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消費行為出自人的需要――購買食物是為了充饑;購買罐頭、面包前,先看看包裝上的可食用日期,是為了安全;過年過節慶生日聚餐,是為了愛與歸屬;買了一間大房子,或得到勛銜大開宴席,是為了自尊或認可。我們以前談過,援引馬斯羅的人類基本需要階梯,不同時期、不同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品牌定位策略。那麼,文化創意體驗產業的品牌,應該怎樣定位?Douglas Holt的How Brands Become Icons值得參考;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它切入馬斯羅理論的那個層次;為什麼契謝米亥的流暢體驗特別重要。
體驗來自人的五官一心。五官是視、聽、觸、嗅、味;一心:心頭的感應。人從世界上得到刺激與訊息,心將之過濾、刪節、定格、定義,甚至拼貼、歪曲、修改,然後儲存起來。肉體從事物吸取養分;認知從經歷吸取體驗;性靈從體驗吸取體悟。
體驗要依靠五官一心,“心”可以回到杜威、DavidKolb諸子的“體驗型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Peter Senge的《修煉的軌跡》;Action Learning、Soft System Methodology等,了解人有實際體驗,觀察與反思,形成抽象概念與一般化,以及將新概念放諸新景況去試驗的能力,人同時也有主動詮釋的能力。
“體驗技能”於是變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創意人本身必須有所體驗,並掌握怎樣帶動或輔導體驗的訣竅;另一方面,當然是對於客人(借用迪斯尼樂園對顧客的稱呼)的體驗過程,能發揮同理心。客人的最終體驗是甚麼,我們不一定完全了解,但那個與客人互動的過程,就是可以素質很好的體驗。
馬斯羅的“高峰體驗”到契謝米亥的“流暢體驗”,讓我們理解最充分體驗與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關系;最充分體驗發生的內在規律。生理、心理與心靈和諧共處的操作程序。然後外化成可隨時使用的體驗技能。
“體驗技能”可參考“收買感官、信仰品牌”與NLP等,談到五官一心的技術,變成發展體驗必要的工具。
此外,俳句、短詩、警句、極短篇、敘事法、詮釋法、手機短片、博客書寫、藝術欣賞、拼貼藝術、管理學個案、小團體動力遊戲、數碼攝影與錄影等,都是很好的中介工具。
“體驗技能”可能是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使到“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行業”之間的關系明朗起來;彼此可以互補,而面向整個的文化;文化創意體驗不是僅僅屬於文化創意產業而已,文化創意產業也不僅僅限於“知音”、“有格調者”;它面向整個社會。
如此一來,所有有關講故事、showsmanship、體驗、學習、創造與創新、直觀、第六感研究,都可以納進“體驗技能”。而每個地方所提供的文化創意體驗,便變成所有客人(任何個人)體驗、體悟、轉型――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可貴資源。
洞察(Insight)能轉化日常生活的數據資料、資訊與知識;成為創造與轉型的資本,讓大家透過五官一心再生出來,成為“創作”:地方品牌、企業的brandsense、組織的實現力。
洞察可以是霍金斯談的“見解的資本”(見《創意經濟》第七章);神經語言學的心錨、心聲(聽覺型)、心相(視覺型)、心動(觸覺型)(陳明發術語);Leonard & Swasp的《深度智慧》;Thatchenkery & Metzker的Appreciative Intelligence等等談的個人資本論。
Appreciative Intelligence談到Framing(心框)、Insight(灼見)與個人創造力的關系;能從一顆種子看出一片森林的那種賞識與鑒別能力,獨具慧眼,判斷過人,靠的是“重設心框”、“積極可能的賞識”、“預演未來:觀察未來在眼前攤開”三種能耐。這不是藝術家、創作人“選擇獨特角度鑒賞、發揮”的能耐嗎?文化需要欣賞,未來的生活也需要欣賞;腦子裏的Amygdala(杏仁核)主導著我們的洞察力、灼見力――存在的意義一下子敞開!我們的情緒都是登記杏仁核裏;關系到我們的體驗與賞識(體悟)能力。(有關杏仁核的說明,參考臺灣遠流版《電腦的秘密檔案》129頁;大腦的審美功能,參考臺灣商周出版的《腦內藝術館》)
Leonard & Swasp的《深度智慧》第二章與第三章,談到體驗與深度智慧的關系。這裏可以延伸到創意(深度智慧之一)與體驗、自我超越和自我超越的聯系。書中有關企業導師的章節,對於“文化創意體驗產業”三大目標群:創作人、經營人與導師的教與學,指導作用是很明顯的。
體驗技能結合上《體驗經濟》中所提到的“主動――被動”與“吸收――沈浸”兩條考量的經緯線,形成“娛樂、教育、逃避與審美”四大體驗方案;再透過由“表演――劇本”對應“靜態――動態”,形成四大呈現方式:靜態劇本/靜態表演的舞臺式;靜態劇本/動態表演的街頭式;動態劇本/靜態表演的搭配式;動態劇本/動態表演的隨興式。
四大體驗方案未必是那麼明確分別的,總有主幹與旁支,例如教育為主,亦帶有“角色扮演”“放手去做”的逃避型的成分。可是,有一點是很肯定的,從帶動師的個人文化創意體驗出發,以客人(參與者)的文化創意體驗為依歸。最根本的資源是帶動師的“洞察”――看出了一個地方的“不同處”;“文化圖像”culturalicon(DouglasHolt)的可能性,以體驗技能、小團體帶動藝術、詮釋學等工具。這樣,一個地方的“文化資本”、“風格資本”(波爾迪厄,見高宣揚、劉維公)才可能行銷出去。
有了這麼一個“文化創意體驗產業”的體系,東南亞與婆羅洲的文化資產,才可能成為正面參與環球化最有力的憑靠;我們也才可能自信地說:“我們特別的富有!”
霍金斯的《創意經濟》(319-322頁),提到美體小鋪的創辦人Anita Roddick說過的一句話(319頁):“我從來沒有繪畫過,從未寫作過,也從未攝影過,可是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具有創意的人,企業就是我的畫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