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偉 劉海霞:全球口味﹢中國氣派﹢異域元素 ——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走向世界的文本策略(下)

三、打造具有“中國氣派”的現實題材電視劇

 

給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添加全球口味,並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的消亡。實際上,在任何條件下,全球口味和民族性都是共同存在的,互為條件的。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文化不是單一的、一元的文化的專制統治,而是多元文化的互動所形成的一種關切到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所以文化全球化必然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這就是“和而不同”。只有在肯定全球口味的同時,又突出本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取向,才能成為真正具有中國氣派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而真正的“中國氣派”也將使中國電視劇充滿特點和新意,成為世界觀眾接受中國電視劇的理由之一。

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註重和諧,信奉天人合一,講究順其自然;不突出個人,重視集體主義精神,強調對國家和集體的無私奉獻精神;註重個人自我修養,重視人際關系,堅守家庭價值等等。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也應該與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文化傳統、藝術品質和文化趣味相吻合,才能有與世界對話的資本。近年有影響力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情滿珠江》、《兒女情長》、《咱爸咱媽》、《激情燃燒的歲月》、《空鏡子》、《牽手》、《大哥》等,都從普通人家的故事中發掘出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中的精髓,以張揚蘊涵其中的溫情脈脈的東方美德,從而讚頌呼喚人倫親情,重建家庭倫理道德。雖不見明顯的弗洛伊德主義所強化的性畫面,也不以血腥的暴力壓迫來刺激人的視覺,但卻多了幾分中國傳統的溫情、親情, 突出了東方民族的人格力量和東方式智慧,強化了自己優秀作品的民族文化特征,含有更多的“中國氣派”。 另外,中國地域廣闊,有著和國外迥異的人文景觀和地域特色,這些都是國外觀眾感興趣的東西,也是“中國氣派”的構成元素。我們的電視劇創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入能反映中國民族特色的畫面,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展示給國外的觀眾,以求他們能夠全面的了解現代中國的狀況。

必須高度註意的是,並不是說只要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都具有“中國氣派”,也不是說狹隘的民族主義就是“中國氣派”。我們所說的“中國氣派”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以及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和現代表現,如表現中國核工業的電視劇《世紀之約》就很好地表現了現代理念與傳統精神的契合,而以紅高梁、黃土地、小腳女人、長辮男子為代表的各種影視,僅僅是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局部與歷史。這些東西因獨特性和神秘性或許也能有一定的觀眾,但是,它絕不是對現代中國的全面真實的反映,恰恰相反,它是對中國形象的歪曲,成為世界觀眾了解現代中國的障礙。我們應該更充分地發掘中華文化的內核,並有意識地將其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推出一批開放性的、具有“現代化的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

 

四、 添加異域元素——“球土化”的另一面

 

當今世界,全球化無疑是一種重要的趨勢,但全球化並不能脫離本土化,全球化與本土化都是相對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Robertson提出的“球土化(globalization)”概念就很好地概括和體現了兩者的辯證關系。“球土化”是一個文化的緩沖地帶,它即突出本土特征又突出全球的普遍價值。外國的文化如果與本土文化成功的融合,將被當作是本土的,而這一文化結果又將成為文化轉換的基礎,在這裏我們先將這種本土化稱做“外本土化”,這種“外本土化”也就是添加異域的本土文化元素。如美國電影《花木蘭》的成功即是如此。對電影《花木蘭》而言,它已經不是純美國文化,也不是單純的中國文化,它是一個兩者文化雜交混合的產物。這部影片融會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元素,在形式方面,它一方面保留了迪斯尼影片的制作、剪接風格,另一方面也借鑒了中國美術和日本舞蹈的形式;在內容方面它一方面突出了美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例如電影中木蘭吃香腸煎蛋的早餐,祖先神靈和著搖滾樂起舞等,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取材於中國歷史上的傳奇故事,也遵循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正是這些“異域元素”(中國相對美國而言即是“異域”)的添加,讓我們作為受者在觀看的時候有一種親切感,進而產生認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要實現跨文化傳播,就要走“球土化”的道路,我們也要從接受者的角度考慮,走“本土化”策略,針對不同的地區、民族來添加不同風格的內容,像約請他們本土的演員加入,增加他們國家的生活場景,采用目標觀眾所熟悉的拍攝手法等等。

在亞洲範圍內,比如日本,韓國,我們可以在電視劇中加入日本和韓國人民熟悉的文化元素。如我們和日本合拍的《上海人在東京》、《雨狗》、《世紀末的晚鐘》,和韓國合作的《金粉世家》、《獨行侍衛》、《基因之戰》、《北京,我愛你》等,都為我們進一步探索“球土化”策略,進入兩國市場積累了經驗。

在美洲範圍內,對美國,可以運用好萊塢制作方式,註重自由、民主、人的本性和英雄主義的表現。《臥虎藏龍》沖擊好萊塢的成功,表明如果我們“投其所好”,還是能夠生產出合乎西方人的胃口的作品的。對拉美,我們可以在文本中加入拉美風情的音樂、舞蹈以及場景,在題材上多演繹大家族的情感糾葛。

在歐洲,我們可以從歐洲豐富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在具有歐洲文明特色的地方取景,表現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像以二戰為背景的《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就給我們以一定的啟示。

綜上所述,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走向世界的文本策略也就是全球口味、中國氣派和異域元素三者的的結合,“全球口味”是為了營造對話的接口,“中國氣派”是為了增加傳者的文化特征,以異質性吸引其他文化背景中的觀眾,“異域元素”是降低受者的接受難度,增強文本親近性的必須要素。這三者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地體現在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文本之中。費孝通先生在談到跨文化傳播的時候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觀點,這種觀點是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念一脈相承的,也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我們所講的全球口味、中國氣派和異域元素的有機結合就是這種“和而不同”文化觀在電視劇文本制作中的一種具體體現。從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攙雜”狀態已經被證明極具競爭力和滲透力,並且也容易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被世界觀眾認可,從而推動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走向世界。

 

主要參考文獻:

1、尹鴻、 蕭志偉《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當代電影》2001年 第4期

2、陳龍《媒介文化全球化與當代意識形態的涵化》,《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5期

3、曾慶瑞《藝術事業、文化產業與大眾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上)》,《 現代傳播》 2002年 第2期

4、曾慶瑞《藝術事業、文化產業與大眾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下)》,《 現代傳播》 2002年 第3期

5、殷國明《“跨文化”一種電視傳播新視野——兼談中國目前電視歷史劇的創作》 《南方電視學刊》 2002年 第2期

6、楊 靜《中國電視劇與民族敘事審美文化傳統》,《現代傳播》, 2002年第1期

7、nancy Tong 《中國電視節目如何走向美國》劉迅譯 《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5期

8、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第32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9、楊保軍《創制親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傳播的重要基礎》,《國際新聞界》 2001年 第6期

10、潘知常《報刊書籍與大眾文化,http://gadfly1974.nease.net/articles/local113.htm

 

(2009-03-04 愛思想網站)

Views: 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