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現在所站的山頭,就是歷史文化名山三塗山,它是熊耳山的一角,也是史書中記載的大禹娶妻的塗山之地,現在我們本地人都叫它“崖口”。山下那條蜿蜒流淌的河,就是在《水經註》中被提及了二十多次的古老的河流— 

白鷺家園.jpg

 三塗山(朱新卯 繪)

咱們現在所站的山頭,就是歷史文化名山三塗山,它是熊耳山的一角,也是史書中記載的大禹娶妻的塗山之地,現在我們本地人都叫它“崖口”。山下那條蜿蜒流淌的河,就是在《水經註》中被提及了二十多次的古老的河流——伊河。伊河在過龍門山後和洛河交匯在一起,形成伊洛河,最後匯入黃河。河圖洛書,三塗山就位於伊河和洛河之間,是河洛文明的重要部分。

大家會懷疑,這麼低矮的山頭,怎麼能是三塗山呢。因為根據《左傳》的記載:“四岳、三塗、陽城、太室、中南,九州險也”,三塗應該是象泰山一樣,在當地非常雄偉高峻突出的山脈,要不也不會有《左傳》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晉候使屠蒯[kuǎi如周,請有事於雒與三塗”這種說法,晉候想伐陸渾戎,先派屠蒯來周都拜祭洛水和三塗山。(1)這說明三塗山的地位,在那個時代,跟後來的泰山差不多。那麼現在我們站的這個山頭,這麼低矮,它怎麼就是三塗山了呢?

首先,我們先根據史書記載,明確下三塗山的位置。根據《左傳》所載,屠蒯過黃河如周後,“使祭史先用牲於洛”,而且“陸渾人弗知”。就是先祭了洛水,並沒有真的去祭三塗山。因為三塗山就在陸渾戎生活區內,這是有意張這個聲勢。我們嵩縣就是古陸渾國所在,我們所住賓館面對的水庫就是陸渾水庫,去年,在嵩縣和洛陽之間,還發現了陸渾戎大型墓地,被列為2015年河南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這可以確定三塗山就在伊洛河陸渾戎這個生活區。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又進一步明確了它的位置,《水經註·伊水》篇說:“伊水歷崖口,山峽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逕其下,歷峽北流,即古三塗山也。杜預《釋地》曰:山在縣南……”。《水經註》敘述山和水的支流,它是從上遊到下遊,按次序一個一個寫。我們只要把三塗山之上支流的位置和三塗山之下支流的位置定住,那麼三塗山的位置它就出來了。三塗山之上遊的伊河的一個重要支流是庸庸之水,它源出於“陸渾縣西南王母澗,澗北山上有王母祠”,這個王母澗呢,我們今天叫它王莽寨,就是今天嵩縣的天池山景區一帶,在它的北山的一個叫梁王頂的主峰上,我們還真找到了王母祠遺跡。是建於漢魏時期幾間石祠,現在有一座石室還保存的十分完整。那石室建得非常漂亮,石墻、石檁、懸山式石頂,全部用花崗巖拼成。在三塗山之後的支註是七谷之水,水西山女機山之南七溪。女機山即宜陽的花果山風景區,現在也沒什麼爭議。花果山與嵩縣天池山及剛從說的梁王頂,均是熊耳山緊挨的主峰。從女機山源出來的這水,就是高都水,在嵩縣城北。如果說這條河還不能確定,我們再往下看,“伊水又東北,經伏流嶺東”,“北與溫泉水合”,這個伏流嶺,即今天嵩縣焦澗川匯入伊水時那一片的山嶺,即今陸渾嶺;溫泉水現在還有,就是九臯山下的曲裏溫泉,這些都是很明的地方。所以這上下位置一確定,三塗山是容易確定的。

唐代後歷代《地理志》也都有對陸渾或伊陽境內有三塗山的記載。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就很明確地說,“三塗山在河南夜嵩縣西南十裏”。清初嵩縣縣城在今老城區,它的西南十裏就是現在這個位置。嵩縣明代前的縣志都被李自成燒完了,但明代殘留的縣志及清代縣志上,均明確記載此山即三塗山。

而這個山頂現存的石碑,更為我們確定此山即三塗山找到了鐵證,解放後,這裏原有古碑24通,後來好多被人背走了。其中有一塊石碑是北宋熙寧年間所刻,上面隱隱有“敕封”“義應侯廟”字樣,也不是宋神宗對此山多情有獨鐘,實在是古代統治者時常遍封天下名山大川之神,由此也可見此山在宋代還屬名山大山之列。

明清的石碑都記載此山叫三塗山。這山上原有個廟叫“木門廟”,據說是“靈跡頗著”。所謂“木門廟”,應是“水門廟”的誤讀,因為水字和木字,長得太像了,刻出來的字更容易被誤讀,再以訛傳訛。為啥說是水門廟呢,因為三塗山還有外名稱,就叫“水門”。《水經註疏》裏,在酈道元所記的崖口(三塗山)下,有清代地理學家熊會貞的加註:“《禹貢錐指》:俗呼為‘水門’。”我們看酈道元對三塗山的描寫“伊水歷崖口,山峽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逕其下,歷峽北流,即古三塗山也”說明伊水是經兩山峰之峽谷間瀉下,這伊水流過的三塗山,可不就象個水門。《水經註》作者酈道元在洛陽任職多年,來過嵩縣,他記載自己在陸渾山“尋郭文之舊居,訪胡昭之遺像”,所以對三塗山的描寫當是寫實。

今天的三塗山,卻看上去十分低矮。三塗山為什麼變矮了呢?這是因為陸渾水庫的蓄水,造成上遊的慢淤,加上從上遊幾萬個山頭沖刷下來的千年泥沙的淤積,特別是明清時自然災害的頻仍和人為砍罰的嚴重,使淤積現象更為嚴重。現在我們腳下的這個山頭和對面那個山頭,本來本為一體,乃古三塗山的兩個主峰,是酈道元所見兩山相夾伊水瀉下之“塢”,伊水本來是從這兩個山頭間象瀑布那樣瀉下去的,但因為千年淤積變化,造成三塗山山體大部分被湮沒,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塗山,只是古三塗山山體近山頂的一部分。這不是臆測,我們從歷代詩文對三塗山的描寫中,也可看出這種逐漸淤積變化的過程。

QQ圖片20160926112323.jpg
伊水門 (黃鴻 繪)

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裏,三塗山“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逕其下”。一個“下”字,讓我們看到了伊水流過三塗山這個山峽時,是有落差的。唐代詩人宋之問在陸渾築有山莊居住,並寫有多首歌詠陸渾的詩歌。他曾兩次到“崖口”,在他的《初至崖口》)一詩中,三塗山仍然十分高峻:“崖口眾山斷,嵚崟([qīnyín],高大、險峻)聳天壁。氣沖落日紅,影入春潭碧”,說明河兩岸的山崖還是很壯觀,“聳天壁”“氣沖落日紅”,沒寫有沒有飛流直下,但崖下有“春潭碧”,說明有潭,有潭就說明有落差,兩岸山崖的影子就倒影在潭裏。唐代詩人樓穎《伊水門》:“朝涉伊水門,伊水入門流。愜心乃成興,澹然泛孤舟。”在宋之問說的那個伊水的“春潭碧”裏還能泛舟而上,說明《水經註》裏提到的落差已沒了。到了元代,三塗山在詩人的嵩州知州王沂的筆下是“三塗之險實險而奇。創立峨峨帯以長伊”(王沂《伊濱集?謁三塗龍祠文》),“長伊清瀉於其下兮,晨霏夕靄摩蕩乎無際;波濤以為琴瑟兮,林木郁其旌(jīng)斾(pèi)。”(王沂《伊濱集?遊三塗山辭》)。三塗山仍“險而奇”,水呢,這次是翻湧著波濤流下來,說明積水潭已經沒有了,崖下地勢在變高。據清代嵩縣志記載,“三塗霧雨”是嵩縣古八大景之一。三塗霧雨,應就是王沂筆下三塗山“晨霏夕靄摩蕩乎無際”這種景像。因為水自長長的山峽中流出,陡然流入平原,因為水溫變化引起氣霧的升騰。至明末清初,三塗山在詩人屈大均筆下,仍是“壁立如天闕,三塗險在前。陸渾雲晻曖,伊水雪潺湲。”(屈大均《望三塗》)就是在陸渾水庫蓄水以前,三塗山看上去仍然十分高峻。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嵩縣畫家朱新卯先生名為《三塗山》的畫中,便存留著那份記憶。

其二,三塗山為什麼就是塗山呢?我們把春秋的歷史再往前推500年,到周武王姬發時。《逸周書·度邑解》記載: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曾瞻望中原,指出“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我北望過於有岳,丕願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周武王的意思是,從洛水一直到伊水之間,平坦而無險阻,這裏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我曾經南望三塗(即三塗山),北眺太行,看過黃河,覺得只有洛、伊之間,才是天子建都居住的地方。等到周都在這裏建成後,我才可以放心而去。”說明在周武王時代,三塗山仍然是伊洛間一個有名的大山。這是距大禹時期最近的一個提及三塗山的記載。

然後我們看大禹和他的兒子啟的主要活動區在哪裏呢?《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書·度邑解》“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今本《竹書紀年》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斟鄩(zhēnxún)古城的發現,更為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在洛陽提供了證據。在三塗山周邊,有40多處仰韶、或龍山或二裏頭時期的遺跡,出土了大量實物,也為三塗山上古時期的文明提供了考古學的證據。

還有《山海經》裏的證據。據最早整理《山海經》西漢劉歆,在其呈送皇帝的《上山海經表》中說:《山海經》這本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山海經·中山經》十二經中,從中山一經至中山七經所記的七個山系,每條山系中均有至少兩座以上的大山所源之水,或註入伊河,或註於洛河,或註於谷水,或註於黃河,三塗山腳下這條河就是伊河,《山海經》中山經中,有三個經都提到了它。——也就是說中山經前七經所記的都是都是伊洛河周邊的山脈,足以說明伊洛河在大禹時期天下之中的地位。所以顧頡剛、錢穆、聞一多、楊伯峻等知名史學家都認定三塗山即是塗山。至於在塗山發生了大禹娶妻和大會諸候的故事,這裏再不再贅述了。

宋之問詩中““崖口眾山斷”,一個斷字道出了三塗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自黃河古道經洛陽盆地一路漫卷過來的開闊的平原和盆地地形,到三塗山聚然收縮,再往南,便是崇山峻嶺,千山難越。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在數千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層巒疊障、縱橫交錯,過欒川縣一直鋪展到南陽盆地。三塗山與嵩縣南部的山脈比,稱不上多麼高峻。但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伊洛文明的顯要位置及古都洛陽之南交通要道的第一屏障,又加上其伊水清瀉的雄壯,故會被古人視為名山,甚至與四岳、陽城、太室、中南並列。因其知名,在其周圍居住的部落就自塗山氏,大禹之娶也以塗山名其地。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候人兮猗”,這是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一首情歌,也是詩經、楚辭的鼻祖,是上古一曲哀怨的愛的絕唱。如今,我們就站在大禹與塗山之女相識的地方,站在大禹召開萬邦之會的地方,站在中國最古老的情歌所唱出的“塗山之陽”,伊水悠悠仍在山下東流,塗山頂的天空上日出月落依舊,想昔日英雄風采,怎不叫人心潮澎湃!


(1)“晉侯使屠蒯如周(時為周景王),請有事於雒與三塗。萇弘[chánghóng]謂劉(文)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陸渾氏甚睦於楚,必是故也。君其備之!」乃警戎備。九月丁卯,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於洛。陸渾人弗知,師從之。庚午,遂滅陸渾”

Views: 1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