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芳·「社會創新」:兩岸學術交流與共創價值之探討

作者:李慶芳,實踐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副教授、工商管理學院MBA學院客座教授、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研究員。這次參與成功大學、實踐大學、天津大學兩岸研究型案例研發研討會。帶著「社會創新」與「價值共創」的觀點解讀兩岸「高教市場」的現況、問題與解決之道,釐清兩岸可以共創價值的契機:第一,學術交流浮現共創價值的機會。第二,以價值共創解決高教市場之困境。第三,善用高教閒置資源與台商企業共創價值。文章由實踐大學國貿系林佳蓉整理,中文系陳詩晴校稿。

基於成大企管系方世杰教授的關係,我們有一趟天津大學學術交流之旅;促成天津大學、成功大學與實踐大學之學術互動。也因為彼此的互動,得以讓我看見「兩岸學術合作」之契機,也發現可以共創價值的點。以下,我從三個面向尋找可以共創價值之點:第一,學術交流浮現共創價值的機會。第二,以價值共創解決高教市場之困境。第三,善用高教閒置資源與台商企業共創價值。


第一,學術交流浮現共創價值的機會

在這次我們與天津大學學術交流的互動中,定調為「研究型案例研發」研討會。我們這邊的順序是由成大方世杰教授分享跨組織間關係(IOR)理論脈絡;包括組織間遭遇的問題、困境、治理與解決之道;方世杰教授介紹一條IOR完整的理論脈絡。接著,由成大周信輝教授分享IMP的發展趨勢與國際期刊投稿狀況。最後,實踐大學李慶芳教授則分享質性研究的方法、技巧與思維的習慣。之後,天津大學分享大陸的教學型案例:包括:太陽能產業的無錫尚德、幸福地產、亞新科研究、大陸汽車網絡等產業資料、與個案目前的資料。最後,雙方進行學術交流與互動,雙方洽談可行的研究合作計畫。

我的觀察:從雙方的報告、提問、交流中,似乎浮現兩岸學術可互補、可共創的契機。至少,我的觀察是台灣在理論脈絡、期刊狀況、質化研究是相對比較熟悉的。然而,我們卻缺乏有趣、有意義的「案例」,去進一步深化理論觀點。反觀,天津大學的學生,可以收集豐富的案例資料,但較沒有鋪陳(framing)故事,從理論去解讀故事、開採出意義的經驗。換言之,台灣「有理論」、「會方法」,大陸則「有案例」;我想,這正是兩岸學術可以共創的點,一起在理論與實務精進。

我的反思:從這次兩岸「研究型案例」開發研討會的互動,也讓我深深反思台灣目前學術界遇到的問題,例如,許多老師畢其一生紮根理論、修煉方法,卻在台灣找不到「學術接班人」,或者願意下功夫去學習的人。第二,我也深深覺得,台灣絕對有好學生,卻缺乏認真、努力、肯做的學生。第三,大陸有積極、肯做、努力的學生、豐富的案例,若能輔以台灣學術在「理論」與「方法」的經驗,兩岸之學術進步,一定可以走得很快、也走得很好。


第二,以價值共創解決高教市場之困境

這次,在天津交流期間,我們也有機會與一位在台灣任教多年,最後舉家來天津大學教書的翁仲銘教授。翁教授談及他在台灣教書的困境,面對少子化、任教於後段學校的他,一直努力教學、研究、出書,卻仍無法有轉換至安全學校的機會。此外,「少子化」對於任教學校的衝擊,導致在台灣教學生活,得面對一種「對未來無希望」的困境中。最後,他選擇來大陸求職,不僅有很好幾個任職的機會供他選擇,最後他選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天津大學。

翁教授表示:目前有不少台籍教師來大陸任教,許多管理類博士約(20-30)位在福建省的大學任教。當翁老師談及他來天津一年的狀況時;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喜悅與充滿希望。例如,他授課時數不多、大約二門課,每週五固定到北京當顧問;台灣養成的教法也深受到學生肯定。我可以感受到,翁老師從悲觀的台灣高教市場,到大陸充滿機會的教育市場。我們培育一群優質的大學師資,卻無法在台灣奉獻一生所學,並在台灣傳承經驗。

我的觀察:從翁老師與幾個案例,我觀察到台灣高教育市場失調,我們培育出一群優秀的博士,卻面臨「有老師、沒學生」的困境。第二,也因為少子化的趨勢,我觀察到台灣有「努力的好老師」、「有好學生」,卻「沒有認真的學生」;這樣的情況導致努力的教授在台灣卻沒有市場機會,經驗傳承與開採教授價值上,確實面臨極大的困境。第三,大陸的學生努力、積極、肯學,一旦台灣的努力老師到大陸,這種組合、碰撞與進步就很嚇人。第四,大陸也充滿顧問的機會,這些到大陸任教的老師,有很多機會接觸企業、產學互動,也讓台籍教授成長特別快。換言之,台灣資源培育博士,卻缺乏善用其價值的企業、平台、機制與脈絡。

我的反思:我反思高教市場失調的問題。我們花了大量教育資源,培育出優秀的教授,卻面臨「有老師、沒學生」的市場失調問題。然而,當這些老師被迫到大陸任教後,卻充滿教育機會、顧問機會,不僅可以在對岸練功,也將一身功夫奉獻在大陸。當然,對岸也有不進則淘汰的巨大壓力。或許,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反思,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善用兩岸資源、機會,建構合作平台、機制等,讓這些管理博士對台灣也能創造價值,而不是落入優秀人一直被吸走的窘境。


第三、善用高教閒置資源與台商企業共創價值

在這次天津大學交流中,我們也有緣與康師傅華東地區董事長張百清、天津台商投資協會陳賢民會長餐敘。他們表示,台商第一代來大陸打拼的辛苦與奮鬥的歷程,也敘說他們當年在大陸開創的脈絡;例如,張董事長當年自己帶「燈泡」到飯店,利用晚上時間繼續工作;因為當時飯店只提供20燭光的小燈;為此,還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近期,他們即將把辛苦打拼的事業交給第二代,但究竟該如何接班、如何培育下一代接手,第二代事業該如何創新、轉型,這些都是他們面對的問題。

事實上,他們也認為第二代接班後的經營方式已經要截然不同,不再是「機會財」、而是「管理財」、甚至是「創新財」。甚至,新世代的消費者有全新的想法,第二代接班經營的方式,也應該截然的不同。這也是目前台商企業所需協助的問題。

我的觀察:台商企業的問題是接班、管理與創新,然而,台灣的高教資源過剩;或許,可以一起共創解決的問題。目前,台灣商管教育所培育的人才濟濟,盡管社會期盼產學合作,但在國內執行上仍有困境。不過,這次我也觀察到,台商企業也極需要管理方面的企業諮詢、診斷與教育訓練,甚至二代接班的服務。因此,或許如何將大學教授過剩的人才資源,與台商企業進行「借」與「聯」的媒合服務,或許台灣的管理教育資源與資本,可以為台灣與兩岸社會共創更多的價值。

我的反思:顯然,台灣管理教育資源已經過剩,如何進行「高教體系」的社會創新,建構一個共創平台、機制,讓台灣高等教育資源(有資源、沒市場的困境),透過合作式共創價值的機制,有效「支援、支持、支撐」台商企業的永續發展,成為台商現場打拼的後盾。我想,這也是亟需我們建構「價值共創」平台與機制的契機。


反思:平台革命,兩岸共創平台、機制之建立

回顧與反思這次天津大學的學術交流與互動,我有三個發現:第一,兩岸學術交流,可因互補而共創價值;台灣「有理論、會方法、缺個案、缺認真學生」的現象,大陸則有的豐富的案例與認真的學生,我們該如何捲入大陸的資源,促成理論、方法與案例的對話,以加速共創兩岸的學術價值,這是一個可以值得持續關注的社會議題。

第二,以價值共創解決高教市場之困境。台灣因少子化,高教市場的教授與博士人才過剩;目前,這些高教人才在台灣沒機會,在大陸卻機會很多;新一代的高教人才不斷被吸引至對岸。我們重新思索,如何捲入對岸資源,設立平台與機制,為兩岸高教市場共創價值,這亦會是一個社會創新的議題。

第三,善用高教閒置資源與台商企業共創價值。目前台商企業有經營管理、企業諮詢、診斷、教育訓練與二代接班的課題。或許,台灣過剩的高教人才,可以與台商企業進行合作,一方面支援台商協助解決其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台灣過剩的高等教育人才找到新出路,這也可以思索第三個社會創新的議題。

最後,誠心提醒,台灣老師極度努力、花時間招生以保住飯碗;反觀,好學生卻不夠認真的現況,急需我們關注與翻轉。或許大家應該想想,把高教資源花在招生策略、算計如何保住學生上,事實上已經在浪費社會資源。我實際接觸許多優秀前輩教授,窮其畢生學得一身功夫,卻苦無接班人之遺憾;然而,大陸學生的認真、努力、肯學的態度,該如何解決這個窘境呢?本文認為「學術研究合作」、「高教就業市場」、「台商產學合作」,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或許,我們可從「社會創新」的研究課題切入,探討兩岸高教市場「價值共創平台與機制」之建構與治理。

Views: 21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