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尹鴻談中國電影的傳統與倫理 -尹 鴻

主講人簡介:尹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內容簡介:倫理電影曾一度被稱為中國的主流電影,從二、三十年代的家庭倫理片到以謝晉為代表的第三代倫理影片導演,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傳統倫理片。他影響了中國一代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其中,被認為傳統倫理片最後一位導演的謝晉更是在中國影壇上一枝獨秀,其電影創造的觀眾人次記錄在中國電影史上可能不僅前所未有也可能後無來者,即便在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淡化以後的1998年,北京零點-中博影視調查系統對北京、上海和廣州的1500位18歲以上的市民所進行的調查中,仍然有25%的觀眾選擇了謝晉為他們“最欣賞的國內導演”,其得票率超過了居第二位的張藝謀%.本講將圍繞第一、第二代導演和第三代導演早期的作品,闡釋中國傳統倫理情節劇的發展,演變,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對人們的影響和藝術特色等
(全文)

那麼從這個歷史上來講,就是中國電影跟世界電影的誕生相比我們大概晚了十年,大概晚了十年。但是從那以後,那麼到現在到2005年,就是中國電影百年誕辰,那麼在這將近一百年的歷史當中,中國電影出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成為我們中國人這一個世紀以來的巨大的一筆精神財富。那麼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電影大概形成了四個基本的傳統。

第一個傳統我把它稱為文人電影的傳統。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藝術電影的傳統。這個傳統主要的特點它是指一批電影藝術家用個人的經驗、個人的風格、個人的視野去觀察生活,觀察現實。因此他們的作品不太講究故事性,也不太講究戲劇沖突,更多是強調個人對生活對世界對現實的一些感悟和書寫。那麼在這方面的一些經典性代表作,大家非常熟悉的像費穆先生的《小城之春》。那麼《小城之春》它雖然描寫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戰亂時代,但是它並沒有過多去關註社會現實,更多地去關註社會矛盾,而是更多地去關註一個家庭當中人跟人之間微妙的感情矛盾,感情關系,通過這種關系去書寫人生的感傷、人生的無奈。因此它相對來說,脫離社會矛盾,脫離社會的戲劇性沖突,更多地關註個人,關註人的情感,那麼這個電影很典型地體現了我們所謂的文人電影、藝術電影的特點。

那麼第二個傳統是中國百年電影當中最主流的一個傳統,我們把它叫做政治電影的傳統。而它在政治電影傳統當中,我們誕生了大量的政治意識形態電影。因為這一百年的中國歷史,充滿了沖突、充滿了鬥爭,包括階級鬥爭一直在我們這一百年歷史當中,占據了非常長的一段時期的主題。因此這一個時期的政治電影,非常的發達,而且這些政治電影應該說有相當一部分對於凝聚民族的向心力,對於提高全民族的,對新生活的渴望,對舊世界的一種認識或者一種憎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說我們熟悉的1949年以後,正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推出的獻禮片之一《青春之歌》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那麼它表現了一位青年女知識分子,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擺脫了個人的孤獨、個人的反抗、個人的苦悶,在黨的領導之下,加入革命大家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最後成就為一個英雄。雖然是非常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性,但是由於在當時它跟當時的社會氛圍的一致性,以及藝術表現上的力量,使這部電影曾經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精神,幾代人的人生價值觀。而且直到今天當我們回頭去看這樣的電影的時候,雖然它的生活離我們已經非常遙遠了,但是我們依然會被那種信仰主義的生活,那種敘事的力量所感動,那麼這是一類電影。

那麼第三個傳統實際上是我把它稱為娛樂電影的傳統。它更多是商業電影。比如說在我們今天在記憶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的上海電影的時候,在我們過去的主流電影史上,我們一般表現的都是左翼電影,一般是表現的進步電影。但事實上,在中國的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們出現過大量的商業娛樂電影,其中比如說比較著名的就是張石川編導的《火燒紅蓮寺》。《火燒紅蓮寺》後來形成了一個系列,實際上是中國早期的武俠神怪的這一類類型的商業電影,非常發達。雖然這些電影當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我們認為庸俗或者說我們認為它的審美格調比較低下的這樣一些作品,但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作品為我們贏得電影市場,為我們民族電影工業的生存,應該說做出了貢獻。

而最後一種就是我今天要介紹到的倫理情節劇的傳統。所謂倫理情節劇傳統是指在這一百年電影歷史上,更多是采用一個傳統情節劇的模式追求戲劇性、故事性,以家庭為中心,表現家庭的倫理沖突和倫理矛盾,道德沖突和道德矛盾,以此來折射社會現實的這樣一批電影。應該說這樣一批電影在中國的電影史上曾引起了廣泛觀眾的熱烈歡迎。比如說我們最早的一部電影1923年張石川、鄭正秋編導的《孤兒救租記》,在當時它創造了收視的可以說票房的或者說上座率的最高記錄。許許多多人到電影院去看,而且都含著眼淚去看這樣一部被深深地感動的這樣一部電影。那麼一直到我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中國非常著名的一個導演謝晉先生導演的一批電影,比如說《牧馬人》、《天雲山傳奇》一直到《芙蓉鎮》,那麼這些電影在八十年代,可以說當時中國能看電影的人,絕大部分都看過。而且不僅看過,都為之感動過,那麼這樣一個電影傳統,在中國的電影史上,形成了許多經典性的作品,而且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反響,而且跟廣大觀眾的社會倫理情感之間達成了非常強烈共鳴。他們不僅給大家提供了娛樂,更重要的是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心理撫慰,給大家提供了一些現實的一些想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這是我今天要講的中國倫理情節劇的傳統。

那麼這批電影我們剛才講到它的主要特點,絕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作為核心場景。大家知道家庭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中國的詞匯比如說我們叫國家,這個國家這個詞呢,把家和國連到一起。換句話說,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小社會,而國家呢是一個大家庭,所以在我們民間的很多傳說當中,很多比如東北人,東北人都喜歡說我們家。比如說他說我們單位,他說我們家的某某人在幹什麼。我們一開始都不太能夠理解,說我們家是幹什麼?最後我們聽清楚,原來是說他們單位。那麼實際上我們這個家和國之間的這種親密關系,在儒家文化當中就已經形成了。大家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從身到家,到國到天下,我們是連成一起的。因此我們認為家庭是國家的細胞,國家是家庭的放大。因此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傳統當中,我們這樣講究血緣關系,講究家庭關系的這樣一個國家傳統當中,家庭在社會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換句話說,這個社會最大的變化,它一定是在社會上的種種動蕩,種種變化最終它反映到家庭關系的變化當中,影響到家庭關系的變化,最後大家發現,家庭的父子矛盾、父子關系、母女關系、婆媳關系、夫妻關系這一切關系的變化實際上反映的是國家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的變化。而反過來說當我們國家要重建,社會要重建的時候,我們往往要從家庭開始。所以說我們看中國歷史上來講,什麼時候那個社會分崩離析的時候,那個家庭的矛盾、家庭的困境也是最多的時候。而什麼時候那個社會、國家安定的時候,也是家庭關系最安定的時候。所以家和國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而且在我們的藝術傳統當中大家都知道,《紅樓夢》表現的是一個大家族,但是《紅樓夢》的藝術價值不僅在表現了這個大家族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人物,我們反映了一個社會歷史的一個變遷,一個社會歷史價值觀念的一個沖撞,那麼這是我們所認為的《紅樓夢》的價值。大家知道文學藝術跟歷史教科書最不同的是,歷史教科書尋找的是共性,尋找的是事件的進程。但是我們的文學藝術所提供的是這個進程當中,每個個體生命對這個進程的感受,在這個進程當中他所體驗到的痛苦,他所體驗到的憂慮,他所體驗到的快樂。因此文學藝術它之所以有感染力,就在於它所提供的歷史是人的歷史,有人性的歷史,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歷史。所以這個通過家來寫國、寫社會的這樣一個傳統,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悠久傳統,同時也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優秀傳統。而正是這樣一個優秀傳統使它和廣大的觀眾之間達成了非常長時間的心理共鳴,所以往往這類題材的電影,這類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它往往能贏得非常廣泛的社會反響。比如說我這兒舉到的例子,像鄭正秋的《姊妹花》,在當時在上海連續放映了67天,當時中國的電影市場是完全開放的。換句話說,我們每個月有數百部電影甚至有五十到一百部電影有可能會同時投放到市場上去,但是呢,我們一部電影能夠在一個城市裏面放映67天,這就說明它所贏得的這種空前的觀眾反應。包括蔡楚生《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續放映了三個月,在上海的一個地方的觀眾人次就達到了八十余萬人次,八十多萬人次,非常不得了,也可以說幾乎當時能看電影,有條件看電影的人幾乎都看過。而且《一江春水向東流》不僅在當時有非常高的觀眾觀看人數,而且直到以後很長的歲月當中,它都是我們中國電影的經典作品。包括後來電影頻道在重播《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去看,還有很多人為之感動。所以有人把它稱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

而謝晉電影,那麼他在中國所引起觀眾的熱烈反應在當時也是空前的。正好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人正在重新去感悟“文革”十年給我們的創傷。而且我們在尋找這種創傷怎麼讓我們能夠內心得到平衡。但是謝晉用他特殊的家庭政治倫理情節劇的方式,既讓我們去反省反思“文革”,和“文革”之前的所有的政治畸形帶給我們的這種迫害,但同時又帶給我們一些心理上的慰藉,帶給我們一種內心的一種安慰。那麼這是我們講這批電影有非常悠久的傳統。而且大家知道我們講這個倫理情節劇傳統它往往跟中國的古典文化傳統有聯系。比如說,大家都知道《一江春水向東流》它實際上建構了一個我們常常說的所謂的陳世美的模式,一個忘恩負義一個後來發達了以後忘記了自己的糟糠之妻,而且背叛了自己原有的出生傳統這樣一個故事。而這個陳世美的故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當中,我們已經非常多地去描寫。比如我們京劇裏面《鍘美案》裏面所表現的這個故事,實際上跟它有非常類似的地方。比如說謝晉的電影當中所表現的大量的那種才子佳人故事,一個非常優秀的文人,正直的文人,那麼在受到政治迫害以後,遇到了一個非常美麗、年輕、善良的一個女性去拯救他。這種才子佳人的故事,在中國文化傳統當中也非常悠久,大家去讀我們的唐詩宋詞,看我們的元曲,裏面有大量的知識分子跟一些女性之間,香草美人之間這樣一種象征關系,這也是一個非常悠久的傳統。包括謝晉電影這種忠臣受難的這種傳統,大家知道從我們古代以來,我們一直從屈原開始,屈原、嶽飛那麼挨著這樣一個很悠久的傳統,就是忠貞愛國,忠貞為民的這樣一些人受到了冤屈,這樣一個故事原形非常之多,所以正是這樣一些故事它跟我們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或中國老百姓悠久的文化習慣有非常內在的聯系,所以我們閱讀起來我們更容易引起共鳴。

那麼下面我再簡單地介紹一下,中國倫理情節劇的這些主要的特征。那麼主要特征呢,有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呢,就是說我們講家和國之間的這種交織。我剛才講到了,我們在國家當中,我們國中有國,家中有國。實際上我們看,從《桃花扇》開始,實際上在我們很多表現家庭關系,在家庭困境,家庭危機的作品當中,它往往都表現了社會表現了國家。那麼我們剛才講到《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它表面上表現的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一個家庭的分分離離,悲歡離合的這麼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抗戰八年,在抗戰八年的過程當中,一個家庭的變遷,它折射的是這個社會復雜的社會變故,復雜的社會沖突。所以在這個電影當中,你會看到上流階層是怎麼生活的,普通人民是怎麼生活的,什麼人在這樣一個偉大的艱難的歲月當中,他能在為了民族的獨立,在英勇的抗戰。包括那些小人物,下層人民,他們為了一個國家,為了一個民族能夠獲得獨立,在拼死的抗戰,但是也有一些所謂的大人物,在這個時候他們趁國家有難的時候,在發著國難財。因此它把一個家庭的故事,放到一個社會大背景當中去描寫,所以我們閱讀到的一方面是說一個國家社會的變故如何影響到我們每個個人,和每一個家庭,從而跟我們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這樣一個悠久的價值觀念相溝通。但同時另一方面呢,它也在通過一個家庭,一些家庭人物的命運在表現我們國家,我們的社會所正在經歷的那個災難性的歲月。所以家和國交織在一起,既能夠有國家的那種沈重和渾厚,同時我們又能感受到家庭當中個人情感,個人命運的那種悲歡離合。因此,它把歷史感,和這種戲劇的感染力之間結合到了一起,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特點。

那麼第二個特點,我們把它稱為政治和倫理的交織。實際上在中國的這些倫理情節劇當中,都包含了非常明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觀念,因為在中國這大半個世紀的歷史當中,沒有一個家庭能夠逃脫政治對自己的影響,無論它是像《激情燃燒的歲月》裏面那樣一種革命的家庭,或者是說那些不革命的家庭,或者說那些家庭當年是資本家,當年非常富有的這種家庭,也即便是一個中間人物。大家知道,在我們漫長的歲月當中,一個人如果要當中間人物,那是不可能的。我們當時的社會都會批判,說你沒有堅定的階級立場,你是一個中間人物,因此中間人物無異於把自己放到了革命的對立面裏面去,因此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家庭能夠脫離政治對中國的影響。而政治之所以有這麼重要的地位,也恰恰是因為這一百年來,中國經歷了重大的民族矛盾,重大的階級矛盾,中國就在這樣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這樣一個較量當中,走過了這段歷史,而和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歌舞升平,今天這樣一個紙醉金迷的這樣一個時代相距甚遠,過去我們這一百年,可以說真是刀光劍影,腥風血雨,那麼這樣一個歷史當中,政治對倫理情節劇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呢,我們在所有這些電影當中,都包含了非常明顯的政治傾向。比如我剛才講到的,上層人物和下層人物、資產階級和普通的勞動階級之間那種矛盾和沖突,比如在《一江春水向東流》裏面表現得非常鮮明。張忠良是一個中間人物,他有一個貧困的家庭,有一個無產的家庭,由於他混跡於上流社會,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念。但是在整個電影在表現這種階級差異和貧富差異和社會沖突的時候,它怎麼去表現呢?在當時我們在電影當中要表現這種政治的差異,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去幫助我們對他們進行感情評價。大家知道我們有時候從政治上來講,說這個是一個反動派,這個是一個革命者,但是一個反動派和一個革命者,在道德感情,在感情上我們很難說,這個反動派他的人就是一個壞人,這個革命者人他就是一個好人。因為有時候可能一個選擇革命道路的人當中,他也有可能人格品質有問題的,而一個選擇了一個反革命的道路,或者說跟我們所表明了革命道路不一致的人,他的人品當中,人性當中他也有可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那麼怎麼樣通過我們的藝術作品,來使我們能夠憎惡反動派,而敬佩革命者,那麼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進行道德評價。所以當時我們的這些電影倫理情節劇電影,最重要的一個策略,就是把所有的壞人,我們認為是反動派我們都必須在道德上把他塑造成一個壞人,一個自私的人,一個貪婪的人,一個沒有品格的人。而相反在塑造革命者的時候,在道德上我們必須把他塑造成一個高尚的,無私的奉獻的人,因此他們的政治差異性,必須通過道德的差異性去完成。所以我們講政治和倫理交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我們會意識到,一個壞人他不僅是政治思想是反動的,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自私的卑劣的,卑鄙的人。

那麼在《一江春水向東流》裏面我們所表現的,你會看到那些有錢的人,那些我們認為資產階級的人,那些在政治上我們認為他們是不進步的那些人,他們所表現出來道德品質都是極其低下的。沒有同情心,自私、貪婪、殘暴,而且看到別人的家庭之間這種關系的時候,他非但沒有一點的同情心,反倒無理取鬧,大吵大鬧,大罵大吼,那麼他就變成一個,我們不僅認為政治上他是一個不好的人,而且我們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感情上我們會厭惡他,我們會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討厭的人。我們通過這種方式把政治跟倫理結合到一起,通過倫理來幫助我們去批判那個政治上我們認為是反動的人,這是應該說中國電影一直以來一個悠久傳統。比如說我們講像《青春之歌》這樣的電影裏邊也是這樣。余永澤,大家都知道於余澤救了林道靜,按理說余永澤是林道靜的救命恩人,但是如果我們要讓林道靜參加革命,她就必須要從余永澤的這個小家庭裏面走出來去參加革命的大家庭。但是如果說讓她就這麼從家裏走出來,我們會覺得林道靜是一個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人,因為人家把她從死亡邊緣救出來。那麼我們就必須為林道靜找到一個走出小家庭的理由,而這個理由來自哪裏,就來自於我們把余永澤塑造成是一個卑鄙自私的人,因此她就可以出走。因此我們講這個倫理和政治之間的結合,是中國電影那些年,引導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參與革命,理解革命,熱愛革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中國應該說這些電影傳統它把政治和倫理交織在一起,非常有效地發揮了鼓動大家的政治熱情,調動大家的政治覺悟的作用。

第三種特點就是社會批判與道德撫慰交織。為什麼這麼講呢?這些電影都帶有非常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剛才我講它批判社會的黑暗,批判社會的貧富懸殊,批判有錢階級的殘忍、殘暴、無情,有非常強烈的社會批判作用。但同時呢,它還會加進一些道德安慰,道德撫慰。大家知道,當我們努力地使勁地批判一個社會的時候,我們內心還是需要平衡的。我們會覺得,那我們怎麼生活下去,我們生活的希望是什麼?我們從這個社會當中,如果我們要堅持一種道德,我們這個社會回報給我們什麼?那麼在這樣一批電影當中,絕大部分都給予了一定的道德撫慰。比如說民眾的同情,民眾的支持。比如說在《一江春水向東流》裏面你會發現更多的老百姓人民群眾站在了下層人民一邊,站在了那些受侮辱受迫害的人的一邊,站在了那些善良人的一邊,我們為這些善良所感動,所打動,因此給我們一定的撫慰。那麼到了謝晉的電影,那就更多地自覺地使用一些敘事上的策略,來使我們認為堅持正義做一個公正的、無私的人,你是值得的,你是應該的,那麼我會通過種種敘事的結局,種種敘事的安排來幫助我們有這樣一種感覺。那麼這是我們講社會批判和道德撫慰的交織。

那麼第四個特點,就是現實與言情的交織。這些作品絕大部分都采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方法,表面上看來都是一個好像非常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故事,雖然它是虛構的,但是我們表面上看到它是盡量地還原那個社會的真實,這是它寫實主義風格的一面。這些所有的倫理情節劇都有這樣的藝術風格。但另一方面這些作品又非常地強調它的言情功能,就是強調我們有時候也把它叫做煽情,這個煽情我們把它看做是一個中性詞匯,不是一個貶義詞匯。就是所謂的煽情也就是說它更多的是強化那種道德感情,把道德感情強調到了極點。比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在最後那一段母子相見,母親痛斥自己兒子的變心,和痛斥自己兒子的忘恩負義。而女性在這種狀態當中,默默地承受苦難,最後是上有母,下有孩子,邊上有一個不願意接受自己的丈夫,最後自己不得不投河自盡。這樣一個故事,非常強烈地把那種人們的道德情感,人們的同情,人們的憐憫,人們對那個張忠良的憎惡全部把它交織在了一起,烘托出了一個情感高潮。所以那一段基本上它是一個感情高潮,那個高潮在當年曾經有許許多多人看得淚流滿面,大家拿著手絹,在電影院裏久久不願離去,沈浸在那種痛苦那種同情那種憎惡的感情當中。而幾乎所有這些電影都有這樣一種感情高潮,幾乎所有這些倫理情節劇《孤兒救祖記》也罷,《姊妹花》也罷,《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罷,包括後來謝晉的這些電影,全部都有這樣一個道德感情的一個高潮。而這個高潮都能夠讓大家掉眼淚,而且讓大家掉完眼淚以後,久久不願意離去,在心裏長久地縈繞著那樣一種情感,那麼這是我們講它把現實和言情交織。

那麼最後一個特點就是它采用了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傳奇化的敘事方法。所以這些電影如果我們大家熟悉今天的電影,我們知道現在我們今天的電影受到國外電影的敘事方式的影響很大,那麼這種影響很大使我們的電影越來越強調電影的多線敘事,多重結構,套層結構,強調倒敘、順序,強調結構上的多樣性和變化。但是我們剛才講倫理情節劇這些電影,絕大部分都是一個單線的線性故事,就像講評書一樣,什麼地方開始,什麼地方轉折,什麼地方高潮,什麼地方結束,就是一條線非常清楚非常清晰。那麼這樣一個傳奇性的,而且往往是人物有那種傳奇性的遭遇,傳奇性的命運,最後達到一個戲劇性高潮,那麼跟中國古代的敘事方式非常得接近。因此它更符合中國老百姓傳統的審美習慣。因為很多上了年齡的一些電影觀眾,現在在看今天的這些電影,比如說包括美國電影,也包括中國的一些所謂前衛的電影,那麼我們現在許多上了年紀的觀眾,都往往覺得看不懂,都覺得不知道這些電影在講什麼,說什麼。是因為這些電影它的敘事方法已經越來越跟中國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跟中國傳統的敘事手法有了很大的差異。而倫理情節劇的這些電影的敘事方法、講故事的方法,應該說是具有悠久的傳統的,所以往往這些故事雅俗共賞,婦孺皆宜,大家都能看,而且都能看懂,都能被感動。那麼這是我們講到它們的一些主要的特征。

那麼最後這一講再簡單地說一下,倫理情節劇傳統在當代的一個延續。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倫理情節劇,在謝晉之後應該說它在電影的影響力開始下降。由於電視的出現,由於電視劇的出現,使這種倫理情節劇這種講故事的方法,在電影當中已經不再成為主流。雖然後來我們也有《九香》這樣一些電影,但是倫理情節劇的傳統,最後來主要延伸到我們的電視劇當中。所以為什麼我們電視劇現在我們社會當中很多中、老年人非常喜歡看,而且覺得它看起來跟我們的審美習慣,跟我們的看故事的習慣非常接近,非常近似,那麼跟這樣一個敘事傳統有非常大的關系。那麼從《渴望》,大家知道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渴望》,一直到今年正在改編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電視連續劇現在正在馬上就要拍攝完成,那麼我們這個倫理情節劇的傳統,基本上被延續到我們的電視劇當中,而且也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播出的《婆婆》,還有更早的時候播出的《大哥、大姐》,那麼這樣一些電視劇,它實際上延續的依然是這樣一個倫理情節劇的傳統。雖然這個時候我們的國家、社會有了變化,我們不再是通過家庭去反映社會的階級矛盾,社會的政治鬥爭,社會的政治沖突,更多的是反映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人與人關系的變化,人在社會當中所處的不同的位置,一代人跟一代人之間的差異或者說一個家庭不同的人所選擇的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這些家庭當中所反映出的也是一個國家的變化,也是一個社會的變化,我們依然在用一些家庭每一個形形色色的家庭,家庭當中的每一個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詮釋,在闡釋著我們今天這個世界。那麼應該說這些年最優秀的那些家庭倫理情節劇的電視劇,依然繼承了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傳統,而且依然成為我們社會當中大眾所最喜歡的一種文化類型和一種文化形式,那麼依然影響著我們大家的生活,或者說給我們大家帶來對生活的感悟和認識。(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2005)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