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新絲綢之路與陸權競爭 (中)

我們可以從兩個側面的例子來看看大陸貿易對中國的巨大影響。首先是大陸貿易所必需的道路交通系統,這與今天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如出一轍。在中國,讓道路交通呈現系統化始自於秦,在古代交通和通信技術還很落後的情況下,中央集權國家不得不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送在驛道以及驛站的修建和維護上。這一道路交通系統的形成,一方面傳遞各代王朝所必須的國家治理信息,另一方面這也是大陸貿易的必然要求,如大家所熟悉的給楊貴妃送荔枝的事情,即為一例。其次是地方自治系統的形成,也與大陸貿易有關。由於地理因素的使然,中國這樣的大國,信息傳遞的速度依然是不夠及時的。即便驛站體系最為完善的朝代清朝,把皇帝的一個命令單向傳遞到福建省,也需要20天時間。換句話說,如果福建出了一件什麽事情,官吏們等待中央的處理意見下達再行動的話,時間已經過了40天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級具有靈活度的自治系統的發育就成為國家治理的一種重要補充。為了形成這樣的自治系統,中國出現了基於家庭的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始終認為“好的社會”是可以自行維持均衡的。所以,早期西方人來到中國的時候,常常驚奇於各地中國政府裏官員人數之少。實際上,在西方人看來很多需要政府來處理的問題,在地方鄉鎮,在家族內部,已經由負責教化的儒家鄉紳們把剛剛露頭的問題給消化和處理掉了。很顯然的是,有效的自治系統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秩序,對於大陸貿易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得市場秩序和交易系統得以建立、完善和有效運作。

 從地理角度來看,中國雖然是一個陸海覆合型國家,但長期以來,地理因素促使中國的經濟重心傾向於大陸貿易,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均與此有關,而與海洋的關聯度不高。改革開放以來,西學東漸,影響日益增大,令世人滿眼皆是蔚藍的大海,而中國也確實從沿海地區的開放當中得到了相當大的益處。不過,我們也必須註意到,在這個過程中,中西部與沿海的發展差距已經被拉大到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步,僅僅依賴於國家的轉移支付體系,由面積狹小的東南沿海地區支撐整個浩大廣博的中西部地區發展是否足夠,這是大有疑問的問題。此外,國家安全環境的壓力,也清晰地來自於陸海兩個方向,而不是沿海一個方向。所以現在的中國是時候反思,中國作為一個陸海覆合型國家,是否應該擁有一個齊頭並進的“雙車道”發展戰略,避免在海權競爭這一“單車道”上,一條路走到黑。

 

 二、新陸權理論的核心

 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開放。國際貿易與國家競爭力有著莫大的關系,這是因為國際貿易事實上對國家競爭力提供了一種系統兼容性,可以全方位地吸收世界各國的生產力要素,提升競爭力。這種因開放而形成的優勢,由兼容而形成的優勢,無論是在微觀領域還是宏觀領域,事例隨處可見。在IT行業,手機的安卓系統就是一個開放系統,可以兼容大量的手機產品,可以隨時獲得其他服務商的開發支持,因而擁有強大的活力。在競爭中蘋果的ios系統與安卓系統是一樣的,而且甚至做得更精致,但由於蘋果系統是封閉的,開發支持只能靠蘋果公司自己,市場競爭的結果,此消彼長就很明顯,安卓系統後來居上,在很短時間裏面就已經擁有了很大的優勢。

 兼容並蓄,可以走向強大,唐宋文明也是一例,唐宋盛世時期的情景,迄今為人所津津樂道,這是因為唐宋極大地汲取了橫跨歐亞的大陸貿易精華,創造了盛世。一個相反的例子是明朝,執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結果導致國家僵化,高度集權的同時,也失去了國家競爭力,所以明朝實際是一個反例。開放導致系統兼容性,導致國家強大,這是沒有疑問的,關鍵是向那個方向開放?

 長期以來,中國的開放面向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在西方視角中,中國是他們眼中的“新興市場”。中國現有的經濟和社會理論體系以及學說,絕大多數都是與此相關的。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視角審視問題,從中國本體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新興市場”,而不是盲目跟隨西方的目光,那麽我們就會發現“新興市場”的定義,恐怕需要重新改寫,中國的市場開放將會出現新的方向,中國的大陸貿易理論將會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對中國而言,具有高度價值的新興市場,實際是中亞、中東、非洲和東盟國家,這是中國的“新興市場”。其中,中亞、中東和非洲由於存在豐沛的戰略資源,對中國尤為重要,而這一線恰恰是古代的“絲綢之路”,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期所強調指出的“新絲綢之路”。有必要略加解釋的是,“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跨歐亞的地緣貿易網絡,這是一個區位概念。所謂“新”指的是歷史時空的對比,而“新絲綢之路計劃”,最早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聯合國提出的發展計劃,美國在911之後的阿富汗戰爭後期也借用了這個概念,但他們將重點放在了阿富汗。總體來說,“絲綢之路”無論古今都是覆蓋這一地區的地緣跨國貿易線路,而在這一線上,由於世界地理區位的原因,自古中國就居於主導地位。

從開放到大陸貿易,從大陸貿易到地緣貿易軸心,再到陸權競爭,這是陸權理論的基本內容。在世界貿易的大格局中,大西洋貿易軸心最早出現,在這條貿易軸心的周圍,都是工業革命之後的傳統西方發達國家,如北歐、英國、歐洲各國以及加拿大和美國,他們的強盛因工業革命而起,基本均靠海權立國並走向強大。從近代至現代,在世界的另一側,還存在一個太平洋貿易軸心,這條貿易軸心因亞洲“四小龍”的出現而世界知名,自上而下,從韓國到日本,再到香港、台灣和新加坡,他們因跨國貿易以及產業轉移而興起,走向現代化。在中國版的世界地圖上,一左一右,這樣的兩條全球性的貿易軸心及其經濟活動總量,毋庸置疑地顯示著地緣意義,只是人們通常並非采用這樣的方式看問題,往往加以忽略。

如果我們放眼未來,與大西洋貿易軸心和太平洋貿易軸心相比,實際上歷史上還存在著橫跨歐亞大陸的第三條貿易軸心,這就是絲綢之路貿易軸心。這條絲綢之路在歷史上曾經連接過強大的波斯和強大的中國,他們的存在幾乎就是世界的存在。因為僅僅是當時的中國,經濟總量的規模就足以令人瞠目結舌。按照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愛思想網站2013-11-22)

Views: 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