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敏 殷滿倉·廣播主持人訪談節目提問技巧淺議

摘要:廣播聽眾在接觸一篇報道時,他的感受不僅可以直接體會到報道所反映的有關人或事件,同時也會通過聯想捕捉到並不見諸報道之中的無形信息和傾向。有些節目主持人卻往往低估了聽眾捕捉無形信息的能力,不善於在采訪中以引導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善於用事實去喚起聽眾的聯想,進而了解包含在事物內部的哲理,而是常常喜歡站出來加註說明,或過分地加以鋪陳渲染,使聽眾或者感到索然無味,或者從內心裏排斥,結果使宣傳效果適得其反。

在廣播宣傳中,由於主持人擔當的專訪節目除具有各媒體所共有的,選擇好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訪問對象外,而且還要十分註重現場觀察與問答氣氛,使專訪更具有現場感和真實性,這也是其他新聞媒體尤其是平面所無法表達的,也正是廣播電臺的優勢之一。

一、“還原”是人物專訪成功的基礎

新聞作品中的人物,是實實在在的人物。因此,廣播專訪的宗旨,就應是還人物以本來面目。如何“還原”也是“還原”,就其媒體來說,報刊的“還原”是訴諸文字,電視的“還原”既有聲音也有圖像,廣播“還原”的只是聲音。各媒體傳播、接受的工具、途徑不同,還原的程度也就有所差別,也就出現了回避不了的“短處”。報刊沒有聲音語言生動、親切,電視雖然聲音和圖像都有,但限於篇幅和畫面,只能是部分“還原”,只有廣播“還原”的是最全面最徹底的,也是最具有可信度的。只經加上帶有一定引導意義的前言,就可以把整個采訪過程“還原”上來。一個有經驗的節目主持人為了表明“客觀公正”,常常要努力在他的報道中傾註自己的觀點,而在形式上盡量隱蔽自己的觀點[1]。這就是提問的技巧,就是要善於引導,防止偏離主題,隨時插入對采訪對象的贊許和肯定,這個贊許和肯定就是你的觀點。這樣的廣播人物專訪一定是真實而又可信的,當然主要建立在采訪者與采訪對象自然流露地交談基礎之上,而不是矯揉造作照本宣科或留有導演痕跡的“表演”。否則,聽眾就會自覺地予以拒絕,我們的報道就會失去意義,以失敗而告終了。於是,這裏又牽涉到一個問題,即新聞的真實與可信,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新聞真實,指的是新聞事件是客觀的事實;可信,指的是新聞受眾認為報道符合客觀事實[2,3]。

真實的標準是客觀的,客觀事實是檢驗新聞是否真實的唯一標準,而可信的標準則是主觀的。就廣播而言,聽眾並不是可以隨電臺任意施加影響的消極客體,每個聽眾都有他們的情感、思想和信念。而且,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要對大量的信息進行鑒別和選擇,逐漸形成和經驗積累,成為一種心理定勢[4]。他們認為可信的就接受,不信的就排斥或反對。因此,可信或不可信是聽眾主觀上對廣播報道是否真實的一種判斷。也就是說,對聽眾來說,真實的一定是可信的,可信的也並不全都是真實的。但是,真實是可信的前提,真實的報道按理說應當是可信的,但由於有些人物專訪缺乏新聞性和權威性,或者表達缺乏客觀性,或遠離了聽眾的思維定勢,這些都可能誘發聽眾的逆反心理,對報道產生不相信。

我們應該意識到,當今的廣播聽眾,在接觸到一篇報道時,他的感受不僅可以直接體會到報道反映的有關人或事,同時也可以通過聯想捕捉到並不見諸報道之中的無形信息和傾向,特別是閱歷豐富,知識面較寬的聽眾,他們捕捉這種無形信息的能力是比較強的。可是我們一些主持人,卻往往低估了聽眾這種捕捉無形信息的能力,不善於在采訪中以引導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善於讓事實去喚起聽眾的聯想,進而了解包含在事物內部的哲理;而常常喜歡站出來,加註說明,或過分地加以鋪陳渲染,傷害了聽眾的自尊心,使聽眾或者感到索然無味,或者從內心裏排斥,結果使宣傳適得其反。成功的人物專訪能讓采訪對象和聽眾的思想情緒按照你的觀點去發展,而又使主持人的這些觀點傾向不顯山不露水地讓受眾去接受,這才應是成功的專訪。

二、提問的技巧決定人物專訪的成敗

對人物采訪錄音的“還原”並不妨礙主持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相反,通過引導式的提問,這些觀點能夠得以充分地表達。

作為節目主持人,要成功地做完一次人物專訪,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功。主持人是否善於提問,是人物專訪能不能成功的關鍵。無論是文字采訪還是錄音采訪都是這樣,主持人要想獲得真實的新聞事實,必須要熟練掌握運用提問藝術,通過與采訪對象的交談,挖掘新聞素材,從而達到認識事物、反映事物的目的。

但是,不同的新聞報道手段對“提問”的要求又是不完全一樣的。主持人節目中出現的人物專訪的“提問”,與文字報道的采訪有明顯的不同之處。文字采訪的提問只是為了獲得材料,了解情況,然後可以再提煉、組織、寫稿。而節目主持人的采訪往往是一次完成,主持人采訪的聲音也成為報道的一部分,講錯或遺漏甚至會導致整個報道的失敗。對采訪對象來說,面對話筒說話,顯然不能像接受筆記式采訪那樣輕松自如,因此人物專訪對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主持人的思想要有新意。在廣播主持人節目當中,主持人應該當好主人,采訪對象則是客人,聽眾則是聽談話的客人。為了能使兩類客人一個願意說,一個願意聽。就要求主持人的思想要有新意,要讓采訪對象和聽眾對你的提問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采訪對象因此打開話匣子,聽眾也會在主持人和采訪對象的交流中,勾勒出一個具體、生動、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

第二,采訪前的案頭工作要細致、全面。富有經驗的主持人都有同感,采訪中每一分鐘內容都要用多幾倍的時間去準備,這樣才有可能成功。有人說做節目前寧可準備過頭,而不要準備不足,是不無道理的。只有仔細做好案頭工作,才能使主持人對整個節目有一個通盤的考慮,胸有成竹,這樣做出的節目也才能更加引人入勝。同樣,大量細致的案頭工作,能讓主持人對采訪對象了如指掌。

第三,節目主持人要平視社會。節目主持人要不斷地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見到每一個新的采訪對象時,保持平視的心態相當重要,見到高官不仰視,見到平民不俯視,這樣才能讓采訪對象說出真話。我們有時會發現有些節目主持人在采訪較有名望的人物時,往往顯得過於謙卑,這樣,就會使得采訪對象始終處於一個高高在上的地位,聽眾所了解的這個人自然不可能是真實而又全面的。對於一些平民百姓,我們的主持人更應該真心城意,平等相待,如果主持人居高臨下,那麽這些人也不會向你捧出真材實料。只要主持人能做有心人,具有平視的心態,那麽呈現在聽眾面前的采訪人物將會是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總之,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才是現代節目主持人應具備氣質風度。

三、主持人要有把控現場氣氛和局面的能力

節目主持人的提問要平實客觀。現在的熱點報道是很受歡迎的,當采訪到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問到一個特別尖銳的問題時,主持人應盡量隱去自己的感情色彩,而用特別平常的態度提問,這樣反而更能顯示出問題的分量,采訪對象一般也會比較配合地做出回答。而如果主持人夾帶了感情色彩,采訪對象或許就會拒絕回答了,這樣是提問的技巧所在。提問要巧妙,心中一本帳,最好不要連續地問尖銳的問題,而要循序漸進,這樣的專訪才能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主持人在現場,要有一種定力,在遇到一些采訪對象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和專業知識時,為了表述的更詳盡,往往會滔滔不絕忘記時間,所以主持人要有一定把控現場氣氛的能力。首先不要武斷地打斷被采訪對象的話題,而是悄無聲息地將話題巧妙地轉移到事先擬好的話題上來,不要跟著被采訪對象的思路走,而要時時把握采訪的話題和進度。再者在現場采訪時,一些采訪對象,說的話文不對題,詞不達意,費話很多,這時就需要主持人現場引導采訪對象將話題切入正題。采訪對象的水平有高有低,這就需要主持人將問題把握地深淺有度,不至於使現場氣氛尷尬,讓采訪對象難堪。

人物專訪是一種比人物消息更詳盡、更生動地描繪新聞人物的廣播形式,也是一件艱苦細致的工作。采訪無定式可循,貴在高度的責任心,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對於主持人來說,沒有哪一種新聞體裁能比采訪人物學到的東西更多。

參考文獻:

[1] 萬聯眾.一篇問題性特寫精品——評《唉!十四歲的拖拉機手》寫作特色[J].新聞愛好者,2002(9).

[2] 虞達文.新聞的可信性與讀者的逆反心理[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5).

[3] 張國軍.新聞可信性論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0).

[4] 溫華.關於融合在新聞中的廣告信息的心理透視[J].湖北社會科學,2003(11).


(2015年10月23日,來源:今傳媒

Views: 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