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之敘說分析方法收集與分析資料。本章共分三節,說明研究方法的選取與如何進行分析。第一節將介紹敘說分析方法,並說明何以採用敘說分析的理由;第二節則說明研究選取對象的過程、來源及基本資料;第三節將就資料分析的方法及研究限制進行說明。
第一節·敘說分析法
一、 敘說分析法介紹
「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亦稱「言辭分析」或「言說分析」,是為近年來質性研究方法中快速發展的方法。「敘說分析」已不限於特定的學術領域,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均被引用,此外,包括教育學、精神醫學、護理學、社會工作等專門學科亦都大量採用。「敘說分析」可以說已成為跨科際及專業的質性分析方法的要角了 (胡幼慧, 1996)。
所謂「敘說」,其實就是「說故事」。Connelly and Clandinnin (1990)給予敘事一個簡單的定義:「蒐集並說出關於生命的故事,並寫下經驗。」敘說分析可以就像個人談話 (personal tellings),透過個人談話可以回溯並重新建構個人的生活經驗 (Lempert, 1994)。它強調個人主觀性的詮釋,因為敘說是為個人生活的一種方式,它將個人的歷史以一種有意義、具有脈絡、能被瞭解的方式呈現。因此,在這樣的研究中,主觀性是被允許、被強調的 (Hatch & Wisniewski, 1995)。
敘說分析研究者將個人談話當作經驗的再次呈現,Riessman (1993)將這種「經驗世界的再次呈現」分為五個層次,即從「關注此經驗」(attending)、經由「訴說此經驗」(telling)、「轉錄此訴說之經驗」(transcribling)、「分析此訴說之經驗」(analyzing),至「閱讀此再表達之經驗」(reading),說明如下 (引自胡幼慧, 1996):
(一) 「關注此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
經驗的再現是回到意識層面的活動,包括了對原始經驗所產生之意念或影像
(image)之反射、回憶及重組。這些關照經驗的活動是對社會事實的一種建構,
本身即有其理論思考層次。
(二) 「訴說此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
「訴說」已經是一種個人言辭上的演出 (performance)。包括如何表達?如何將事情原委、秩序組織化?訴說過程有何意義上的新發展和變化轉折?在怎樣的對話情境中?訴說給怎樣的人聽?這些也都有其理論上意義的探索空間。
(三) 「轉錄此訴說之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
研究者不但參與在對話中,亦經由錄音、轉錄、選擇性節錄成研究資料。轉錄過程中,何者必須以文字記錄下來,例如說話者的語調、停頓、強調或猶豫之處,常會令研究者有所掙扎。由於無固定模式可循,研究者的考量便會在其認定為關鍵的表達上去捕捉。所以此階段亦是研究者的「詮釋」實踐,有其理論意涵。
(四) 「分析此訴說之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此部份的「分析」已是分析「明顯化」的關鍵步驟。如何收入、捨棄、切割、節錄、凸顯、安放標題,並決定表現資料的風格,此時研究者的價值觀、政治意圖、理論視角也都再度進入。
(五) 「閱讀此再表達之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事實上,完成分析尚需包括最後一步,即閱讀人的參與。往往讀者可能解讀出不同的經驗,這種經驗又與時空背景有關,且常非研究者所能預見。思考讀者(audience)及其解讀,是研究者進行敘說分析時所不能忽略的一環。
總而言之,「敘說分析」應對被研究者的語言表達必需敏銳,不應只視作是社會真實的反應,或傳達媒介而已。它保留了人類行動的複雜性,將單一的行動或事件,以時間的發展進程、個人動機、及事件與個人及社會的意義,將此種種脈絡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故事的整體,進而表現出生命的複雜性。
二、 採用敘說分析法之理由
本研究採取敘說分析的理由分述如下:
(一) 研究取向
就研究所採用的生命週期觀點,它是為一個動態的分析架構。當個人在回溯生命過程與自身經驗時,是以受訪者對自己的生命回顧 / 生命故事(Life Reviews / Life Stories)的方式,進行描述生命過程中重要的片斷或事件。透過單一受訪者的訪談,採敘說的方式,簡短回顧其生命過程是可能的。這樣的方式,將是研究者分析他們生命歷程的最佳出發點 (Janet and Glen, 1998)。
(二) 研究主題
本研究係在探討失能老人選擇接受「機構式照護」之歷程,而此歷程又受到生命中重大事件所影響、老人進住機構本身的感受⋯ 等。凡此種種與生命過程有關的經驗,都須透過當事者主觀論述,探索其內心世界。因此,使用敘說方式進行,可使我們更深入瞭解受訪者的在過程中的感受與其主觀詮釋。
第二節·研究對象的選擇
一、 對象選擇
研究樣本的選取,是以質化研究的「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來選取樣本。即研究者依自己的研究目的或研究興趣去選擇特定的樣本,著重不同樣本所提供資訊的深度和廣度。研究訪問對象的選擇條件包括下述三項: 1. 65 歲以上之老人。 2. 失能情況包括日常生活功能 (ADL)有任何一項失能,及輔助性日常功能 (IADL)有任何一項失能之老人。 3. 為提升個案訪談之可能性,並且確保內容之完整,失能老人的選取,將不包括 - 喪失意識、精神狀況有問題、認知及語言功能損傷者。
二、 樣本來源
研究者原先希望能前往先前擔任義工的護理之家進行訪問,但機構社工員以機構收容對象皆為重度失能者,無法配合接受訪問,予以婉拒;同時,詢問嘉義市長期照護體系計劃中心,能否給予設籍於該地區失能老人的可能名單,但基於保密原則,計劃中心拒絕提供資訊。最後,研究所學弟知道研究者在尋求受訪者的過程遇到困難,轉告其父親,由於他正任職於台南縣政府,特別引薦了兩所機構讓研究者進行訪問。機構推薦數位老人進行訪談,但許多老人因認知語言功能有所損傷,而無法列入研究之有效樣本。因此,母親又拜託任職於衛生所的朋友,請她介紹私立養護中心,再次進行訪談。研究者在致電獲得老人的同意後,訪談了十二位老人,其中一位中途退出訪談、一位身體不適、兩位認知功能有障礙。
因此,成功接受訪問者僅有八位。
此八位受訪者,訪談時間平均約六十分鐘,視受訪者意願及健康狀況而定。雖然敘說研究無法透過一次訪談即獲得所有資訊,需要進行多次訪談以確保故事的完整。然而,由於失能老人口語表達能力有限、健康狀況不佳,機構亦不希望研究者提起老人不開心的過往,而造成情緒起伏;同時,礙於時間與經費的限制,因此訪談次數至少為一次,最多為兩次。訪談前會先徵求受訪者同意後,採錄音方式進行。訪談進行的過程,由受訪者目前所居住環境的生活談起,儘量以開放、尊重的態度、及充裕的時間,讓受訪者敘說自己的感受與生命中的故事,並鼓勵每位受訪者以自己的語言,述說過去的生命歷程。而研究者事先擬定訪談大綱,也會在適當時機提出指引性的問題,以確定訪談內容與題目相符。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