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要】民間網絡外交是信息時代發生在外交領域的重大革命,具有自由性、平等性、個體性、即時性、廉價性與便捷性等特點。中國民間網絡外交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通過論壇、網絡簽名、創辦網站等形式開展,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中國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大力發展網絡民間外交。
民間網絡外交的涵義及特點
網絡外交(Cyber Diplomacy or Internet Diplomacy,Virtual Dilomacy)是媒體外交的一種,在廣義上是指依據各種電子網絡技術和網絡平台所開展的對外交往、對外宣傳和外交參與等活動。這些電子網絡主要包括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合稱“三網”。網絡外交又分為官方網絡外交和民間網絡外交兩大類。官方網絡外交指政府部門直接利用網絡工具執行官方的公務性外交任務,或由政府扶持媒體、非政府組織、個人等行為體,依托各種電子信息網絡,有針對性地對國外民眾開展的外交活動。①民間網絡外交則是指由民間機構和國民個人在網上進行的帶有政治效用和非官方外交性質的對外交往活動。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開展網絡外交的主體不同,前者是一國政府或受政府直接操控的組織或個人,後者是具有相當的自主性和自發性的民間機構或國民個人。網絡的屬性決定了民間網絡外交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由性。自由是網絡的靈魂。任何膚色、種族、地域的人們可以直接就特定問題進行朋友式、便捷式的深入交流,他們不需要由別人來代表自己,就可以直接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並直接影響其內心世界和價值觀。比爾·蓋茨曾說過,“由於信息無法再完全掌控在政府手中,這種技術進步是世界各地自由的巨大勝利。”②
第二,平等性。在網絡上,人與人之間沒有差別,人們在網絡上發布的信息所取得的效應沒有差別。比爾·蓋茨認為“虛擬平等”遠比現實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實現,這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顯著優點。
第三,個體性。除了少數民間組織(如作為整體的網站)以外,網絡行為主體主要是個人,網絡世界的行為體多為個體而非團體這種網絡單一終端接收特征,決定了非國家力量掌握了絕大部分的網絡直接使用權,網絡話語權的社會屬性導致了網絡權力向個人的分散。③
第四,即時性。民間網絡外交的敏感性很強,當今國際舞台上發生的任何重要事件幾乎可以同步地在網絡上收到反饋信息,並迅速傳遞到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這有利於監控政策的實施進程,及時進行政策調整。
第五,互動性。每個參與主體都可就共同關心的事務相互探討,既可凝聚共識,又可有不同觀點的相互交鋒和辯論,從而有效推動共同關註的事務轉化為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
第六,廉價性與便捷性。網絡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網絡傳播具有廉價、共享和高度擴張的特點。“互聯網造就了一對一(通過電子郵件)、一對多(通過個人主頁或電子會議)、多對一(通過電子廣播)以及最重要的多對多(通過上網聊天室)等不受時空限制的傳播,方便了參與外交的國際行為體及時溝通和交流,做出外交決策並付諸實踐。”④
民間網絡外交是信息時代發生在外交領域的重大革命。在傳統社會裏,由於受到物理國界和交通通訊技術的限制,各國之間的絕大部分民眾終其一生都無法進行直接的交流溝通,外交僅局限於特使外交、會盟外交或職業外交形態。但在網絡平台上,成千上萬的各國民眾之間彼此交流和爭論已經變成了現實。據國際電信聯盟(國際電聯)發布的統計數字,到2014年底全世界網民總數已接近30億,全球互聯網用戶普及率接近40%。⑤如此大規模網民的出現,引發了外交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對傳統外交形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首先,外交主體多樣化。民間網絡外交的興起,使更多“非政府行動者”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各種方式介入外交決策過程,表達和影響民意,分享國際政治權力,從而改變了現代外交以一國政府和職業外交官為主要行為體的現狀,民間力量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人民成為行使外交主權的主體之一,他們不再只是充當隱身在國家背後的外交授權者。國際政治舞台成為包含網民積極參與的政治場域,外交事務已經不再由國際官僚體系或主流媒體所主導壟斷,“國家外交”開始與“網民外交”並重。這意味著一個更為民主的世界交往方式的到來。
其次,外交運作公開化。互聯網上便捷的信息覆制與傳播,幾乎使人人都可以獲得信息,更多的人參與其間,更多的內容進入網絡,從而推動國際政治透明性。國際政治越來越不依賴於政治談判、正式官方文件所具有的特殊通道開展。從網絡上,人們不僅可以接觸到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等現實信息,還可以查到那些被視作異端的信息,被某國政府封鎖的信息。各國政府領導人的言辭、各國政府的外交行動,在網絡上以相當高的透明度瞬間傳遍全球。
再次,外交內容多元化。傳統外交以政治、軍事等“高級政治”為主要內容,民間網絡外交使外交運作必須面對更多樣化的議題,包括人權、跨國犯罪、恐怖主義、環境汙染、歷史遺產處理(如拍賣遭掠奪文物)、外國公司運營(如谷歌在中國)等廣泛領域。
最後,外交目的與價值普世化。傳統外交的目的主要是主權國家為了“維護和增進國家利益”。而民間網絡外交的興起,除了促進國家間關系、增進人民之間友誼外,還有維護世界和平,增進全人類利益的目的。如作為網絡民間外交主體之一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環保、禁止核武器等領域開展活動,目的就是為了整個人類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民間網絡外交的發展
自1987年中國首次接入互聯網以來,中國逐漸成長為互聯網大國,網絡對國家內政與外交事業的貢獻越來越大。2014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互聯網普及率為45.8%,是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⑥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大國,並且進入穩定發展階段,這為中國民間網絡外交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有關中國外交和國際關系問題的討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網絡論壇上,並往往帶有民族主義的情緒。針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中美軍用飛機撞機、“9·11事件”、中國商人趙燕被美國移民局官員毆打事件、抵制家樂福、反對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維護釣魚島主權等事件,互聯網上都曾掀起聲勢浩大的輿論浪潮,對中國的對外政策產生一定的影響,網絡輿論也已開始受到政府的關註或利用。中國民間網絡外交的開展主要通過以下主要形式:
第一,通過論壇(BBS)表達觀點、意見。許多官方網站建立了專門討論國際、台灣或香港問題的網絡論壇,為網友表達意見提供了園地,如《人民日報》網站上的“強國論壇”,外交部網站上的“中國外交論壇”,新華社網站上的“統一論壇”和“發展論壇”等。網友們在論壇上心系外交,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思想和建議。
第二,創辦網站。如廣大網民在2008年創辦的“反CNN網站”,在應對拉薩“3·14”事件、汶川地震救災和宣傳奧運等事件中傳播了真相,廣大的80後年青網民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愛國者同盟網站”針對網民關註的熱點問題開辟了“兩岸時政”、“軍事國防”、“保衛釣魚島”等專欄,供網民抒發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第三,通過博客、微博和即時通訊工具(如QQ、MSN等)進行溝通和信息傳播。科技進步的力量,使得草根博客和草根網民們成為一只強大生力軍,他們通過創建博客、視頻共享等手段,推動傳媒進入大眾唱主角的時代。有關中國社會的真實音像資料和文字材料,都可以通過社會網絡和博客廣泛對外發布,影響著社會輿論。時下比較受公眾青瞇、發表一些時政熱點的博客有,中國博客的思想/時評博客、新華網的時政/軍事博客、強國論壇的時政/軍事/委員博客、騰訊的社會/時政博客、鳳凰博報的鳳凰評論/軍事博客等,這些博客讓人們更廣泛地了解與參與政治決策。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這一通過網絡快速發送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的手機聊天軟件逐漸受到熱捧,成為網絡輿論生成的重要載體。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已擁有超過6億微信用戶和580萬公眾賬號,⑦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移動社交應用。2013年5月7日,外交部開放了微信公眾平台“外交小靈通”,這是中央部委首個開通的政務微信,這就使得普通民眾能夠及時了解外交動態,外交工作逐步進入老百姓的視野。
第四,網絡調查和投票、網絡簽名運動。參加網絡調查和投票、網絡簽名已經成為很多網民參政議政、表達民意的重要手段。網上簽名是輿論的升級和直接表達,往往形成較大規模並產生很大的輿論影響。如2003年“愛國者同盟”等7家網站發起的“對日索賠百萬網民簽名活動”歷時近一個月,最終征集到1119248個網友及12518個網站簽名。9月18日,活動組織者將4000多頁的網民簽名和對日索賠《聯合聲明》遞交日本駐華大使館。⑧同年8月,“為反對京滬高速鐵路采用日本新幹線技術,網上開展了簽名活動,一周時間內就有約8萬人簽名,使得中國政府年內作出決定的計劃因此擱淺。”⑨2005年,由中國社會部門、中國經濟部門與離散華人社群所組織“反對日本入常簽名”活動,引起很大反響,我國外交部給予了積極的回應。
中國民間網絡外交的影響
民間網絡外交具有“擴張效應”和“共振效應”,能夠激發受眾情緒高漲,給一國政府帶來巨大的輿論和政治壓力,從而對一國外交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生直接的外交影響。強大的網絡輿論展示了民間的力量,使外國政府和媒體不得不正視和對待。如,2008年的中國網民反CNN運動和創辦的反CNN網站,抗議西方國家和媒體的歪曲報道,引起了國際關註,使西方的一些媒體(包括德國、英國)被迫就某些做法公開道歉。
二是對外交決策的影響。網民在短時間內營造出來的強大輿論關註以及建言獻策,迫使相關部門加以重視和回應。網絡民主改變了外交的議題選擇機制。以往的外交決策是單向式、自上而下的集權控制模式,民眾被排除在外交決策體制之外。網絡民主使網民通過合法的、非暴力的、低成本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網絡輿論背後的強大民意迫使相關部門不得不嚴肅對待,進而影響公共決策。
三是“底線限制”。任何有關領土主權等重大決策都不能忽視強大的網絡輿論影響,網絡輿論為中國外交決策劃定一些“禁區”和“紅線”,特別是在領土爭端等敏感問題上。
四是間接影響,即通過網絡輿論影響國際社會進而再影響中國外交。中國的網絡輿論往往成為許多國外的研究機構、觀察家甚至是普通人的分析對象,他們據此得出的結論最終會反饋到相關國家對中國外交決策之中,從而又影響到中國對相關國家的外交決策。網絡輿論常常扮演著一種民間外交的角色,只不過多數網民沒有意識到而已。⑩
中國民間網絡外交面臨的挑戰
從當今時代發展趨勢看,尤其是對比全球網絡外交的發展現狀,中國網絡民間外交在實踐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民間網絡外交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網絡外交主體依然很單一,主要集中於外交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政府部門,以及新華網和人民網等由政府直接領導的網絡新聞媒體。相比之下,民間力量非常薄弱,中國龐大的網民隊伍、博客數量和越來越普及的社會網絡人群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都是網絡外交的主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非政府行為體所起的作用更為明顯和直接,非政府組織在制定國際規範、傳播價值規範、塑造國家形象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中國的非政府組織仍處於不發達狀態,這使得中國網絡外交的民間主體不能凝聚成更大力量,難以為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過去,中國主要依賴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進行對外傳播,或者組織一些對外演出、開展中外文化年、設立孔子學院等官方色彩濃厚的活動直接對外交流,但收效慢、成本高,而對網絡這種見效快、成本低、無國界的外交平台則明顯利用不夠。某些管理部門沒有正確評估普通百姓的愛國熱情和對政府的支持力量,以致在某些情況下對民間網絡力量持戒備態度,甚至有排斥和抵制傾向。
第二,民間網絡外交行為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導與控制,理性不足。虛擬和匿名的網絡輿論,容易出現一些激烈、極端和不負責任的言論。中國網民中很多都是青年人,他們看問題會經常出現不理智、情緒化傾向。因此,中國網民常常給外界造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常常魯莽情緒失控的不良印象。如2003年,學者馬立誠發表了《中日關系新思維》一文,提出要理性看待中日關系,中日關系應從大局出發的主張,但卻遭到廣大網友的嚴厲批判,而且這些批判言辭往往上綱上線,甚至將馬立誠等人稱為“漢奸”、“賣國賊”。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將一些中國年輕網民稱為“狂熱”的憤青、“盲目排外”的“義和團”,“狹隘的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者。
第三,中國對網絡外交的研究也很落後。網絡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國家網絡技術領先,主導運行規則,占據語言優勢,對網絡外交研究成果頗豐,在國際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而中國學界對網絡外交研究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一些研究只出現在某些學者的零星探討中,有分量的著述更加缺乏,在國際學術界缺少中國的聲音。
整體而言,中國民間網絡外交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兩方面的融合與相互促進。在理論研究方面,外交和國際關系學者們應該傾註心血、大膽探索、與時俱進,進一步研究和挖掘民間網絡外交的內涵和規律,從而引領實踐。
中國民間網絡外交的發展路徑
就實踐層面而言,推動中國民間網絡外交應當重點在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政府主管部門積極加以監管和引導。政府要采取措施積極引導,著力做大做強網絡外交群體。目前,在官方網絡外交發展受到網絡主權、信息主權被擠壓,網絡信息技術力量有限等各種因素制約的情況下,政府更要盡可能地加快發展民間網絡外交力量。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國際互聯網用戶和無線通信、無線媒體用戶數量全球第一的國家,“中國網民”理應成為全球民間網絡外交的最大主體。
政府同時要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創建自律和他律機制,營造網絡正面“輿論場”。由於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部分網民表現出極端、暴力和不負責任等偏激和非理性傾向,這就要求網民、網站和互聯網行業都應該有較高的自律性,同時政府要加強技術與法律法規監控,創建他律機制,在自律與他律的互動中構建和諧網絡。
第二,提高網民的網絡素質。一是加強網民的公民意識,特別是責任意識、權利意識和規範意識的培育,培養網民的理性平和精神,擴展其國家利益與世界情懷相結合的視野。二是加強網民的外交知識教育,包括外交部門在內的政府部門應積極、全面宣傳政府的外交政策,使我國外交面對的覆雜現實與艱巨任務得到網民們全面、理性地認識,同時還要通過各種方式向網民宣傳普及國際問題知識、外交知識。三是提高網民的外語水平。外交的實質是不同國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德國的馮·俾斯麥曾說過,“外交就是在國外交朋友的藝術”。民間網絡外交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克服就是包括語言障礙在內的溝通性障礙。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流量90%使用英語,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影響力最強的語言,這種事實短期內不能改變。盡管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中國在全球各地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學院推廣漢語,但目前漢語全球化短期內不具有可能性。中外交流只能運用漢語—英語交互翻譯或共同用英語方式進行。因此,外語教育顯得非常重要。除了加強英語教學外,還應加強對俄、日、法、德、西葡語的學習力度,培養更多的外語人才。四是提高網民的網絡素質,即對網絡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的必要能力及應用網絡、創造網絡的技術能力。
第三,創建社交網站與國外網民進行互動交流。2010年,英國《衛報》援引CNN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等的調查結果綜合顯示,美國網民分享新聞的最常用渠道是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交網絡(43%)。facebook.com等虛擬空間在全球迅速擴張,它所代表的網際互動模式則有可能對網絡外交產生深刻影響。其他一些國家在民間網絡外交中的做法也值得借鑒。如瑞典在虛擬社區second life網站上建立虛擬大使館開展官方外交活動,由專人負責與到訪的網民聊天,來促進與各國青年的交流及增進國家形象。芬蘭創建了projectfinland.org網站來與美國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韓國在1998年創辦“網絡外交使節團”(簡稱VANK),通過網絡向世界介紹韓國,提升韓國的國家形象。
第四,對青年學生“出國交友”項目進行鼓勵和財政傾斜。國家應向高校提供更多的學生短期出國基金支持,以交流訪學等形式派遣大批學生短期出境,擴大與外國當地人交往,回國後可與這些外國人士繼續保持聯絡,並以此為基礎擴展人際交往圈。國家也可組織和鼓勵“政治上過硬”的大批青年學生註冊成為國際交友網站用戶,進行對外交流和溝通,為網絡外交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五,加強非政府組織的網絡外交。冷戰後,國際非政府組織利用網絡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與交流,發展出新的外交方式,如電子郵件遊說活動;借助網絡聯系動員公眾,通過公眾向政府施加壓力;結成非政府組織聯盟,對決策者施加影響,如1997至1998年,全世界的幾百個組織通過網絡聯系起來,成功地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推遲討論多邊投資協定等。我國的非政府組織可以借鑒這些經驗,緊跟時代,建設互聯網硬件措施,提高專職人員和志願者的互聯網應用能力,積極開展網絡民間外交。
(作者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民間外交理論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AZZ014)(來源:人民論壇 日期:2016-05-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