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當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之際﹐回首我們的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中華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是推動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
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過去五千年的歲月中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繁衍興盛﹐融會眾多民族﹐並且形成和維系了團結統一的趨勢。這一大趨勢穿越數千年時空歷久而彌堅。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20世紀後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壓力與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運又一次面臨挑戰之際﹐掀起改革開放大潮﹐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開辟民族復興的新紀元。
中華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它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革命 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中華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
中華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中華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鬥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鬥﹐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鬥。歷代俊彥豪傑追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誌"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範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 先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範後世。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準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並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麼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和勤於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誌於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偐o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 德和立業者恒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鬥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昌盛的強力推進器。中國歷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為人生的重要目的。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則和價值標準兩個方面﹐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強調通過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尋價值。格物致知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這樣的探索被賦予崇高的意義。故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雖九死不悔。此外﹐這樣的探索﹐不僅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羅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紛呈﹐產生了燦若群星 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領風騷數千年 。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累累碩果﹐更是風采卓異﹐璀燦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寶。
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是富於智能和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與五千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方面與時俱進的推陳出新或發明創造相伴隨。以 科學技術為例﹐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所著《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指出﹐當代世界的基本發明和創造﹐可能有半數以上來源於中國的古老文明。他列舉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毒氣﹑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蒸汽機的核心設計﹐幾乎都源於中國的發明。李約瑟博士 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水平"。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舉世公認。只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殭化和由此導致的國勢衰弱﹐這樣的創新精神受到束縛和壓抑。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的發展開辟了天地﹐但是長期存在的左傾指導思想的錯誤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這種發展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大解放和生產力大解放﹐是中國人民得以充份發揮智能和創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來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如同熔 巖噴發﹐不可遏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業績﹐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和創新力。
氣節精神是天地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氣者﹐乃正氣﹑骨氣﹔節者﹐為節義﹑節操。中國傳統 精神認為﹐人的生命包含著價值因素﹐是生命價值的載體。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可貴的。因此﹐古往今來的仁人誌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就是這種精神的凝聚。孟子萬世傳頌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華氣節操守精神的經典標尺。文天祥以生命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五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湧現了許多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仁人誌士。他們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民鞠躬盡瘁﹐或剛正不阿冒死請命﹐或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或血戰沙場馬革裹屍﹐或臨危不懼舍身取義。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國魂精神﹐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
愛國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愛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動力。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祖國榮譽重於一切﹐愛國就是要衛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誌士的嘉行懿德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嶽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遊"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鄧公年七十四﹐壯心不已﹐掀動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富強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樣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
革命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外抗強暴﹐內拒奸惡的利劍。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為著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尋光明和進步﹐為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敢於鬥爭﹐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一次次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沈重地打擊了統治者﹐迫使他們做出調整政策的讓步或是導致改朝換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改革精神在中國有久遠的傳統。《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對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為著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促進國家的強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殫精竭慮﹐不畏艱難﹐不顧身家性命力促變法改革者。戰國時期有商鞅變法。商鞅主張"便國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禮"。韓非力倡變革思想。他認為"世異必變"﹔"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之為備"。西漢時有晁錯之變法。北宋有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張居正變法。近代的"戊戌變法"更為世人所熟知。他們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廢止世襲特權﹐鞏固封建統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強中央集權﹔或是改革稅制以緩解社會矛盾﹔或是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無論成敗﹐他們的努力順應歷史潮流﹐體現了時代精神。他們的思想或主張在當時或是後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實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當代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總體目標的改革﹐更是一場以空前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除舊布新的偉大創舉。僅僅二十余年﹐中國面貌一新﹐走上富強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從來沒有這樣深入人心並展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開放精神在中國經歷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開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學為目的開放﹐再到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尚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開放思想指向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對異族異域的融會。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也是一種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漢唐以來﹐由於中國的強盛﹐統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視世界的意味。例如﹐漢初陸賈提出將"寬博浩大﹐恢廓密微﹐附遠寧近﹐懷來萬邦"作為漢王朝的外交指導思想。此外﹐由於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也使得中國難以認識到向外國學習和與外國的經濟交往的意義。"絲綢之路的形成雖然對於溝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它對於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發展的影響只是局部性和階段性的。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則更是以宣示國威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強倚仗堅船利炮欺淩的壓力之下﹐國人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落伍。
從而有馮桂芬提出"學西方﹐謀自強"﹐"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後有"中體西用"之倡和洋務運動之興。中國旨在接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開放意識逐漸覺醒。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遲滯狀態的緊迫性使以開放求發展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鄧小平以求實精神所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全面開放。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放精神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註入了強大的活力並帶來了歷史性的巨大變遷。
推進民族復興大業必需進一步弘揚中華精神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創造了發展的奇跡﹐使中國開辟了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我們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務必清醒地看到﹐發展中的問題不容忽視﹐走向未來依然任重道遠。在全面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的進程中,切不可忽略我們的民族精神的建設和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全力推進"科教興國"﹐推進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而且必須大力弘揚中華精神。弘揚中華精神應當作為與科教興國一樣重要的國家大政方針予以充分重視。
加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促進民族復興大業需要進一步激發自強精神。如前所述﹐自強精神體現在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作為前者﹐是國家的自強。一方面﹐中國當然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落後就會挨打﹐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半個世紀前百年屈辱的歷史。中國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但是絕不依賴他人﹐也絕不受制於任何人。另一方面﹐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保持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堅信中華民族具有不遜於 任何民族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過去能夠﹑將來也必定能夠昂首闊步地走在世界發展的前沿﹔並充滿信心 地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奉獻力量。作為後者﹐每一個人都激發自強精神是民族自強的基礎。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奮發有為。人的能力有大小﹐秉賦有差異﹐機遇有不同。但是﹐只要能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充分的釋放﹐從而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中華兒女越是有更多的人以這樣的精神奮發進取﹐中國的發展就越是充滿活力﹐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就越是能夠勝利地向前推進。
進一步淳化民風﹐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大力倡導仁愛精神。仁愛精神對於維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增益改善作用﹐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具有親和敦睦作用﹐對於維系整個社會肌體的良性運行具有導引潤滑作用﹐對於加強民族凝聚力具有向心促進作用。譬如﹐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有利於減少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減少或消解人們在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時有可能遇到的消極因素的影響。這些關系包括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親友關系﹑鄰里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同行關系和同胞關系﹐ 等等。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還有利於減少社會上某些人群中犯罪心理產生的機率﹐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制機制尚不完善的缺憾﹐促進社會的安定。因此﹐為了促進民族復興大業的發展﹐無論從民風教化﹐社會安定﹐強固國本各方面看﹐都有必要倡導和弘揚仁愛精神。
發揚勤奮精神是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半世紀﹐中國失去的時間和機會已經太多。現在﹐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有了卓有成效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過去二十二年的成功已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尤其需要以腳踏實地的精神和只爭朝夕的精神勤奮工作。不說空話﹐不說大話。唯其如此﹐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
改革時代呼喚進一步激發探索精神。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還會遇到許多未定和未知的因素﹔在科學技術方面追趕發達國家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中國這樣一個有悠久的文明史﹑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 推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業﹐還會面臨各種困難的挑戰。這些﹐都需要鍥而不舍地不斷探索。探索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勇於探索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的條件和機遇。二十二年的改革史證明﹐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每一項成功改革或發展﹐都是一步一步通過探索﹑試驗才取得的。在科學技術 方面的發展﹐亦是如此。因此﹐銳意探索﹐不斷進取﹐是必須發揚光大的時代精神。
激勵創新精神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當然需要。從另一方面看﹐當今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聯袂而來﹐這是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背景之下﹐進一步激勵創新精神更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在更多的方面迅速接近世界的前沿﹐並繼續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也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我們的 國家保持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弘揚愛國精神是進一步加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民氣﹐促進民族復興和完成祖國統一的偉大歷史使命之必需。愛國﹐就是對養育和哺育自己成長的祖國和人民無比熱愛的情懷和忠誠。這樣的愛國情懷和忠誠是為國分憂﹐為國奉獻和報效祖國的力量源泉。弘揚愛國精神就是要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鬥志。
繼續推進改革大業的發展理所當然地需要高舉改革精神的大旗﹐這是能否把我們民族的復興大業繼續向前推進的關鍵。當代的中國社會脫離綿延數千年的封建社會還不到一百年﹐從開始逐漸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系的束縛至今不過二十余年。我們需要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中﹐已經開始改革的方面需要向縱深推進﹐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改善和完善已推出的政策或舉措﹐並最終以法規或法律的形式從制度上予以確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繁復的工作。此外﹐需要進行改革而尚未起步的方面還有很多。這是又一個繼往開來的重要關頭。乘二十二年成功改革之銳氣﹐鼓勇而進﹐堅定不移地深化和加快改革﹐是我們走向更美好未來的必由之路。這應當是沒有爭議的結論。
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的發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已經更深切地認識到﹐任何一個系統﹐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下﹐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物質和信息﹐才能健康地發展壯大。反之﹐一個封閉的系統﹐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寶貴經驗告訴我們﹐正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使中國得以源源不斷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術﹑資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國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使中國出現了今日的興盛和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這使中國人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地認識到對外開放作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的必然性。因此﹐毫無疑問﹐進一步推動民族復興大業發展必須堅持開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進一步建設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中華精神﹐有利於激發民氣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促進我們民族的道德價值體系的建設和道德水準的提升,有利於激勵奮發有為的精神和的民族創新力﹐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因此,進一步建設和弘揚中華精神應當作為一項如同科教興國一樣重要的國策來全力推行。中華精神的偉大力量熔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中華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奮力前行﹐完成中華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 (論文網 2003-11-0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