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芳: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國度

菲律賓人日常見面,無論男女都握手,男人之間有時也互拍肩膀。在菲律賓,拜訪商界或政府辦公廳,宜穿保守式樣西裝,須事前預約時間,由秘書安排。菲律賓人的時間觀念不是很嚴格,但客人最好準時赴約。出席晚餐宴會時,尤其是家庭宴請,要盡量學著菲律賓人,放輕松安閑些,否則反而失禮了。商務洽談中,對於對方所提出的要求,要明確的予以回答,不能曖昧不明。


“你是東方海洋上的一顆明珠,伊甸園將因你而黯然失色。” ~~菲律賓國父 何塞˙黎剎

1991年,我飛往馬尼拉赴任。抵達機場時,樂隊奏起迎賓曲,菲律賓少女在我脖子上掛上菲律賓國花——茉莉花串成的芳香四溢的大花環。在貴賓室,一群記者圍上來要求我用英語接受采訪。這一迎賓安排給我留下了中國這個近鄰熱情友好、英語普及的印象。

初到馬尼拉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們的人名、地名、街名甚至商店名幾乎用西班牙名字,如岡薩雷斯、羅哈斯、拉莫斯等,而且天主教遍及城鎮鄉村。當地朋友告知:這些都是西班牙侵占330多年遺留下來的痕跡。“菲律賓”這一國名也是取自西班牙國王菲律普二世。我也曾對菲律賓將他加祿語定為70多種語言中的國語,但全國通用的則是英語感到不解。當地朋友解釋說,菲律賓淪為美國殖民地近50年,他們從小上的都是美國式的學校,日常會話都用英語。之後我在菲律賓生活的四年,讓我對這個千島之國所具有的多元化、多樣化、包容性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風情有了更深的感觸。

同菲律賓官員、老年知識分子聊天時,他們都不無自豪的指出,在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菲律賓不僅有建於1571年的巴洛克教堂、維幹古城、波荷的石灰巖巧克力山、杜巴塔哈海洋公園、依富高水稻梯田、巴坦群島等遺產,還有南部穆斯林沿用的古代文字、依富高水稻梯田情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娛等所體現的東西方文化交融並兼,成為菲律賓人多姿多彩、樂天隨和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入鄉隨俗:在正式場合同菲律賓人一樣有時著西裝,有時也穿當地植物纖維制作的淡色透明的“巴隆”;女子可穿“特勒”(俗稱“蝴蝶服”)或套裝。在餐飲上,城裏人使用刀叉吃西餐,也喜愛中餐,還熱衷於吃當地的椰汁飯等熱帶食品(鄉村地區習慣用右手抓食)。大家都愛飲用豆類加冰渣混雜的冷飲“哈洛 哈洛(halo halo)”。就交通工具而言,雖在馬尼拉“中國城”仍保留高大的馬車,農村牛車也常見,但最富特色的要數川流不息的“吉普尼”。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軍留下的吉普車改裝的車輛,當地人把車身漆成五顏六色的花紋,還掛有琳瑯滿目的小飾物。這些花車使得菲島的城市更加鮮艷。

菲律賓人能同我們隨意交談,相處舒適開心,在傳統習俗上同中國人有很多相同之處:愛護國家,尊老愛幼,重視親情、友情和社會關系(他們稱之為“公巴萊”),慷慨好客。這些良好的行為舉止正是東方文化的反映。中菲之間在多個方面也有著悠久而廣泛的交流。菲律賓國語中有許多廚房用品和蔬菜、食品的名字就來自閩南語。華僑、華人在教堂建造、聖像雕刻、宗教書籍印刷出版等領域,同當地工匠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菲律賓人深受西方“教堂音樂”的熏陶,在文化中心經常演出西方古典、現代芭蕾舞,邀請世界頂級藝術家表演歌劇,有時也演出當地人自編自導的喜劇、話劇。合唱團演唱時無人指揮,無人伴奏,邊唱邊表演,韻律是那樣的和諧優雅,讓聽眾賞心悅目。巴彥尼漢國家藝術團和菲律賓大學合唱團還經常到歐美和中國各地演出。

菲律賓人從孩童起每當聽到樂聲響起,就會情不自禁的跳起不同地區的豐收舞、婚宴舞、蠟燭舞等舞蹈。我們還曾應邀與當地人同跳竹竿舞。開始時,我們起落腳常趕不上樂曲的節奏,偶爾也會被竹竿夾腳,急出汗來。後來我們買來兩根竹竿,按“澎澎、恰、澎澎、恰”的節拍反復練跳才逐漸掌握。每當熱情的菲律賓人邀請我們共舞時,賓主都笑逐顏開,如同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大家庭中。這讓人不禁想起了中國西南地區民族歡度“三月三”的喜慶情景。(作者曾任中國駐菲律賓大使,收藏自 中國國際網 )

Views: 7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