺激而起的變化。我的構想,人類歷史的發展毋寧是動態的辯證過程,既有繼承,也有斷裂;既有演化,也有傳布;既有功能的適應,也有自由意志的抉擇,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文化圈,都在大範圍內,趨向於,但又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其特色。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無不畢同;自其異相視之,萬物無不分殊。人類的歷史,也是如此。

(原載《尋路集》,新加坡,八方書店,一九九六年版)

Views: 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