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論文摘要森林旅遊是我國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一種旅遊形式,旅遊事業正在蓬勃发展,隨著旅遊規模的逐漸擴大,現階段我國的森林旅遊急需在文化上提升品位、深華內涵。森林文化是我國传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指導方向,森林文化對於引導我國森林旅遊向可持續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旅遊是利用森林所特有的環境、奇麗的景觀和美學價值為社會提供服務,為人類提供享受,同時為林業部門提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旅遊行為,因追求健康、釋放壓力、緩解疲勞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年來,我國森林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最熱门的新興行業之一。但其发展的速度和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森林旅遊區的文化內涵貧乏、档次較低等問題已嚴重影响了我國森林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發掘森林旅遊中的森林文化,充實森林旅游的科普和文化內涵,進而提高森林旅遊的質量和品位,並引導其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1森林文化
1.1我國傳統的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类的發源地,森林哺育了人類,千百年來,人類在與森林的接觸中,產生了森林文化與森林旅遊。森林文化誕生於人類在森林中進行的實践,是指人對森林(自然)的敬畏祟拜與認識,是建立在對森林各種恩惠表示感謝的樸素感情基礎上的反映人與森林關系中的文化現象。
森林與人類有著天然的依賴關系。先民們在草莽未開的森林中采“樹木之實”或捕猎森林中的動物為食,或“構木為巢”以棲息,可以說森林是人類的搖篮。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人們并未忘記自己的發祥地之一——森林,而把森林美景、山水名勝作為游覽賞視的對象。我國歷朝历代都有許多旅遊家、地理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來到森林跋山涉水、遊覽名勝,進行各種性質的森林旅遊活動,其中有的專門以賞心悅目、探勝尋幽為目的,欣賞森林之美、追求山水之樂;有的在旅遊途中路經森林,抒發所見所聞;有的遭受貶斥,不滿现實,寄情於山水林木。他們陶醉于風景名勝,遊山玩水、歌詠自然,或修身養性、著書立說,樂此不疲。他們在森林旅遊过程中留下無數描繪美好自然風光的遊記、山水詩詞和音樂繪畫,構成了內容丰富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观。數千年來,在中華民族的傳统文明中,以森林和自然山水為主要對象的旅遊活動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相關的文化現象,構成了我國傳統森林文化的基本內容。
1.2現代森林文化
自現代工業文明誕生以來,人類的文明得到迅猛的發展,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但也产生了一系列問題。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被進一步打破,人類掠奪式地向大自然索取資源,肆無忌憚地向大自然排放廢棄物,在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背離的道路上走了近300年。工業文明這把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福音,也造就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大自然也因此以其獨特的方式警戒人類,如臭氧層空洞、厄爾尼诺現象等。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正在悲劇性地淡化。但同時,人類也開始越來越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作用和意义。學者們開始對工業文明進行反思,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回歸自然的欲望更加強烈,這種普遍的心理追求必然帶來文化上的影響,成為文化的追求,人們在綠色的寧靜中尋求心理的和諧與身體的健康。在現代人看來,森林作為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重要一環,它的價值不僅仅在於提供林產品。森林的生態作用,森林對於人類的存在與發展的意義進一步为人類所重視,森林的生態意義決定了它的文化意義,而森林的文化意義是森林存在與發展的重要條件。
2森林文化提升森林旅遊的質量
在森林旅遊過程中,自然景觀或雄偉壯观、或奇絕靈秀、或嫵媚多姿、或浩渺迷濛,無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這種自然美若和人類的文化歷史融合在一起,其內涵就更加豐富多姿、絢麗奪目,景觀更能名揚四海、令人神往。這就是所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或“山借人名”。縱觀中國的名山大川,經過幾千年文明的熏染,已經十分緊密地與人文積淀融為一體,誰也無法將它們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分離開。不用說中華五嶽因帝王封禪而天下為尊、因文人墨客登臨賦詠而神妙无比,也不用說四大佛山因精美的佛殿建築和神秘的傳说故事而靈光活現,即便是以景色奇絕著稱的黃山、廬山、雁蕩山、天目山、武夷山等天下名山也無不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諸多景观中,有的因古老的歷史遺跡而讓人膜拜,有的因蘊含著文化精髓和民族魂魄而給人啟迪,有的因飞揚著宗教氣息而名聲遠揚。也許有些山並不高,水也不深,但因與名人賢士或一些文化史實緊密相關而蜚声於世。正是異彩繽紛的人文內涵提升了自然景觀的審美品位。
自然山水因人而名,因人而胜。古人早就窺見了其中的奧秘。“山水文章各有時運,山水藉文章以顯,文章亦憑山水以傳。”明代文學家尤侗在《天下名山記鈔序》中說的這句話很符合辯證法,它不僅深刻地說明了山水與文章之間的關系,而且說明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間的關系。雖然古人不是以發展旅遊事業看問題,但他們精辟的見解,對于今天開發旅遊資源卻很有啟示。 免費論文下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 森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不断認識森林,調整人與森林、自然相互關系的必然產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體現,是森林生態建設、文明社會建設和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森林旅遊是人們從文化与文明的角度對森林的欣賞、審視经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核心目標是休閑遊憩、普及自然科學知識及可持續發展,森林旅遊的過程也是森林文化交流的過程。正是由於森林文化始終贯穿在森林旅遊過程中,從而促使森林旅遊成為一種高品味、高層次的休閑活動。沒有森林,就沒有森林文化,也就沒有森林旅遊。森林旅遊與森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3森林文化引導森林旅遊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森林旅遊是旅遊者在天然或人工森林環境中從事的,集知識性、參與性、觀賞性及社會責任感於一體的旅遊活动。它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優化森林生态環境為目的。因此,這旅游行為本身就屬於文化的範疇,森林文化是森林旅遊的靈魂。獨特的森林文化是森林旅遊資源最深層的內涵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森林旅遊形象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在森林旅游開發理念中起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
可持續的概念源於生態學中森林等可再生資源的经營戰略,如將森林資源的一部分收獲,另一部分留下進一步繁殖生長,使其新增加的部分足以彌補所收獲的數量,即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把可持續發展理論引伸到旅遊業,則提出了旅遊可持續發展或可持續旅遊,其核心內容是指平衡保護旅遊環境、开發利用旅遊資源與經濟增長需要之间的關系。從嚴格意义上講,可持續旅遊不是某一種单純的旅遊方式,而是一种重要的發展理念。它既是旅遊的發展目標,又是指導旅遊活動的工作准則,貫穿於旅遊業的各個方面和旅遊的各環節、全過程。
森林旅遊在為遊客提供植物或生物資源特色外,還應当作為一種對生態和文化有著特別感受的帶有責任的旅遊,传遞與呈現森林生態的訊息與整體觀念,展現森林與人類存在發展的關系,體现森林的價值。也就是說,森林旅遊具有這樣一種文化責任,即引導旅遊者關註人類的生存環境,使之為改善目前日益惡化的環境而努力。筆者認為森林文化具有這樣一種人文關懷,即它關註的是人類生命摇籃與生命之源——森林的現在與未來,並為保護与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作最深層的關註,應當說對人類生存未來的關註的文化傾向性是森林文化的最高目標。
森林文化在理念上引导森林旅遊向可持續方向發展,同時在指導實踐過程中也發揮著諸多功能和作用。保護功能可以說是森林文化的特征功能。它強調人們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轉变人類自我中心和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環境教育功能是森林文化的另一重大功能。教育對象也不仅是遊客,而是包括所有旅游受益者,如開發者、決策者、管理者等。對於廣大旅遊者來說,走進森林參觀、體验和享受自然與文化資源,充分認識它們的價值,受到保护環境的教育,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這種教育效果是學校教育所不能比擬的,而且,從數量上講,游客的人數恐怕比在深奧的學術殿堂攻讀生態學著作的人要多得多。因此,森林旅遊是遊客接受環境教育的好課堂,也是實施环境教育的好老師。尤其是對於越來越多地出生、成長于城鎮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講,森林旅遊可以使他們獲得關於植物、动物、生態、文化和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直觀知識,特別是有助於使他們理解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的出路在於走保護环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意義是十分深远的。
參考文獻
[1] 徐高福,錢小娟,胡奕锋.淺議森林文化與森林公園建設[J].林業調查規划,2006(3):161-163.
[2] 文紅,戴美琪.论中國森林旅遊的歷史文化特征[J].求索,2004(12):159-161.
[3] 趙樹利.簡議森林旅遊與生態文化[J].華夏文化,2004(4):6.
[4] 文紅.森林旅遊資源開发的文脈分析[J].民族論壇,2007(6):15-17.
[5] 胡堅強,張佩成,梅艷.論我國森林旅遊的可持續发展[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4,21(2):194-197.
[6] 王柳云.森林旅遊文化簡論[J].林業經濟問題,2001(5):99-101.
[7] 黎德化,劉婭群.論森林的社會價值及文化表達[J].北京林業大學学報,2007(1):11-15.
[8] 楊馥寧,鄭小賢,白降麗.森林文化與森林旅遊[J].林業建設,2006(6):21-23. 免費
(收藏自論文下載中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