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本研究好奇的是,旅遊電視節目是如何帶來此種獨特的觀賞經驗,節目主持人透過何種表達方式向觀眾傳情達意,塑造出一起旅遊的感受;旅遊節目作為異地與閱聽人「中介者」(intermediary)的視角,是如何使閱聽人坐在沙發打開電視機,就能一一造訪世界名勝,猶如「親身經歷」般直達異地?
(一) 旅遊經驗的分享與再現
(二) 「旅遊」、「旅行」與「觀光」
三、身體旅遊
四、虛擬旅遊
五、相關研究
Urry(2000)強調,移動性並不應拘於人類物理性的移動,精神感官及心理層次所帶來「想像的移動性」(imaginative mobilities)更開啟所謂「虛擬旅遊」(virtual travel)的可能。
(一) 鏡頭
(二) 聲音
景框
視角
運鏡
(一) 內容
(二) 言說
主題
情節
場景
事件
行動
角色
角色特質
言說時間
言說視角
本章首先探討「旅遊型態的概念及演進」,定義了旅遊相關的概念及使用詞彙,而後以Urry(2000)提出的「移動性」(mobility)概念,分別描述過去至現代科技演進與旅遊的關係,描繪出「身體旅行」(corporeal travel)至「虛擬旅行」(virtual travel)的旅遊演進型態的輪廓,也藉此奠定旅遊電視節目作為閱聽人與異地之間中介者(intermediary)的角色。
接下來,為窺探旅遊電視節目背後的符號與敘事系統,本研究以探討「符號理論」及「敘事理論」作為研究分析之途徑。本研究首先藉由了解符號及符號間的意涵與編排方式,進而將「符號具」(signifier)及「符號義」(signified)的對應關係置入電視文法中,並釐清各類分析元素;而後,本研究亦以敘事理論的視角,劃分出旅遊電視節目文本的二元結構,分別在文本故事「內容」(content)及「言說」表意(discourse)的結構下列舉各項分析元素。
此外,本研究引述Greimas「結構主義」的敘事內容及表意形式與符號意涵的對應關係,希冀在後續的研究分析中藉由此視角,能夠兼顧符號與敘事的各分析面向,達到相輔相成之效。
(一) 旅遊電視節目選定的場景必須為:「海外」、「異國」之地區。
(二) 旅遊電視節目必須以「主持人」一角貫穿節目、帶領節目進行。
(三) 旅遊電視節目內容必須包含「食衣住行育樂」一趟完整之旅遊活動。
世界第一等
發現大絲路
食尚玩家
1. 「運鏡」:
節目中場景與人事物的呈現方式,包含鏡頭動作(平移、晃動、縮放)、構圖與視角(俯仰角、人稱視角、特寫)。
2. 「剪接」:
時序的安排(跳敘、倒敘)及各種後製效果(字幕、圖解視窗…等)。
3. 「對白/旁白」:
主持人與鏡頭、他人交談之對白,以及後製所加入的主持人感想和節目旁白。
4. 「動作」:
主持人的一切行動或與他人之互動,將放在敘事分析的要素「事件」中進行討論,而話語則已在「對白/旁白」進行討論,在此則特別針對主持人與鏡頭互動的「肢體語言」進行分析。
5. 「聲音」:
與節目場景/事件搭配的背景音樂和音效。
1. 「主題」:
旅遊電視節目在探訪海外異地時,不同集常搭配多主題呈現;或設定一主題,作為該集節目的名稱。較為特別的是,主題在節目一開始就會被清楚標示出,並以任務導向(找尋目的地、當地傳說、執行旅遊計畫…等)貫穿全集。
2. 「場景」:
場景選擇是旅遊電視節目的一大賣點,同時也是再現異地的重要元素之一。場景可以是一個地點、狀態、氛圍,取決於異地元素如何被旅遊電視節目挑選、編排進場景中。其中挑選、編排的邏輯是本部分的分析要點。
3. 「角色」:
在旅遊過程中,異地的元素除了自然風光與景色之外,與「人」的互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旅遊電視節目主持人常與大量角色(當地居民、嚮導等)互動,透過此類互動挖掘更多關於異地的線索,幫助節目情節的推動。此部分將針對被挑選出節目中所出現角色的重要性,探討設定該角色之意涵。
4. 「角色特質」:
旅遊節目主持人的外貌、角色性格和容易被辨識之特色,常是觀眾對於該節目重要的記憶點;不同主持人對於節目進行與異地呈現方式也會產生影響。此部分關注的焦點在於旅遊節目主持人的個人形象或人格特性,是透過哪些符號(主持習慣、行為舉止、穿著打扮…等)被加以形塑。
5. 「事件」:
此部分研究將選擇旅遊電視節目慣用敘事的「主要任務」及「突發事件」進行分析。「主要任務」為主題較為相關,為推動節目進行所用;「突發事件」可為主持人/劇組遭逢之事故、幕後拍攝花絮等不確定之因素,同時也可視為,情節的轉折,增加異地未知感、節目冒險的元素。
6. 「情節」:
在此部分本研究將關注主持人與他人互動的「外在衝突」,或是其內心掙扎與矛盾的「內在衝突」。此外,「情節」是由一系列事件組合而成,因此本研究將分析文本中事件堆疊的邏輯與意義,進一步歸納出情節編排的結構。
7. 「言說時間」:
場景、角色、情節等元素呈現的「先後順序」以及「時間長短」分配邏輯與手法,將是此部分的分析重點。此部分將配合符號分析之「剪接」元素進行分析。
8. 「言說視角」:
主要以鏡頭從「從誰的位置,看見了什麼」,以及主持人「聲音、語氣」的使用邏輯與手法進行探究。此部分將搭配符號分析之「運鏡」及「聲音」元素進行分析。
移動性係指個體在兩個地點之間的物理位移,但其意涵則遠超於此,其複雜程度牽涉到全球化、資訊速度流、權利分配與個體的身體特質、科技知識、社會關係等議題。
人類–技術系統與其媒介作用,為個體帶來的實質、想像及虛擬移動或流動(flow / fluid),則對應到Urry所描述的旅遊型態變遷之說,同時也作為本研究後續討論的實際例子。
Urry(2000)將「移動性」(mobility)視為人們得以旅遊的基本條件,而交通工具在「實地旅遊」所帶來的移動性尤為顯著。他指出,最早人們在旅遊的社會實踐是由「步行」開始,此後依交通工具的演進,線性體現在「火車」、「汽/機車」、「飛機」不同形式的旅遊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