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生物世界,弱肉強食,充滿了競爭。在大自然這個廣闊的舞台上,各種各樣的動物以其傑出的才幹演出了一幕幕有趣、緊張、有時又是可怕的活劇。
窒息捕食兩棲動物一向以溫順出名,例如南美的五趾巨蛙,外形確實也很“憨厚”:粗腿、寬嘴、大眼、體長逾20厘米,平時總是一聲不吭地蹲在地上。然而,誰也不曾想到這些“傻大個”竟是南美叢林中的“劊子手”!巨蛙食譜很廣,嚙齒動物、鳥類、蜥蜴、蝙蝠,甚至蛇,都可能成為它們的口中美餐。能捉的定捉,能吃的必吃,這是巨蛙的捕食邏輯。為了滿足那貪婪的似乎永遠滿足不了的食欲,巨蛙總是不停地進食。
巨蛙的捕食技巧的確堪稱一絕,它們身披保護色,靜靜地趴在草叢中。當獵物從它身邊走過時,做夢也不曾想到災難即將臨頭!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巨蛙猛一躍,張開大口含住獵物的腦袋。隨即一陣吞咽,獵物的頭部立刻滑入巨蛙的食道。
巨蛙的四肢似老虎鉗牢牢箍住獵物。不多久,獵物就因嚴重缺氧而窒息死亡。
巨蛙的動作準確無比,因而很少撲空。有一次,一位叢林考察隊員有幸目睹了巨蛙吞下一條一米長遊蛇的情景。當遊蛇懶懶地在落葉上遊動時,躲藏在暗處的巨蛙並不出聲。在蛇從蛙身旁遊過的一剎那,巨蛙霍地吞住了蛇頭,並緊緊抱住蛇身往口裏塞。遊蛇絕望地扭動,用尾部狠命纏住蛙身,但機警的巨蛙用頜骨死死夾緊蛇身,逐漸逐漸往下吞,被窒息的遊蛇最終死去。當蛇頭被巨蛙腐蝕力極強的胃液初步消化時,尾部卻還像旗桿般高豎在蛙口中。在巨蛙的胃漸漸排空後,它再咽下一段蛇身。為了消化一條蛇,巨蛙有時得花整整兩天的時間。
借針取食巨蛙,由於消化功能較差,吞吃的未必都是新鮮食品。一種會啄木的燕雀卻能享受新鮮的美味,這一點要比巨蛙高明得多。從美食的角主來說,它們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行家。
燕雀的食物是危害植物的木蠹甲幼蟲。這些小蟲深深地鉆進樹幹中,蛀出一條條“坑道”,捕捉這些幼蟲十分困難。但燕雀自有燕雀的辦法,它們飛來飛去忙個不停,用喙東啄啄,西叩叩,尋找蠹蟲的“地道”。
燕雀的喙強直尖銳,像把鑿子,能輕而易舉地啄開樹皮,挖出“地道口”,或者啄斷整段藏有蠹蟲的樹枝。但燕雀的舌頭不如啄木鳥那麼細長而靈活,舌端也不生刺狀倒鉤,所以它們必須借助工具才能得到食物。好在燕雀生活在熱帶地區,那裏有的是仙人掌。因而燕雀便就地取材,啄斷仙人掌刺,將其銜於口中飛回蠹蟲藏身之處。它們將刺捅入樹洞,朝各個方向亂戳,總能穿上一條蠕動的幼蟲。燕雀隨後將刺連同蠕蟲一起擱到明亮、空蕩的橫樹幹上,有滋有味地品嘗其戰利品。炎炎的烈日和熱風將害蟲烤得奄奄一息,根本用不著擔心它們能脫逃。
有時燕雀找不到合適的“針”,它們便想法自做一枚。先用喙使勁啄斷枝條,爾後張嘴緊咬住這根斷枝來回旋轉,最後再倒剝下樹皮,一根代用品就制成了。
“種菇吃菇”在南美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生活著一種切葉蟻。切葉蟻整天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上爬來爬去,物色對象。要是哪一棵果樹被它們相中,滿樹的葉子會全被它們的大顎切光,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令當地果農討厭。
奇怪的是,切葉蟻並不為吃樹葉而切葉。它們將片片碎葉搬回蟻巢,再用大顎將碎葉反覆嚼成碎屑。切葉蟻將“碎葉餡”堆入一間間專門栽培蘑菇的“蘑菇房”,然而再在其上排泄糞便。
不久,一種小型蘑菇即鉆出碎葉堆,慢慢長大。此時,一些切葉蟻來到“蘑菇房”裏,啃破子實體,咬破的蘑菇頂部很快分泌出粘液。螞蟻們陸續來到這裏吸吮粘液。粘液就是它們的第一道菜。子實體表面慢慢變得粘稠,那裏積聚了很多蛋白質,蛋白質就是切葉蟻的第二道菜。
有趣的是,年輕的雌性切葉蟻離巢出走去建立新家庭時,它們決忘不了在自己的“嗉囊”裏裝上帶孢子的蘑菇碎片。到新家後,雌蟻們種下碎蘑菇。孢子萌發後又長成新蘑菇。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小蘑菇只能生活在切葉蟻蟻穴中,如果沒有螞蟻的幫助,它們將無法繁衍後代。
吸血為生很多年來,在南美印第安人部落中流傳著一個傳說:一些河流中生活著能隱身的小惡魔,它們神通廣大,渡河的人畜稍不留神就會被奪取生命。
魚類學家如今已經弄清,這惡魔就是一種學名叫坎季魯的南美小鯰。它們棲身河底,從下方接近即將被謀殺的大魚,敏捷地咬住其鰓蓋外表皮,然後將頭部楔入鰓蓋裂縫,懸掛著吸吮血液。貪吃的吸血鬼很快吸飽了,失血過多的魚卻沈入河底死去。
小鯰也是令熱帶美洲居民們膽寒可怕的敵人。魚類、人、畜、蟒和猛獸都會喪身於它那貪得無厭的利齒之下。當人和動物過河時,小鯰感受到水波的震蕩便蜂擁而至,用自己鰓蓋上尖銳的棘刺和利齒紮破被害者的皮膚,咬破尿道、直腸壁的表皮,直到將所有的鮮血吸光為止。
養蟲食蟲人們早就發現螞蟻對蚜蟲腹部分泌蜜滴具有特殊的興趣了。深入研究後還發現,螞蟻用觸角不斷地按摩蚜蟲,促使蚜蟲分泌“乳汁”。然後螞蟻將“乳汁”盛入自己的“嗉囊”帶走,交給擔任“運輸工”的夥伴。有趣的是,一些蚜蟲在螞蟻的按摩下能不斷分泌蜜滴。例如,椴樹蚜蟲每天分泌的蜜汁達25毫克,超過自身體重好幾倍。
一個在老樹根上營巢的黑樹蟻家庭有2萬個個體,一個夏天能得到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蚜蟲分泌的5107立方厘米“奶汁”。
每只黑樹蟻的“嗉囊”平均容量是2立方毫米,褐圃蟻只有0.81立方毫米,為了將5公斤蜜滴運到蟻穴,全體“搬運工”必須往返數百萬次。而占蟻群總數15—20%的“擠奶員”每天分別要“擠”25次“奶”。
為了蚜蟲的生活,螞蟻不惜花費大力氣修建“牧場”。它們在聚集大量蚜蟲的枝條兩端,用粘土壘成土壩,土壩上各開一道缺口,這就是牧場的“入口”和“出口”。螞蟻們嚴密地把守這兩道“拱門”,以免有小偷混入。
有時“牧場”容不下繁殖過多的蚜蟲,這時螞蟻會將它們轉移到新的地方。為了保護蚜蟲,螞蟻不惜向其他家族的蟻群開戰。
令人難解的是,斯托馬菲奈夫蚜蟲的無論如何不會出現在沒有螞蟻的地方,這種蚜蟲連越冬卵也保存在蟻穴裏。螞蟻舐著蚜蟲卵,照顧它們如照顧自己的孩子。
春天,小蚜蟲從卵中孵化,馬上就被螞蟻小心翼翼地護送到幼嫩的樹梢上。研究者發現,只有螞蟻的有力按摩才能使斯托馬菲奈夫蚜蟲產生蜜滴,而密滴就成了螞蟻的“美味佳肴”。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