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早期海德格爾與意向性問題
"現象學的基本態度唯有作為生命本身的生活態度方能達到。"( 1)這是海德格爾在著名的1919 年戰時補救學期講座《哲學觀念與世界觀問題》中道出的一個基本主張。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個講座標誌著海德格爾原創思想的真正起點,從此之後,海德格爾走上了自己獨特的現象學思想道路。"現象學的基本態度"被海德格爾引向"生命本身"及其意向體驗,這是現象學導師胡塞爾所始料末及的。
海德格爾稍後在總結現象學哲學的三大成就時指出,他正是借助於"意向性"這一思想成果,才贏獲了真正的"實事域"( Sachfeld) 。然而,同樣在意向性課題即所謂"實事域"上,此時的海德格爾已經與胡塞爾產生了嚴重分歧。在胡塞爾看來,盡管井非一切意識活動都是客體化的(指向對象的)活動,但客體化仍然是一切意識活動的基礎。海德格爾把胡塞爾的意向意識分析看作是唯智主義的、客觀化的、理論化的。相反,他對自己提出了朝向生命體驗的非理論的哲思要求。在上述講座課堂上,海德格爾對"現象學原則"(亦即胡塞爾所謂的"一切原則中的原則")作了重新解釋"現象學態度的原則中的原則乃是: 對於一切在直觀中原本地給予的東西,要如其給出的那樣去接受。這一點不能放,任何一忡理論本身所改變,因為這個原則中的原則本身不再是理論性的東西;其中表達出現象樣的基本態度和生活態度:對生命的體驗同感 ( Sympathie) !這乃是原始意向(Urintention) ”。
這裏明顯透露出海德格爾的一種反理論的、非理論化的主張。不過,海德格爾同時也看到了非理論化(非對象化)哲思的艱難。他設問: 難道現象學的直觀不也是一種對某個東西的行為嗎? 如何可能避免原本被給予之物的對象化呢? 現象學的直觀如何可能不是"理論的"呢?海德格爾把這種艱難表述為"原本被給予之物與直觀考察的相互撕裂狀態"。與此相關地還有表達方面的基本困難一一語言表述可能成為一種理論化的侵害。個中原因如一般所見也如胡塞爾所見): "含義(Bedeutung) 的本質中包含著對象性地意指某物,含義之充實的本質中就包含著把一個對象當作對象;進一步,詞語含義的普遍性勢必是總體化( Generalisierung ) ,因而勢必是理論化。"(2)簡而言之,詞語含義總是對象性地意指某物,因而總是對象化的、理論化的。誰受得了一無所指的話語空洞?而在我們這個技術主宰一切的時代裏,尼采早就批判過的樂觀主義的科學精神,更加強化了理論一對象性思維和言說的獨尊地位。
在這方面,海德格爾自始就是-個逆流而動的"反動者"。海德格爾的用心正在於追問:如何可能非理論地思考、描述生命體驗及周圍生活世界?更進一步(而且也許更關鍵)的問題是:一種非理論的描述,如何可能具有普遍的意義?這正是早期海德格爾所謂"形式顯示的現象學"的根本課題。
如何以非理論的方式、以現象學如何以非理論的方式、以現象學的方式來思考和描述周圍世界?我們先來看海德格爾在1919 年戰時補救學期講座中所分析的"周圍世界體驗"。這種體驗分析是以講台為例子進行的,因此在課堂上,海德格爾又徑直把它稱為"講台體驗"。這裏的問題似乎十分簡單:我們如何來觀看一個"講台"?
面對這個講台,通常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先看到了一些平面,然後是箱子的形狀,然後是桌子,然後是學院裏的桌子,然後才是講台。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已經習慣於這性…如"看法"從直接感知(感覺印象材料〉出發,這步綜合(抽象) ,最後才把握到這個大生課堂罩的講台。這種"看法"實際上是典型的"理論化"態度,或者說是知識的態度。它現在已"深入人心",浸淫於我們的日常姿態中,成了我們的"自然態度"。海德格爾卻指出:所有這一切不外乎是糟糕的解釋,是"對體驗中的純粹觀審的歪曲'(3)。我們的"觀看"哪有如此曲折和笨拙! "我是幾乎一下子就看見了這個講台;我不只是孤立地看到它,我看到這個桌子,它對我來說放到太高了。我看到上面放著一本書,直接對我造成妨礙(是一本書,而絕不是一些堆疊起來的散頁,上面撒上了黑色的汙點) ,我在一種定向、光線中,在一個背景中看到這個講台(4)
海德格爾這裏闡述的思想與胡塞爾的現象學大有關系。早期弗萊堡講座時期的海德格爾固然已經開始與胡塞爾分道揚轆,但他仍然從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中攝取了許多營養。在上述"講台體驗"中,海德格爾以自己的方式實踐了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在胡塞爾看來,意識的基本特征在於意指對象意義,但在意向體驗中,被意指的對象從來不是完全孤立地和不確定地被經驗的,而是作為處於聯系中的東西,作為某個在環境中井且出自環境的東西而被經驗到的。每一個現時的"我思"( cogito) 都具有其"視域"(暈、背景、感知域(5)。每一種經驗都具有視域結構,每一種意識都是一種視域意識。這種視域意識乃是胡塞爾現象學(特別是他的感知分析)的一個重要發現。對象從來不是孤立地向我們顯現出來的,不如說,它們是在其意義中相互指引的;也就是說,它們總是在某個意義指引的"網絡"中,在某個"視域"( Horizont ,或譯為"境域"、"地平線")中與我們照面的。毫無疑問,視域是多樣化的,每一個視域本身又總是指引著其他的視域;諸視域通過它們之間的指引,構成一個視域性的總體聯系,即作為"普遍視域"的"世界"(Welt) (6)。
海德格爾的"周圍世界分析"對胡塞爾關於視域意識的思想作了推進。與胡塞爾一樣,海德格爾也強調所謂的"目光轉變"是從自然的思想態度轉變到現象學哲學的思想態度,或者說是從自然態度到理論(科學)態度的轉變,那麽對海德格爾先說, 最重要的就是從理論(科學)的 態度向前理論的思想態度的轉變了。如果說胡塞爾是從意識行為的意義奠基作用出發,那麽,海德格爾則是要尋求一種避免理論化的方式,力圖從同一根源出發來解釋經驗者和被經驗者,即是從存在學來理解周圍世界的體驗。海德格爾認為,在直接經驗中並沒有區分主體與客體,只有在一種理論把握中,才產生這種區分。在直接經驗中,人們看到自己並沒有與現象相對而立(就像在認識論中通過主體和客體概念所描述的那樣) ,甚至經驗者在體驗中並沒有感到自己是"自我"本身"在直接觀看之際我並沒有發現一個諸如‘我'之類的東西,而只有-種‘關於某物的體驗',一種‘向著某物的經歷'。(7)咱相應地,海德格爾在此形成了不免玄乎的"世界化"之說"在一個周圍世界中生活,對我來說處處時時都是有意義的,一切都是世界性的,世界世界化……"(8)實際上,這是海德格爾對胡塞爾意向意識的視域結構的深化。胡塞爾的"視域",在海德格爾這裏成了自行發生的富有意義的"世界"。
下一篇·:
孫周興: 我們如何得體地描述生活世界(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