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反思中企海外投資失敗案例:社會責任理解不到位

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在持續增長。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預期將持續增長。

“走出去已成為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價值分工體系的一個主要法則,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旋律、新常態、新階段。”在日前由深圳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下稱“綜研院”)主辦的“2016中國智庫論壇暨綜合開發研究院年會”上,原財政部部長、綜研院理事長項懷誠說。

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具體情況,參會的專家以水電項目為例,表示海外水電項目補償機制不到位,延續國內思路,造成當地輿論反彈,需要改進方法。


對外凈投資元年

綜研院同期發布的《中國開放褐皮書》,有詳細的數據統計。該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實際對外投資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對外投資出超額約20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萬億美元。綜研院院長樊綱表示,“2015年是中國對外投資的元年”已被廣泛接受。

樊綱進一步解釋說,以2015年為元年,是因為去年ODI(對外投資)首次超過FDI(外商直接投資),中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具有元年意義。


這意味著中國已由資本輸入國轉變成資本輸出國。中國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戰略,“開放”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發起並成立亞投行、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自貿試驗區縱深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都在推動中國對外開放及走出去進程。


在此形勢下,如何創新對外直接投資的機制體制,如何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對接,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樹立風險防範意識,提前做好投資環境和市場風險評估,建立風險規避機制和必要的保障體系都成為新的挑戰。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表示,從大的環境看,國際投資的環境已經改變,中國企業走出去要認識到新的治理環境,不能將舊的一套規則搬到國外,不然就會面臨各種代價。



對外投資要敬畏社會責任


對外投資增長的同時,很多國企承擔的項目在海外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擱淺,造成很大的損失。在高鐵、發電站、礦產等走出去的主要項目都有案例。


李開孟表示,中國企業在外興建的水電項目涉及征地拆遷、移民安置,但是當地的安置一旦出現問題,出現罷工、集會等,就會損害了中國在當地的聲望。


李開孟說,這種情況,中國企業不能埋怨人家,而要理解國外的環境,因為國內很多想法、理念跟投資所在國不一樣,“比如國內考慮水電項目補償,就是生活水平有保障,只靠利益補償。但其他有些國家的理念上,除了經濟資本之外還有其他的資本,比如綠色資本。”


水電建設通常會對環境有影響,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陸生植物、水生動物減少,有些是不可逆的。李開孟建議,要充分考慮社會責任,還要改變國內通行的做法。


王志樂認為,對外投資的環境變了,跨國公司要更多考慮全球責任。此外,李開孟建議,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要慎言國家利益,企業投資還是以經濟考量為主,並學會“國際語言”,區分公共項目和私人部門項目的不同特點。
(2016-05-16 第一財經

Views: 1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