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伯燁·何謂“說故事的人”

撰文/政大新聞所碩士班 施伯燁


l 何謂「說故事的人」?

班雅明主要指的是進行說故事行為的、存於口說語境中的人。他可以是一位職業的說書人,或偶而客串此角色的你、我(註二)


l 為何遇見一位真正會說故事的人以及說故事的藝術接近淪亡?

班雅明認為是因為我們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以及經驗的身價已經降低且後勢看跌。又,因為經驗被人徹底的揭穿,所以可溝通樂趣枯竭了。(例如在戰爭的故事中,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的期待)


l 故事的流傳與寫故事的人

寫故事的人不能背離說故事的人的口語風格,又,說故事的人可分為二個族群,兩者在歷史上又不斷相互滲透(透過手工業旅行伙計制):

一. 見多識廣者(萬國性):水手、商人

二. 熟識家鄉掌故、傳統者(本土性):定居農民

三. 手工業旅行伙計制:定居老板(可能也環法或外地定居過)和環法旅行的伙計在固家場所中交流


l 天生說故事的人有何特質,又呈現出何者敘事特質?

天生的故事述說者有「務實傾向」的特質,突顯出真正的敘事特質為-它或是公開地,或是祕密地具有實用功效。(p.23)例如,我們說故事的背後其實是為了奉行某種真理或給予一份勸告,只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


l 傳統的「故事敘事」(narration,史詩文類)為何被其他文類所取代?

第一階段:小說(roman),使故事由口說變成紙本,喪失口說能力,且內容來自孤獨的內心深處,非生活經驗。


故事vs.小說

故事是過去工匠時代的主要文學形式,小說則是中產階級興起後的主流文類。故事求其廣袤,以來自遠方傳奇的迷人進入我們的視聽領域;小說則挖掘內在,不斷翻耘有限切近事物可能涵藏的無盡變形與多樣意義。(p.25)


第二階段:布爾喬亞興起,使報刊及新聞報導(information)成為最重要工具之一,讓讀者對真實、立即和臨近的消息感到興趣(不同於述事精神本質)。


說故事vs.新聞報導  

新聞已經將事件塞滿了解釋,只有時新才有價值;而天生的故事敘說者,便在於他有能力在敘說時擺脫一切解釋,用最精確的方式敘說神奇和古怪的世界,但不為讀者強加一套事件的心理反應連貫,且歷久不衰。(p.26)


第三階段:手工藝式的關係消失。聽故事稟賦消失,因為人們不再一面紡紗織布,一面聽人說故事。聽者越是遺忘他自身的存在,他所聽到的越能深印其心。(p.28)此外,短篇小說(short story)打破了故事(conte)的魔力,不計較時間的時代過去了,今天的人只追求如何縮短時間(p.30)。

第四階段:故事成為大事記作者的工作。在集體意識中,死亡理念喪失其無所不在和形塑力量的程度.敘事者可能敘說的所有事物,死亡皆是其裁判.他的權威自死亡(p.32)。即他的故事最後都指向自然史(l’historire naturelle vs History or history)。


故事vs.歷史書寫

(史學家vs.大事記作者) 大事記作者並不是史學家,他是歷史的敘說者。史學家必須以某種方法解釋他所處理的事件;他決不能只是展現出人世命運的樣本。而這正是大事記作家的作為。大事記作者記載的歷史是立基於深不可測的神意之上,他們可以先決地擺脫提供可証明之解釋的任務。解釋讓位給詮釋。大事記作者在說故事的人身上俗世化了,因而得到了續存和轉化,大事記作者的神意詮釋和故事敘者的俗世詮釋相互混融。(p.34&35)



l 故事文類如何發揮意義及功用?

說故事的人和智者和大師同列。他是一位良好的顧問(但和諺語不同),他不只為某些情況提供建議,而是和智者一樣,能為所有的情況提供忠告,因為他有能力以整個生命作參考以及和其生命經驗同化。(p.48)

l 說故事的人-歷史的概念

l 神學若可以為唯物史觀服務,便會所向無敵(p.130)。

l 幸福的概念包含著拯救(salut)的概念。「過去」的理念也是如此,解救的意象是其中心要害(p.131)。

l 歷史對於所有曾經產生的事件,都視為不應喪失。的確,對過去的完全把握,只屬於那已經遭到復原和拯救的人性(p.131)。

l 班雅明反對唯物史觀的歷史學家所認為-階級鬥爭是一個絕不停止其存在現實。是以爭奪粗糙和物質性的事物為中心,而且,如果沒有這樣的事物,精緻和高雅的事物便不能長存(p.132)。

l 過去的真實形象,只在閃電般的片刻中出現,這個形象,一但出現,由下一刻起便會永遠地消失。一個靜止等待研究者前來發現的真象,絕不符合歷史問題中的真象概念。(p.132)


l 蘭克(Ranke)認為史學家的任務為「如實地描寫過去」。這是一個完全虛幻的定義。對於過去的認識其實像是一個人面臨危險,突然心頭湧出一個回憶,並因此得到拯救。唯物史觀專注的便是捕捉一個過去的形象:那有如在最危險時刻突然出現在主體心中的形象。這裡的危險也威脅傳統的內容和內容承受者,和同樣的危險:被人接收,為壓迫服務。(p.133)


蘭克(Ranke) 德國保守作風的史學家,獨樹一格的寫實歷史分析,出自於對世界本質及歷程之若干特殊預設觀念。即是先將存於意識中浪漫主義之技巧、實證主義之科學、理想主義之哲學等一律擯除,然後以其剩餘者撰史。(史元,p.219)

l 有意深入過去的史學家,庫蘭潔建議:要假裝完全不知道以後所發生的事情。相當於對一個時代進行移情作用(Einfuhlung),這和唯物史觀完全相反。歷史主義的大師們,終究不可避免地認同征服者。史學如果和勝利者認同,便會不可挽救地為當前的當權者服務。(p.134)

l 唯物史觀對於對人類遺產(征服者的文化)是保持距離的專家,他的任務是反向地梳理歷史過度光潔的毛皮。(p.135)

l 左派相互連貫的缺點:對進步的盲目信仰,對群眾反應的力量、正義、和迅速性的盲目信仰,對黨的盲目信仰。(p.136)


l 歷史知識的唯一打造者,乃是處於鬥爭中的受壓迫階級。(他認為史學家太著眼於征服者的歷史,忽略受壓迫者p.137)

l 歷史主義的完全實現就是世界通史,班雅明認為它缺乏理論架構,它只是堆砌。它把時間當作是由同質時間所形成的容器,因而動員大群的過去事跡來填充此一容器的空虛。(p.138)

l 唯物史觀有一建構原則,思考活動的基礎不只是思想的運動,同時也是思想的阻塞。他捉住革命性時機,爆裂歷史的連續性,以便釋出一個特定的時代;他也同樣爆裂一個時代的連續性,以便釋出一個個人的生命;最後對於這個個人的生命,他也同樣加以爆裂,以便釋出一個特定的作為或作品。(p.139)


討論方向


壹、 歷史的概念

歷史學家的歷史(作為一門科學的歷史)vs 大事記(不作解釋、只作記述)

「史」(history)有二義,一指往昔本貌,或指關係前者之載記或著述,抑或後人記憶立言之往昔。往昔自有其本貌,後人所見,唯其遺跡或載記,後者有經意、不經意之分,凡經意之載記,即已是載記者個人下意識下纂述。凡一歷史範疇,其間史事若僅依時間次序加以整次,即是編年紀事,不念題旨,其之起始,如其之收尾,並無特定意義。(史元,White)


Metahistory(後設歷史或史元)即關係到歷史意識之結構、歷史解釋之性質、歷史展現之方式、歷史知識之貢獻,而其範疇不僅涉及史著中嘗就歷史而提出之詮釋、解說或哲學式見解,亦復涉及史家個人意識。(史元,White)


史著可分為


1.編年紀事(chronicle)
2. 故事(story)
3.精製情節語相(mode of emplotment)
4.正規析辯語相(mode of argument)
5.意識形態含意語相(mode of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五者中又以編年紀事與故事二體尤為歷史記述(historical account)之初基(primitive elements)。若就一歷史範疇,將其中各項元素,依發生先後時序,予以排比,即形成編年紀事。若就編年紀事中眾事件予以進一步編排,使之成為某一「景象」(spectacle)或歷程之分子,並藉眾分子結構一首尾分明之過程,即產生故事。(史元,White)


班雅明的後設歷史

在臨終前,班雅明振筆疾書地挑戰過去歷史的概念,似乎不斷的強調作為一個歷史的觀察者,必須看到自身在時空中所處的位置,同時不斷的「反省」和「斷裂」(反省立場和意識型態);他左批史學家和歷史寫實主義的認識論,右打唯物史觀和猶太神學的意識型態,在兩者間,他似乎還在找尋出口,如何將歷史的「倫理任務」和「反身性」觀點結合,還是由下而上以口述歷史(oral history)來重建歷史呢?



貳、 批判「進步」意識型態

班雅明不僅在批判「進步」當作歷史程序本質的意識形態,更加質疑整個左派的樂觀主義,他認為這個進步概念之後的是神學(猶太神學)的概念。他在此將希伯來傳統中的失樂園思想,和馬克斯思想的末世層面相結合,使得歷史變得不是邁向解放目標的連續性進步,而是一連串的災難。(p.127)


參、 歷史不只是科學及更是一種神學

班雅明:「歷史不只是一種科學,它同時也是一種再回憶的形式,科學所觀察到的,再回憶可以將它改變。再回憶可以把未完成的事物(幸福),轉化為完成,把完成的事物(苦難),轉化為未完成。這是神學…….但我們並不因此就擁有直接以神學概念寫作歷史的權利。」(p.127)

Views: 1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