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若干年前,我有機會讀到寧波天一閣收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嘉靖普安州誌》。在翻閱中,發現了很多對盤縣古時的山川河流,疆域沿革,風土人情等歷史方方面面的記載。在該書的《山川誌·泉洞》篇中,就有對碧雲洞的如是說:
碧雲洞,在州治南三里,舊名水洞,外狹內曠,其中有通明處。懸崖怪石,狀如人獸,清奇可玩。仙境南洞勝遊即此。
我知道,文中所謂的州治者,即為古時的普安州,今天的貴州省盤縣老城,我的故鄉。
從該方誌中我還知道,碧雲洞在六百年前的明朝初年,就是頗有名氣的遊覽勝地,是為普安州著名風景的八景之一,稱之為“南洞勝遊”,後在更訂為十景之時,改雅稱為“碧雲佳興”了。有主題詩曰:
洞天隱隱姹蓬壺,林麓清虛勝畫圖;白日森羅呈古怪,丹霞掩映護仙都。山通別島深難測,澗湧洪流倒卻無;好約暮春來祓禊,羽觴列坐共酣呼。
隨之,又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的貴州省篇目中,有幸讀到介紹《碧雲洞》的詞條,現全文引錄如下:
在貴州盤縣城關。分天地二洞,高處十余米,闊處三十余米,長約六點五公裏。蜿蜒曲折,“山重水復”。進洞後,水陸二路,忽分復合,時高時低。洞中有洞,洞上有洞,結構十分奇特。景物皆碧乳凝成,氣象萬千。錚錚作聲的石磬,須眉宛然的大士和羅漢,形象逼真的虎豹獅象,玲瓏巧絕的空中樓閣,火焰升騰的丹竈藥爐,鱗甲欲動的蒼龍,亭亭玉立的寶塔,富麗堂皇的宮殿,以及青蓮倒垂,華蓋懸珠,壟崗阡陌等等令人驚訝叫絕。出洞至峰頂,石筍矗天,古樹槎丫,風景宜人。坐石床少憩,遠山近水,城郭村墟,可一覽無余。洞內外崖壁上題刻多處。明地理學家徐霞客所記“碧雲洞天”及詩碑,今猶保存無損。當地群眾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紛紛來此作“桃源遊”。燭火通明,人聲雜沓,極一時之盛。
詞條對碧雲洞的介紹,文字雖然不多,卻生動形象地把碧雲洞的景觀展現在了讀者面前,讀罷不能不勾引人生出那種不睹不快的感動來。
碧雲洞天然生成於一道氣勢蕭森、嵯峨峭奇、碧鎖雲封、氤氳盤結,而峻不可登的萬寡懸崖下,為大自然巖溶地貌的壯美奇觀。舉目看崖,仿佛刀劈斧削去了半邊山麓的千仞絕壁,蒼蒼似水墨皴染的國畫。雨水浸淫不到的地方,是皴染的留白。幾處摩崖石刻的填紅,是鈐在上邊的閑章印款。有古藤倒垂,欲牽崖畔參天樹木的尖梢;聳華亭翼然,翔飛佳境靈動詩意的情懷。三一溪水由北潺潺而來,沒入隱伏於崖根,幽邃曲折作十八道河計數十裏長的碧雲洞中。洞門寬約30余米,高約10余米,姿勢橫成半個橢圓。洞門頂上,那些長著青苔與綠草蒼藤的鐘乳石,若“谽谺忽裂,齒頰皆露”,又若“浮磬”若“神鉏”,更若盛大迎賓節日牽起的橫空過街彩旗,在優美的樂曲聲中威威儀儀地迎接著各方賓客的光臨。
碧雲洞的精華在洞中,不到洞中觀覽就無所謂到過碧雲洞。入洞的路先是由左邊進去的。由於三一溪水在洞門口匯出一個小小的灣塘後,即湍湍奔入洞中,激蕩著洞左邊皺褶參差的巖壁淌行。水波及其發出的嘩啦啦的歡快聲,切斷了沙灘上的路徑,遊者便要踏著用石塊臨時設置的跳磴過水來到洞的右邊。在似蓆的沙灘上行過幾十米,洞體就又忽地折向左則,使眼前一時的寬闊頓時就化為暗淡和狹窄,朦朧中給人以進入咽喉要道之感了。稍待,眼睛便對黑暗有了變化轉換的適應,隱約中竟又瞧見了兩邊洞壁上那些凝結若垂幔、若流纓、若飄絡也似的碧乳,使人恍若置身在了一個富麗華貴的錦宮之中。再進,眼前陡然一亮,就見有一個圓洞貫通於左上方,若樓閣側上方開出的天窗,亮晃晃地將一束天光漏了進來,影影綽綽地在眼前照射出一個寬廣的大廳,這就是高不可測,寬可容萬人的“二道河”了。淡淡的光線,足以讓我們看見了到目前為止在碧雲洞中所薈萃的精英——那巖漿凝結成為的上下高低各不同的眾多鐘乳石形象:
……其內突水之石,皆如踞獅泛鳧,附崖之壁,俱作垂旂矗柱有一石脊,自洞頂附壁垂直而下,痕隆起壁間者僅五六寸,而鱗甲宛然,或巨或細,是“懸龍脊”,儼有神物浮動之勢。其下西臨流側,石畦每每,是為“十八龍田”。由窟右循崖而東,有一石痕,亦自洞頂附壁垂直而下,細紋薄影,是為“蛇退皮”,果若遺蛻黏附之形……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其《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述,今仍歷歷在目。然而憑我所見,我覺得徐公在對碧雲洞的著述中尚有遺珠之憾,如“或依巖舞袖,或踞石跏趺,或蟠崖仰覷,須貌如生”的“十八羅漢”、“雕鏤雲雷奇”的“陳倉鼓”、活靈活現的“石裸裸婆”等等。這些栩栩如生的精美造型,都是十分鮮明地與他所述的那些形象一起,薈萃成了“二道河”“竇引龍延穿窈窕,雲垂鐘乳結玲瓏”的靈都仙境。
我還看到了有關的文字記載:“又聞此處尚有小洞天,落落幾著仙人棋。”這個碧雲洞天中的洞天,當是仙家宮闕景象,是為徐公所稱的“鞏橋”之上,或是什麽隱蔽之處了吧?不過,這個小洞天的仙人所在之處,是至今還尚未為人蒞臨過的地方。它到底在哪裏?果然就有如傳說中的那麽美妙的仙景嗎?那裏的仙人們可是還在等待著當今世紀的勇敢者們的君臨?
我還想到那縱深得讓人有若清康熙年間貴州巡撫田雯在其《碧雲洞記》中所說的“不欲往亦不敢往”的三道河,四道河,直至那十八道河……
還有幹洞。
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五月初三日,徐霞客從當時稱之為普安州的盤縣城南相去30裏之遙的丹霞山遊罷歸來時,“望三一溪北來,有崖當其南,知洞在是矣,遂下,則洞門北面迎溪,前有巨石坊,題‘碧雲洞天’,始知是洞之名碧雲也。”徐公還註道:“土人以此為水洞,以其上有佛者為幹洞”:
始向明窗之下,旋轉而東,拾級數十層,復躋危崖之根,則裂竅成門。其門亦北向,內高二丈余,深亦如之;左有旁穴前透,多裂隙垂櫺,僧以石窒之為室;右有峭峽後坼,上頗氤氳盤結,而峻不可登。洞中有金仙三像,一僧棲其間……
徐公此段文字之所記,就是幹洞了。
相傳在明末清初年間,幹洞的洞口就已蓋有了矮廈。在後來的清光緒年間,潛修於這裏的湖北籍人,道號誌空,精木工,善雕刻的道士陳蘭田,依勢壘築,擴建殿宇,始得懸著“碧雲洞”匾額,兩邊對聯雲:“沿溪行到水窮處,小憩坐看雲起時”的山門。有三層樓閣兀立,鬥拱飛檐相映的“百子臺”。立於巖巔,與大殿相對應的“三清殿”等廟宇建築群,配之以迂回曲折的幹洞裏的石刻佛像,在峭拔險峻的懸崖絕壁下,在拔地參天、蓊郁蔥蘢的繁荗古木中,襯托著“清見赤鰓”的三一溪水流入的水洞,組成了碧雲洞一個古今綿延,名聞中外的遊春消夏的清涼世界。
而今,在政府部門的關注下,碧雲洞已作為人們遊覽的公園,修葺了金碧輝煌的“碧雲園”坊、古色古香的“廊廟飄香”廳堂、蓊郁蔥蘢的“柏徑園”、巍峨聳立的“碧雲洞天”石牌坊,以及“怡心亭”、“撐天亭”等眾多的風物建築。近年來,信佛者又在幹洞原寺廟的舊址上,修葺了香火不斷、鼓磬常鳴的“碧雲寺”,讓碧雲洞的風貌更具有了層次無窮,蘊藉豐富的觀瞻。
我對碧雲洞的最初印象,是在孩提時“正月二十三玩水洞”的記憶中。那是在幾歲的時候,在大人們的帶領下去“遊百病”所獲得的。據大人們說,這一天到水洞去走一趟,一年到頭就將身體康健,百病不生,無災無難的了。因置身於民風淳厚生我養我的家鄉,童眼中的此“玩洞節”習俗,就看得在這一天,城裏的人們無不都要穿紅著綠,緊早緊晚地趕往水洞去逍遙一趟。為了袪病消災而不惜關門閉戶扶老攜幼地前往,乃至於大街小巷皆行人稀疏,那景象真可謂萬人空巷啊。
而來在洞門外,那平疇交風,凈翻綠浪的縱橫阡陌間,來往如織的遊人扯成線也似的絡繹不絕,不時看見有一團團的青煙在空中炸開,就傳來一聲聲炮仗輕脆的響亮。或聽得那“咻——”的嘶聲和青煙拖長了尾巴往空中飛去,那就是有人在燃放土火藥做的“沖天花”了。舉目人頭攢動處,那賣涼粉素面的、賣浸梨葛根的、撮葵花瓜子的、敲綿糖削蘿蔔的、吹糖葫蘆捏面人的……無不都在圍得密密麻麻的人叢中忙得不亦樂乎啊。這一天從早到晚,從阡陌到獷地,從洞外到洞內,人,盡眼皆是摩肩接踵的人,成千上萬的人啊。
民間的玩水洞,竟然會玩出一個一年一度有固定日子可遵循的熱鬧非凡的“玩洞節”來,這在一般風景名勝之地是不多見的。我想這也足以說明盤縣自古民俗文化積澱的豐厚。可轉而又想,農歷正月二十三這個日子,對於碧雲洞來說,究竟又隱含著什麽樣的玄機?作為“玩洞節”的來歷追溯,它又是從哪朝哪代何年何歲開始的?又為什麽不是其他什麽月份什麽日子,而偏就是“正月二十三日”呢?
其實,非止我一個人不明其就裏,事實上至今還有很多人在不斷纖悉無遺地探究著這個問題。
然而,回答卻總是遺憾的:找不見歷史的文字記載,沒聽到過前人流傳下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口碑。這個遐邇聞名的節日盛會的來龍去脈,竟然就這樣成為了一個令多少有心人茫茫然猜不透的千古之謎!
於是,近年間就有人在查無憑據而又冥思苦想終不得解時,就將有所“發現”的所謂“賴拜”日,斷然拿來並作為惟一的解答敷衍於世,且在後來為某些介紹碧雲洞的文字如獲至寶地沿用了。例如某文所言:“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三日,傾州遊碧雲洞和‘賴拜’古俗(又稱玩水洞),流傳至今”,等。
據敷衍者之意,新春佳節的正月間親朋好友們的相互拜年,一般到十五日元宵節這天即應基本結束,往後的就算過時的。而再延遲到二十三日這一天呢,就是這一拜年習俗的最後限定時間,且被認為是還在賴著去拜年的了。因此稱這一天為“賴拜日”。
這就不能不令人生疑:這傾城出動成千上萬的人,如潮湧也似的遊碧雲洞的“玩洞節”,如果硬要用“賴拜”為由頭來釋疑,那麽人們傾城出動趕湊得如此熱鬧非凡,應該全都是賴著去給碧雲洞或那裏的什麽拜年了?所有的人之前都沒有拜完年,而非賴到這一天才統一了卻這離春節已二十多天了的心願?
從聽得“玩洞節”之緣由在於“賴拜”起,我就很不以為然,堅認這個說法完全是屬於毫無來由的極為勉強的敷衍。而那些隨之就信以為真,在文章中以此為依據的諸多援引,實在是有意無意中隨聲附和的以訛傳訛啊。
當然啰,那給予我敢於質疑所謂“賴拜”說的深刻提示,卻正是兒時那個為了消災免難而“遊百病”的民間說法。且就信心十足地以此為引信去考查探究起這個“玩洞節”的根源來。由是就得有了許多關於“正月二十三”這個日子的引信:
“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這是四川廣元的習俗,當地的人們並將這天定為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更穿紅著綠,相互邀約沿河灣暢遊,以討吉祥。
“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傳說“疳”是一種十分頑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燒燎才能驅除。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的廣大漢族群眾,把這個又稱之為“燎幹”、“煉幹”、“散疳”、抑或“燎百病”的歲時風俗,當作了一個節日——燎幹節。當天晚上,各家院外準備好麥柴,撤上鹹鹽、醋,放上鞭炮,點燃發出劈啪響聲,男女老幼來回從火上跳過,並將廚具、衣被等物在火上燎過,意為燎去汙穢黴氣,以求新的一年無災無病,大吉大利。“燎疳”完畢,用鐵鍁將火灰揚向天空,看火灰的形狀與五谷中的哪種相像,相像者則認為該種糧食來年必有好收成,以蔔豐欠。
“正月二十三,老君煉仙丹”。相傳有一年,函谷關一帶突然發生了瘟疫,病死了很多人。老子配了幾味中藥,於正月二十三這天煉制成丹。患病的人吃了老子煉制的丹藥後,病都好了。百姓感激不盡,說老子是上天派來的救世神仙,到人間來為百姓消災治病來了。從那以後,人們每到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用黃裱紙剪成金牛和藥葫蘆貼在門上,金牛下面的紙帶上面,用朱砂寫著:“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門上貼起金牛,是在提醒大家,年已經過了,該準備春耕了。這項農耕時代留下的風俗,“一牛”兩用。它既馱著驅瘟免災的祈望,又馱著豐收的期望。
“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馬歇一天。”這一天也是“牲口節”,給牲畜們放假一天,牛馬忌使役。這一天又是作為春節活動的最後一天,因為“過了二十三,莊稼漢齊動彈”。於是人們就盡情地逍遙這一天了。
還有諸如“填倉節”、“屈原生日”、“善財菩薩聖誕”、“皮子節”、“補天穿”等等說法的。
再則,就是說正月二十三這一天是不吉利的日子,諸事不宜,應予回避。民間就流傳著“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錢都莫去擔”、“上山下山,忌正月二十三”等說法。因為這一天凡事都不能做,剩下的當然就只有規避性的遊玩了。
從以上所舉的幾個例子明顯可以看出,正月二十三這一天的活動基本上都是以驅邪、祛病、消災、免難為目的。是與我們兒時聽說的“玩洞節”是“遊百病”的說法相吻合的。就是那個“燎幹節”的情形,如從柴禾燃燒的火上跳過去,在火上燎東西等行為,那時是隨便在什麽地方,直至在兒童們的玩耍中都是有可能看得到的痕跡。再有就是那些出門人,在家過了春節後,一般都是要等玩了水洞才走。開春後的農耕、雜活出工,一般也是要等待過了這一天。凡此種種,無不都印證了民間的這些說法。這些也足以說明,基本上都是與所謂“賴拜”的說法無多大關系的。至於說到這些活動的記載,雖說大多是出至我國北方(陜、甘、寧、晉及四川)的民俗風情,但卻別忘了,自明清以來,那種北南征戰、發配充軍、商人旅居、官員出仕以及“移民就寬鄉”的軍屯、民屯、商屯等,在各個不同時期,以各種不同方式入住定居的大量移民,也就豪無疑問地把這些文化也一同帶了進來,並深深地融入了古盤州的本土文化之中,而沿襲成俗了。
因此可以斷言,盤縣城遠近的人們在正月二十三“玩洞節”的玩水洞,正如以上已說過的,一是“遊百病”,討吉祥,意在祈盼一年中無災無難。二是趕廟會,祈求在本年中消災避邪。三是避開關系著對一年勞作利否時運的“忌日”,而借玩水洞的逍遙形式玩過去這一天,也包括了讓牛馬牲口的歇息。同時也告知人們,作為時間界線,是正式結束歡度春節相關活動的時候了。也就是說,為有一個順利的好年辰,玩過這一天,就該鄭重其事地去迎接又一年的生產勞作和該舉的事業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